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生豬期貨漸行漸近

生豬作為我國最大的農業品種,市場規模早已超過萬億元,產業鏈自上而下涉及飼料、防疫、飼養、屠宰、流通等領域,關聯企業達數萬家、涉及人員逾億。

然而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生豬價格波動劇烈且較為頻繁。與之相關的豬肉價格的波動,對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動,也存在著很大的影響,有人因此將CPI戲稱為“China Pig Index”。

生豬期貨的功能作用

功能一:規避價格風險

在中國,生豬價格存在著一個長約四年的週期性波動,這種經濟現象也被稱為“豬週期”。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的生豬價格形成了四個較為明顯的週期,其區間價格漲幅分別達到過65%、183%、113%和83%。

針對中小養殖場抗風險能力弱、資金鍊容易斷裂等問題,生豬期貨具備的套期保值功能,能夠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風險轉移工具,對沖“豬週期”期間生豬價格大漲大跌的潛在風險,保護養殖者利益。

另一方面,生豬期貨的價格可作為未來某一時期生豬價格變動趨勢的“晴雨表”,預期未來現貨市場生豬價格的變動情況,更好地指導生產,穩定生豬價格。

功能二:健全期貨品種

生豬期貨的上市,有助於與佔生豬養殖生產總成本的70%以上的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的期貨市場形成聯動,建立健全農牧產品期貨體系,形成飼料原料和生豬飼養的套利關係。對於期貨投機者而言,生豬期貨則提供了一種新的盈利的可能。

功能三:反哺現貨市場

中國目前的生豬養殖市場呈現大而分散的局面,全國約有5000萬家養殖企業,而行業中三大巨頭,溫氏、牧原、雛鷹,其2015年的出欄量總和也僅佔當年總量的不到3%。對比美國,自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於1966年開始生豬合約起,其豬肉行業歷經整合兼併,最終只剩下幾家大公司控制供給。

生豬期貨作為一種標準化的合約,推出之後將在客觀上提高我國生豬質量與品質,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進一步推進規模化生產,加快生豬產業整合,促進生豬飼養標準化、規模化。另一方面,大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意味著對價格更穩定的控制,有助於平穩價格波動。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縱觀中美兩國生豬期貨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生豬期貨從本世紀初開始開展相關調研,到之後一再被提上議程,雖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也堪稱曲折。

生豬期貨為何遲遲不來,上市過程中又面臨哪些阻礙?

一:標準化難

由於我國的生豬生產大而分散的局面,以及生豬生產地域性所帶來的交易半徑限制,造成了生豬品種、品質上的較大差異,生豬品種、重量、膘厚等指標實現標準化也並非易事。這些差異給合約設計中交割品級的設定帶來了難度,而在合約推出後的實際交割過程中,有多少生豬產品能夠達到交割標準,同樣是個未知數。

二:交割困難

生豬期貨作為一種畜牧與鮮活農產品期貨,不同於傳統的耐儲藏期貨品種,在進行實物交割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更多的操作障礙和風險。比如活體運輸過程中生豬的儲藏問題,以及較為棘手的生豬疫情傳播風險。

不妨向其他國家“取一取經”。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生豬期貨合約上市,當時的交割方式為實物交割,等到上世紀末,合約標的物又由生豬變成了瘦肉豬酮體,交割方式則變為了現金結算,期間有超過30年的時間以生豬作為標的物。除此之外,德國漢諾威交易所(RMX)和韓國交易所(KRX)也仍有瘦肉豬期貨在交易上市,且兩者自推出起便採用現金交割的方式,結算價格主要取決於現貨價格指數。

其實這些阻礙在其他國家多多少少也存在,但並沒有影響美國、德國和韓國等國家最終推出生豬期貨。

事實證明,1966年2月生豬期貨在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市後,進一步加速了生豬產業的規模經營和產業整合。至30年後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70%的生豬質量都能夠達到期貨交割標準。在我國其他品種期貨市場上,也可見到類似收效。

影響生豬價格主要因素彙總

1、疫病

疫病是造成豬價短期大幅波動的重要原因。打破1999年-2003年收斂型豬價的正是那年的禽流感疫情。根據農業部的疫情統計顯示2006、2007疫情重,2009年次之;2011-12年生豬累計發病次數雖多,但發病動物數少;2011年以來疫病較少,基本無大疫情,生豬供應持續增長。豬肺疫、豬丹毒、豬瘟、藍耳病發病數及次數較高,雖然只是零星發生,但依然需要注意。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2、政策

我國關於生豬的政策非常多,大致可以分類為如下幾大塊:養殖規模化(包括促進生豬生產的各項補貼制度)、穩定生豬價格、疫病防護以及環境保護。

關於養殖規模化方面的政策

07年《國務院關於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確定了包括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生產初步實現向技術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在內的總體目標。我國促進生豬生產的政策都是從提高能繁母豬的生產開始,從優質配種到母豬保險,是從生豬生產的源頭上進行把控。

關於穩定生豬價格方面的政策

促進養殖規模化有利於生豬生產、生豬價格的穩定,故兩方面政策有重合的地方。07年出臺穩定生豬發展的意見(宏觀),09年底第一次制訂《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11年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12年正式出臺《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各項規定是基於09年底的預案)。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關於疫病方面的政策

疫病方面的政策具有較高的滯後性及效果不顯著性。在經歷了03年、06/07年、09年三輪嚴重疫情後,國家才於2012年出臺《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該規劃計劃到2020年,形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保障養殖業生產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動物疫病綜合防治能力。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種優先防治的國內動物疫病制定考核標準,其中生豬、家禽、牛、羊發病率分別下降到5%、6%、4%、3%以下。

關於環保方面的政策

環保方面的政策出臺較晚,2010年之前主要涉及衛生防疫、糞汙處理等方面,直到2014年才正式出臺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環保領域第一部國家級行政法規。後期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新環保法,一方面提高了養殖成本,二是加速環保不達標的小型養殖場戶退出,提高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水平,三是引導生豬規模養殖向中部、東北、西北等土地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轉移。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3、其他

一些突發事件也會對生豬價格造成較嚴重的影響,下面列舉了部分事件。大部分突發事件,如宏觀方面的黑天鵝事件,對生豬價格都沒有直接的影響。天氣、氣候方面通過影響母豬生產、仔豬存活率等,進而影響生豬存欄以及生豬價格。此外,能較直接影響生豬價格的就是凍肉收儲及拋儲政策了。而這個政策不可避免的需要提到《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2012年第9號、2012年5月11日)中的相關規定。這塊更深入的挖掘,但因時間有限,並且收拋儲的量非常小,大多數時候只是提供了一個市場信號作用(豬價過熱時拋出儲備,生豬數量過多時收購凍肉),故在此只稍微提一下。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全國肉類結構變化趨勢

1985年—2000年,豬肉大幅下降,降低20個百分點;禽肉明顯增加,提高11個百分點;牛羊肉小幅增長,增加7個百分點。

2000—2014年以來,豬肉緩慢下降;禽肉穩步增長,已達到20%以上;牛羊肉基本穩定在13%左右。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生產總體保持持續穩定增長

2000-2014年,生豬年出欄由51862萬頭增至73510萬頭,增長41.7%,年均增長2.5%。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豬肉產量由4238萬噸增至5671萬噸,增長33.8%,年均增長2.1%。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升。2007—2013年,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區域化佈局優勢顯現,優勢區域豬肉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完善

初步形成以核心育種場、資源場、擴繁場為基礎,遺傳評估中心、改良站為支撐,質量檢測中心、公豬站為保障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遴選出74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核心群種豬達12萬頭。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地方品種保護開發力度不斷加大

確立國家級豬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50個;實施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重點對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的品種進行保護;以地方豬品種為素材,成功培育了24個優良品種(配套系),滿足市場多元化、特色化消費需求。

生豬生產形勢

2009-2015年監測村生豬存欄變動情況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生豬存欄連續六個月保持下降態勢,生豬存欄已明顯低於近幾年同期水平。

2009-2015年監測村生豬出欄變動情況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2009-2015年監測村能繁母豬數量變動情況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2015年3月,能繁母豬存欄86.43萬頭,同比大幅減少15.31%,環比減少1.66%。能繁母豬存欄較最近一個週期內各年度同期平均水平低16.52%,從2008年以來歷史數據看,生豬產能已降至相對較低水平。

我國生豬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1、畜產品供求發生變化,由消費主導。

2、養殖成本不斷攀升。飼料原料、人工、水電等費用呈上漲態勢。2009年以來,生豬養殖成本增加了將近40%。

3、產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戶分散養殖仍佔主體、中小養殖場戶飼養管理水平不高、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比重僅41%。生產成本偏高、養殖效益不高、價格漲跌幅度大。

4、生產性能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生豬產業的良種化水平、單產水平、科技支撐還比較落後。

備戰生豬期貨,近距離走進中國生豬產業

5、資源約束破題困難。金融服務與生產需要有差距,貸款難;生產發展受資源限制,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

6、環保壓力日益增大。《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對畜牧業汙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養殖規模與資源承載能力不匹配,種養結合不緊密,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研究滯後。

7、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疫病多發,重大疫病時有發生;防疫機構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 既影響消費,也影響養殖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