散文:品读鲁班湖

文/邹开歧

散文:品读鲁班湖

鲁班湖是一部书。

一部百读不厌,读了还想再读的一部书。

这部书,是三台人民在物资匮乏的困难年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书写的传世之作;是当代鲁班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将“三台人”三个大字,书写在巴蜀大地上的一张光耀华夏的名片。

鲁班湖,是我品读了40余年,至今还在品读的一部书。

一个景点,就是一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蕴含着鲜活、厚重的人文故事,读了让人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当我每次进入鲁班湖湖区,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横跨两山之间,高68米、长316米的巍巍大坝。

早晨,一轮红日从主坝的东端冉冉升起;傍晚,一抹红霞从主坝西边的小山背后慢慢消融。无论白日黑夜,无论风霜雨雪,鲁班湖主坝都巍然屹立,犹如一道横卧江波的长虹。

看到主坝,耳畔就响起了波峰浪谷间传来开山炸石的隆隆炮声,铁锤敲击钢錾发出的叮当声,民工们拉车、抬石的号子声。这是百万三台人民,在2660平方公里的大舞台,演奏的一部享誉华夏、激励后辈儿孙的交响乐。

看到主坝,眼前就会出现民工们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凭着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一颗颗承载着为子孙后辈负责的心,粗活细做、精益求精、将48万多方条石,一块一块地用心、用力、用智慧安砌、浇铸主坝的施工场面。

历经40余年风雨的鲁班湖主坝,接受了“5,12“大地震的考验,巍然不动,真乃天府神工也!

从坝底沿级级石梯登上主坝,展现在眼前的是,13平方公里的平阔水面,被6沟12湾、42座山,半遮半掩,形成天然而回环错落的湖湾孤岛,流影浮翠的湖光山色,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沁人心脾的四季花香,婉转动听的百鸟欢唱,源远流长的鲁班文化,千姿百态,各领风骚,是鲁班湖这部书中立体感、画面感最强的章节。这是三台人民用智慧和劳动,浇着心血和汗水,书写在梓州大地上的最美诗篇。

散文:品读鲁班湖

无论是谁,到了鲁班湖,都会迫不及待地乘游艇,饱览湖光山色之美。游艇开动,浪花飞溅,举目四望,鲁湖风光,尽收眼底。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心旷神怡。什么叫精神大餐。

无论站在主坝向西仰望,还是站在鲁班镇街头向东凝视,苍松翠柏中巍然矗立的鲁班水库纪念碑,都会清晰地进入你的视线。戌马半生的老将军张爱萍,题写的“向鲁班水库建设者致敬”十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表达了百万三台人民的共同心愿。让鲁班精神世世传扬,代代流芳,是鲁班湖这部鸿篇巨著的精髓。

每当我面对纪念碑,眼前就会出现一组组鲜活的画面:来自当时的中太、富顺、新生、安居、建设等五个区的3万民工,一头担着被盖和劳动工具,一头担着红苕及粗粮,住在晒席遮天,谷草铺地的工棚里,吃最粗糙的饭食,干着既粗重又精细的活;16000多名石匠,在41个采石场,将开采出来的600标号石头,按统一规格,一锤锤、一錾錾敲打出来,由14000多民工,用两只肩膀一根棒,将打成的条石抬至临时修筑的车道上,再用架子车拉、鸡公车推、或搬上拖拉机,汽车运至主坝施工现场。

一座水面为13平方公里的鲁班湖,要淹没三个乡两个场镇2800多户人家。虽然说“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他们懂得起,修鲁班水库,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几十万亩干渴的土地有水浇灌,关系着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个人的事,家庭的事,同国家土地建设的事比起来,再大的事,都是小事。

就在公元1977年10月,大春作物收获之后,在三台境内,一场举世闻名的大搬迁就井然有序地开始了。我记得,当时在搬迁户中,有一句落地有声的口号就是“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心中有国家”!搬迁户“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果说,鲁班湖是老一辈三台人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财富,还不如说,是一笔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读遍天下山和水,梦乡常在鲁班湖”!

我这一生中,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唯有鲁班湖这部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依然是丢不开,放不下。因为,书中还有很多极其珍贵的韵味,没有品读出来。

散文:品读鲁班湖

(图片来自于网络)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