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书上说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很多小说里,在说两家关系好的时候都会用四个字“通家之好”。这句话最早出自元代秦简夫的《东堂老》第四折:“有西邻赵国器,是这扬州奴父亲,与老夫三十载通家之好。” 以后便广为流传引用,明朝人汪廷讷写的《狮吼记·叙别》里说:“卑下意欲往谒洛中,以修通家之好,娘子意下如何?”

我们常听书上说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像《红楼梦》里第79回也有类似意思的语句:香菱在说薛蟠和夏金桂定亲一事,“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又没嫌疑。虽离开了这几年,前儿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没儿子的,一见了你哥哥出落的这样,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见了儿子的还胜。又令他兄妹相见,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就一心看准了。”

我们常听书上说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由此可见,“通家之好”是来之不易,经之数年的,是以家庭作为单位的。不能简单看成两个人之间有好的交情,像君子之交、情同手足、刎颈之交一类的同生共死的感情;也类似于我们所说的“世交”,又不完全一样,世交指上代或数代之间彼此有交往、有交情,来往密不密、感情深不深都不好说,“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而“通家之好”所表述的感情更深沉、更全面、更持久,更有连续性。唐朝卢照邻曾有诗曰:

“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

潘杨称代穆,秦晋忝姻连。

风云洛阳道,花月茂陵田。

相悲共相乐,交骑复交筵。

始谓调金鼎,如何掩玉泉。

黄公酒炉处,青眼竹林前。

故琴无复雪,新树但生烟。

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

客散同秋叶,人亡似夜川。

送君一长恸,松台路几千。”

我们常听书上说的“通家之好”到底有多好?

相声里也有类似题材的创作,比如郭德纲于谦说的《通家之好》,诙谐幽默的调侃了这四个字,不过里面郭德纲说的有些话,类似于“见了嫂子直接脱鞋上炕”的,是不能真去相信噢!那可不是“通家之好”该做的事情,那样只会被一棍打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