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与任志强辩卖房,谁专业?

「别傻了」与任志强辩卖房,谁专业?

这二天网上有篇特别火的文章:!为什么会这么火?只是因为这段故事在任志强这位地产大佬发起的。当然也有许多网拍精英跟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看看满有意思的。于是在想啊,我们与地产商大佬聊如何卖房?胜率会有多大?

如果卖房的人说,现在中国的房子的产量已经饱和了,或是已经大大的超过国人对居住面积的需求了,那么,他们还抢个毛“地王“?开发出来和房产卖给谁?所以,中国现在房子必须是远远不够用的!

「别傻了」与任志强辩卖房,谁专业?

任佬关于北京上海这种对租赁需求大的大城市,房屋闲置处在什么水平的问题:“我没觉得有多少,因为总量就不足。有位住建部前领导,他认为按户籍计算套数的话,我们的住房已经够一户家庭一套房子,或者到了1比1,他的计算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一户家庭现在不是住一套房子。”是不是很有道理,如果在现场听大佬布道,说不定一激动就信了!但不同的是,事后看可以反复回放(这也是产生事后诸葛亮的最大原因),正的如任佬对这位住建部领导讲话中错误进行佐证时的举证,他认为国家对1比1的数据是靠户口本来算的做法是误差的!任佬举例“如我的子女单独住了一套房子,但是户口还在我的户口本上。一个可能是不够支付银行按揭的条件,所以贷不了款,得靠我去贷款,所以买房还是以我的名义,好像名义上我有两套房子,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中国现在大概有7500万的独居户,其中4000万左右是老人,有3500多万是年轻人,80后、90后,不跟父母一起住。”

初看这段话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一户二套或是多套,怎么会还缺房呢?于是再反复任佬就“我们就算单独居住的。这个比例会到多高呢?北欧现在是40%,中国现在是五点几,六点几的样子,如果我们要涨到40%的话,会有多少独居户?大概是2.5亿的独居户,或者更多。前三年,2017、2016、2015年,每年独居户增长30%多,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我们估计很快会超过2亿多家庭。整个城市才3亿多户口本,流动户口、常住人口都算上。2.5亿的独居人口怎么办?几乎是翻一番吧,可知我们现在的房子是不够用的。但是在一些人的概念里,房子已经够了,他们不知道这中间的差距有多少。” 多读几遍之后,你找到感觉了吗?真的不够住啊,因为没计算在户口簿里的那部份竟然占了“大部份”!

「别傻了」与任志强辩卖房,谁专业?

中国人现在对住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了。所以除了钢需之后,更多还是改善需求!根据任佬的分析:“中国和国外比,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中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的,欧美国家是按套内面积计算的,按人均居住面积我们起码有20%左右的差距。现在含证面积大概36平方米左右,北京、上海更低。住建部那位领导的错误就是以为商品房市场已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其实所有住房都算起来,商品房的占比也就30%多,剩下的70%是过去50年分配历史中提供的。大部分又破又旧又小,不能拿这30%去跟它平均呀。”非常感同深受的同意任佬分析的“比如说北京,看看现在带箍的房子,什么叫带箍呀?就是1976年大地震的时候做了加固的那种房子,到处都是。北京没有电梯的房子有70%,没有卫生间的房子超过70%。” 时下的国人对没有卫生间的房子的接受度会是怎么样?这就是刚需!必须改善的钢需!70%啊!!!你们说,我们的现在商品房够用吗?


“目前中国开发商一年的住宅竣工面积就10亿平方米左右,按照全国现在的住宅面积,大概240亿平方米,5%的折旧很正常吧,5%就是10亿平方米。如果我们要满足70%的城市化率,至少有440亿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才能够住,如果按5%的话,就是20多亿平方米了,比现在一年房地产生产量还要大。” “不要以为盖完房了就完了,北京这么多破楼怎么办呢?很多要拆除重来的。70年的生命周期,很多也快到了,不拆吗?拆了重建,谁弄呀?不让开发商弄,政府弄,不可能的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从世界发展趋势来说,与城市化的扩张同步。” 5%的折旧很正常吗?对于任佬这话是否合逻辑? 至于当年华远地产建房的时候中否也只设了20年的保质期…? 只是感觉,如果按这段话的理念,住在2000年以前房子里的国人们可以担心了,按这个公式计算,折旧快完了。本人也从事过建筑工程工作,总感觉2000年以前的房屋质量应该不比时下的差(感觉从施工态度上还要认真许多吧),不过只20年寿命确实是夸大其词了(上海外滩的那些百年老建筑怎么办?)。1992年以后的框架结构的房产,个人以为存在70年以上都应该没有问题(除非奸商的楼倒倒的投入)。对此段中任佬失去常识的发言,还是建议他佬应该反省一下。

「别傻了」与任志强辩卖房,谁专业?

反正看了几遍之后,感觉如果就卖房一事上与这些房产大佬是没有辩的,至于我们总是意淫着想看到更实事求是的“不夸大、不贬低、不唱涨、不唱衰”的地产评论,只能是一段妄想!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没错,是真理!没错,请看好并守住您的口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