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環保“一刀切”,是反“形式主義治汙”


■ 社論

中央環保督察組一來,就關閉這廠那廠?該做法今後估計行不通了。

據生態環境部官網消息,為防止有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簡稱《意見》)。

《意見》要求,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應從加強政治和作風建設的高度,就禁止環保“一刀切”行為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並向社會公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也將把環保“一刀切”作為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納入督察範疇,對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嚴格實施督察問責。

不只督察汙染防治情況,還督察環保“一刀切”的做法……生態環境部專門就環保“一刀切”問題發文件,可見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而《意見》中明確環保督察組將其納入督察範疇,無疑更是切中問題的舉措,也呼應了很多人對環境治理層面的善治訴求。

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汙染防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關乎民眾獲得感。為了跟汙染宣戰,不惜祭出鐵腕治汙的高壓推進手段,無可厚非。但揆諸當下,有些地方的治汙打開方式卻有些不對勁:平時疏於監管,甚至養癰成患;到了督察入駐時,立馬變了面孔,奉行起“嚴”字訣……政策口徑寬緊的驟然切換,基層治理在“不作為”和“亂作為”兩個極端的遊移,讓很多企業叫苦不迭,更傷害了市場信心。

有些企業本有著廣闊的轉型餘地,地方監管部門卻為圖省事,將其關停了事,既會讓很多人失去飯碗,也堵死了地方產業升級空間;還有些企業跟汙染不沾邊,純粹是“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簡易化操作模式的誤傷對象。

這並非誇大其詞:去年8月份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某地前後,當地就有民眾反映,很多洗車店、餐飲店、洗衣店都停業了,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生活。此前新華社還披露,有某省級工業主管部門到下面調研就發現,有些地方執行環保管控措施,不論企業是否環保達標,一律實行錯峰停產,有的達標企業因此被關停4個月。

對涉汙染企業,本該精準管控:對那些能迅速實現達標排放的企業,宜加以引導,而不是“斬立決”;對那些汙染嚴重又不合規的“散亂汙”企業,該“棄療”則“棄療”。對跟汙染無關的企業,更不能毫無產權意識將其關停。

正因如此,去年10月,前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表示,對“一刀切”堅決反對;12月28日,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也稱,環保“一刀切”是對中央環保督察的“高級黑”。

這次生態環境部專門出臺文件,以嚴厲措辭、嚴格措施禁止環保“一刀切”,更是拉低了對以形式主義敷衍環保督察做法的容忍度。本質上,這也是將整改導入“依法依規”的途徑,通過頂層制度層面的劃紅線,督促地方拿捏好嚴格執法和避免矯枉過正的分寸。

環境治理著眼的是“治汙”,而不是僵化地把企業“治死”;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大的問題。而今,在生態環境部制定《意見》過後,各地也需要依規行事,加強對環保“一刀切”亂象的整治,也跳出以“×天關停了×家企業”為治汙政績的數字迷信,更多地回到精準治理的軌道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