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倒地老人 為何會成為社會難題?

近年來,“扶不扶”倒地老人成為了公眾話題,每隔一階段時間就會伴隨事件出現。北京市甚至試圖通過法律手段化解扶不扶的尷尬,原本最簡單不過的助人行為,卻因為“訛不訛”而要左右衡量,成為難題。是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了,還是壞人變老繼續刁難好人?扶還是不扶,為何成為社會難題?

“扶不扶”倒地老人 為何會成為社會難題?

扭轉道德滑坡的局面不能單憑一個人、一個組織的力量,需要社會都伸出正義之手,這樣才能在扭轉道德滑坡。

從政府層面看,要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工作,要為做好事被訛詐者的權益保護提供法律幫助;

司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遇到類似問題時,要在取證、審理過程中擦亮眼睛,讓做好事者不被訛詐;

“扶不扶”倒地老人 為何會成為社會難題?

對媒體而言,要多宣傳這樣正義的聲音,多營造正義的氛圍,呼籲更多的社會群體參與到類似的活動中來,以保證人們對道德與良知的堅守。

從公民層面來看,我們需要轉變思想,畢竟訛人的老人是極少數的,還是要正確認識“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意義。積極主動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要有一種擔當意識。

“扶不扶”倒地老人 為何會成為社會難題?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尊老敬老、孝順長輩的道德傳承;扶老人,最終扶的是每一個總有一天要老去的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