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4.《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Vol.164.《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164

Vol.164.《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作品原文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Vol.164.《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參考譯文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製成精美的箜篌。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起來不再飄遊。

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

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崑崙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

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

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樂聲直衝雲霄,衝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

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

幻覺中彷彿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

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解讀分析

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