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本週日(12月10日),廣州馬拉松將鳴槍起跑。本次賽事,共收到71965名選手的報名信息,由於超過了限定人數,賽事主辦方採用了抽籤的方式,決定選手是否能參與比賽。其中,全程馬拉松中籤率為41.3%,半程馬拉松中籤率則不足34%。作為2017年中國馬拉松大滿貫的最後一項比賽,也標誌著今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接近尾聲。

馬拉松近幾年呈現火爆態勢,全民的熱情參與,讓這項原本曲高和寡的運動,陷入“瘋狂”。2014年全國馬拉松賽事註冊數量為51場;2015年,134場;到了2016年,賽事註冊數量高達328場,呈現井噴式增長。2017年,中國A類馬拉松認證賽事198場,B類馬拉松認證賽事26場。算上非註冊賽事,保守估計今年的賽事已經超過了400場。從年頭跑到年尾,“紅紅火火”熱鬧一整年。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這是今年12月的馬拉松賽歷 僅3日一天註冊賽事就高達11場

馬拉松運動的火爆,與全民運動的風潮密不可分。2008年,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讓國民心態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很多人從對奧運冠軍的簡單膜拜中解放出來,開始對體育本質的追求。他們要在自己的“主場”,做自己的“王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體驗“邁開腿”帶來的樂趣。其中,跑步因為“簡單易行”、“減壓”、“成本低”、“挑戰自我”等因素,迅速被大眾追捧。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在重視體育產業化的同時,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紙文件,簡化了審批流程,降低了辦賽門檻。馬拉松賽事的“瘋狂”接踵而來。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馬拉松已經成為一場全民狂歡的盛宴

網絡時代,也為馬拉松的普及“火上澆油”。跑步軟件成為跑者手中的利器。伴隨著近年馬拉松賽事的高關注度,報名人數逐年遞增,很多重點賽事,不得不像廣馬一樣,採用抽籤的方式。未能中籤,已然成為大多數的煩惱。於是,線上馬拉松賽應運而生。悅跑圈APP最早提出“線上馬拉松”的概念。隨後其它跑步軟件也如雨後春筍般問世,開始瞄準跑步這塊“大蛋糕”。

不用為籤運煩惱,也沒有地點限制,更不用擔心關門時間,只要24小時在自己的場子裡完賽,即可獲得電子證書,以及購買實物獎牌的資格。

相比於線下賽事的報名費、差旅費和食宿費,線上馬拉松無疑為跑友們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在“互聯網+”的時代,馬拉松賽事與網絡的結合也為線下比賽積累了人氣。以上個月19日開跑的第三屆義烏馬拉松為例,線下現場參賽人數13310人,而線上賽事的報名人數多達201191人,是線下人數的16倍還多。

在家門口,參與“大賽事”,拉進了跑者與賽事的距離,也讓“大多數”少了些遺憾。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跑步愛好者通過線上馬拉松賽事收穫的獎牌

從專業運動員的戰場,到平民聚會的舞臺。馬拉松像一場無休止的狂歡,不僅帶動體育產業的飛速發展,也讓更多人“瘋狂”。

一個月前,11月5日河南新鄉半程馬拉松比賽,起跑僅僅2公里,一名男子便倒地昏迷,再也沒有醒來。短短兩週以後,重慶國際半程馬拉松,一位跑者在19公里處倒地,心臟驟停,最終搶救無效死亡。近三年時間,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中,已有超過16人猝死。

猝死是一種極致的意外,但是像下面這樣的景象,卻屢見不鮮。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馬拉松起源於田徑運動,最終應該歸結為極限挑戰。作為一項“勇敢者”的競技,它也許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對於那些門檻不高,“開門辦賽”的各種馬拉松,連程序也省了。跑者更是需要量力而為,學會對自己負責,別被名頭牽絆,把“夢想”演繹成一場“噩夢”。前面提到的重慶半馬中,意外離世的男性跑者,平常就是缺少對馬拉松專業的訓練,貿然嘗試參賽,最後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馬拉松比賽中 “堅持”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跑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跑者應從短距離開始練習,嘗試從2公里、5公里,慢慢過渡到10公里、半馬,再向著更遠的目標努力。

同時,每次跑步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充分熱身,跑步途中做到量力而為。跑後一定要拉伸放鬆(網上有很多關於拉伸動作的教程,可供跑友們學習),尤其是長距離的奔跑過後,如果忽略拉伸,肌肉持續著緊繃的狀態,會使身體代謝物地排出受阻,極易導致肌肉的疲勞、損傷,甚至引發不可逆的運動傷害。

馬拉松——“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跑前熱身和跑後拉伸尤為關鍵

未來,馬拉松還將持續升溫,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投身一場“瘋狂”運動。也許“狂”而不“瘋”,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