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助力,开启孩子内心的小马达

文/依云

01

做最好的助力,开启孩子内心的小马达

有一阵,孩子每天必读的英语,因为我的忙碌和放松监督,一度的处于停滞的状态,我既不想做那个只会逼孩子的家长,又不想看着孩子这样放任下去,于是,焦虑如同一团火,在胸中呼的被点燃开来。

和朋友说起我的烦恼,她嘻嘻笑着,说,这种事吧,你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她说她对这个特别有感触,暑假的时候带孩子去泰国,在景点问路点餐都让孩子去和老外交流,当孩子发现自己因为英语词汇量不足,频频红着脸也憋不出一句话的时候,他恼怒的对我说,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英语,否则,以后走出国门,便只有被别人耻笑的份。

所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感知和理解,远比一味的灌输和督促要有效。

我深以为然。

把该学的东西放在那里,逼着孩子去学,这是低效而又偷懒的做法;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动他自己心里的小马达,才能行之有效。

好的父母总是会心植一棵慧根,在生活里给孩子以实践的体验,时时能与孩子的情绪同步,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并进行多方面尝试,我敬重这样智慧的父母。

曾经有人说过,人的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就像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消耗体力一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要消耗这两个油罐里的库存。

库存足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动力强劲、游刃有余;库存短缺,我们就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引发行为问题。

比如孩子有时候没精打采,找茬闹事,你过去亲亲他,抱抱他,或者和他游戏嬉闹,你会发现孩子马上就会恢复活力,油罐又被重新加满。

反之,强制和逼迫,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便只能让孩子更加抵触和漠然。

身为父母,我们就是要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

因为这样爱的储备,短期可以让孩子减少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长期则可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当然,当我们自身的能量油罐库存短缺时,就需要我们提高自我修炼和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只有父母学会了如何减压、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何在心理上自给自足,才能有能力和余力去爱孩子。

02

做最好的助力,开启孩子内心的小马达

还记得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个马修老师。

当他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时,内心极度的颓丧。

多年来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他觉得他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连院名都似乎为他而起。

当他发现校长只会以粗暴的高压来管制这帮因二战失去双亲或者家庭不健全的孩子时,他为孩子们谱写乐曲,用纯净的音乐唤醒孩子们内心阳光的一面,一点点的打开孩子们封闭已久的心门。

跳动着的音符犹如一缕春风,给这所监狱般的寄宿学校带来春天般的希望。

做最好的助力,开启孩子内心的小马达

盖贺克,他的恶作剧,害得麦神父的眼睛受伤,他不敢承认,使得其他孩子备受牵连,并因此被关了禁闭,马修老师事后得知这个始作俑者,没有将他交给校长处置,而是与他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照顾神父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麻烦。

莫翰奇,被前任老师声称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马修老师却发现了他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并精心培育,他说他的声音是上天赋予的奇迹,后劝诫其单亲母亲把他送到音乐学院,最终功成名就,成了一个出色的音乐指挥家。

贝比诺,一个每周六在学校门口执着等待爸爸出现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孤儿,马修老师给他以父亲般的呵护,渐渐抚平他内心的伤痕,在马修老师离开辅育院时,他追到马路边,央求马修老师将自己带走,而那天,刚好是一个星期六。

与其说他是一个好老师,不如说他更像我们臆想中的理想父亲的形象,允许孩子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孩子的胡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与潜力,并予以鼓励和引导。

尽管他看起来那么其貌不扬,也不是一个什么成功人士,而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但是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却是长久而深远的。

他离开时,窗口里伸出的挥舞着的小手,在阳光下飞舞着的纸飞机,写满了孩子们内心的小小情愫,在备受伤害和指责的童年里,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融化了孩子们内心的坚冰。

打骂、惩罚拯救不了这些桀骜不驯的孩子,如果说在教育的路途上还有奇迹,那么最好的途径就是爱的给予。

03

做最好的助力,开启孩子内心的小马达

育人犹如种树,小时候看到大人给树木剪枝,非常的疑惑,长大后才明白,没经过园艺培育的树木,虽然枝桠茂密,却杂乱无章,并暗藏霉菌蛀虫。

而要想让小树长得更高更好,便只能减掉多余的枝条,以免它吸收更多的养分。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自带异于常人的天赋秉性,我们只需去发现,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当孩子出现不良倾向时,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孩子的未来,不是父母的责任,而孩子用什么态度面对未来,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

每个人都怕被束缚,孩子亦然。父母不恰当的努力,只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暗面加重。

我们要做的就是协助孩子找到他的潜能,让他成为他想要成为的力所能及的人。

不将自己的愤怒压抑以及焦虑,波及到孩子身上,不将自己的期待希望强加给他,让他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主性,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让他见识人生中更多可能,然后心甘情愿的选择某一种生活,并过好它。

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孩子长大了要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对自己如何评价,他的心里有没有一个让他向往憧憬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亮点“。

它是能让孩子每天早晨有动力起床,每晚能微笑着入睡盼望新的一天到来的那个东西。

它能让孩子更珍惜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更能忍受那些他不喜欢但必须要做的事情,他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力量、勇气和欢笑。

能使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变得更有意义。

有这么一段话,

理想和兴趣专一的人,将会有成功的一生;

理想和兴趣多变的人,将会有丰富的一生;

但是没有理想和兴趣,缺乏激情的人,只能有黯然无趣的一生。

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孩子耀眼光鲜的毕业照,而在于,他是否在某一天能明白,生活对他所赋予的意义,并开始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好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