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稱,除了拉開教師的收入,還有啥作用?

一位網友對老師的工作做如下評論:

教師的職稱其實就是平時多積累的結果,多寫論文,多發表課例,多得些證書,評職稱時就能多加分,排名靠前,就能評上。而平時不注重積累的、只低下頭肯幹苦幹的老師反而評不上高級職稱。


就我市來衡量,高級職級全在領導頭上了,普通老師高級職稱並不多,職稱評定的弊端就在這兒。

中小學教師職稱,除了拉開教師的收入,還有啥作用?

老師的收入,其實應該由基礎性工資+工齡工資+績效工資,這樣更為合理,績效工資全校衡量,多勞多得,這樣收入也能拉開檔,績效靈活促進老師積極性。

網友評論:

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並沒有拉開工資檔次呀。沒有職務的老教師工資都很低,也就4000~5000元,基本和二線工資差不多。

我們學校工資最高的是職務多,學生認可的高級教師,他們工資普遍高於校長工資。然後是擔任職務多的年輕教師(雖然職稱工資低但績效工資很高)大概月入都在8000~9000元不等,再次是擔任班主任的教師,職稱高任課班級少的老教師工資基本和二線工資差不多,工資最低的是不坐班的年輕教師。

工資按工作量給很合理呀?職稱評定不公平可以改評價方式,不能因此說職稱制度不公平吧!如果簡單的按工齡給工資,不管工作量和教師個人能力積累只會重新吃大鍋飯,造成更大的不公平。教改後學生走班就讀,孩子不會說謊,他們選擇的老師一定是認真負責的優秀教師。

如果廢除職稱按工齡拿工資只有養更多不稱職的教師,他們不願意為自己的事業付出任何努力,只想躺在大學文憑和教師資格證上睡覺,誤人子弟。

我是不懂教書,但我們人事管工資,天天統計工資,我們比老師更瞭解中小學總體工資分佈。職稱評定有不合理之處,但總體是公平的,它的初衷是鼓勵教師提高自身能力,不斷學習,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很多年輕教師憑藉自身努力,三十出頭就憑上高級職稱,他們不僅不該打擊,更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我希望國家允許中小學二線教育工作者考高級職稱,並以高級職稱聘用他們。

激勵每個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給學生做表率,做永遠成長的人。

點師成金--專注提升教師專業技能,這裡彙集眾多教學、教研、師訓大咖,提供接地氣的經驗分享和系統性的課程實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