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平臺戰”迫近

工業互聯網:“平臺戰”迫近

本土化、穩定性及安全性是檢驗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核心指標。

工業互聯網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美、德、日、法等發達工業國家正從國家戰略層面加速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向全球拓展。因為只有搶佔平臺,才能得到大數據入口。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於2015年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西門子也在2016年發佈MindSphere和Sinalytics,我國相關企業也推出了類似平臺,這宣告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之爭已經悄然開局。

蓄勢

所謂工業互聯網平臺,類似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安卓系統或者iOS系統,是工業全要素鏈接的樞紐與工業資源配置的核心,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短短6年間,各種平臺也像雨後春筍般湧現。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一百多家企業推出了自己的平臺,群雄逐利在所難免。

“可以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興起視作一個關鍵節點,這代表工業製造正從數字化階段過度至網絡化階段。目前,全球大型製造業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都在從各自優勢出發,在不同層面與服務維度向著搭建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前進。”智能雲科有關負責人表示。

寄雲科技創始人兼CEO時培昕也表示,2018年將成為全世界工業互聯網平臺爭奪最為激烈的一年,這主要是因為只要有一個平臺試圖佔領一個領域,就會吸引相關的眾多企業進入,使得資源快速集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即將進入的眾多行業都將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

分析當前國外企業的競爭態勢,美國參數技術公司售前技術部門負責人表示,國外傳統制造業企業如GE、西門子、菲尼克斯電氣、施耐德電氣等將在今年起大力度開拓市場。IT領域的IBM、微軟等傳統軟件系統提供商也會在今年增加數字化產品和服務。而互聯網公司如亞馬遜等也會不遺餘力地在工業互聯網佔有一席之地,但這一類的企業應該會在雲計算等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服務方面大展身手。

對於我國的各大平臺而言,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在政府部門發佈了有關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性文件後,今年極有可能出現上百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此話並非妄言,就在2018年1月,樹根互聯在A輪融資中已經融到數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相關融資事件超過170起,融資額約為200億元。業界人士普遍表示,該市場將會獲得更多融資,2018年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落地元年”。

“無論人才的貯備、企業決策,到具體業務場景,以及資金籌措,今年將逐步落實。各個平臺供應商們也儲備了相應的工具和基礎設施。這些都為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前述智能雲科有關負責人表示。

赴考

在我國,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的企業參與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的競爭:一類是傳統的製造企業,諸如三一集團、航天科工、紅領集團以及海爾電器等,已在行業縱深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積累的企業;另外一類則是全新的參與者。在他們中,海爾、華為和阿里巴巴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工業互聯網:“平臺戰”迫近

2016年3月,海爾集團正式發佈了COSMO平臺。據悉,該平臺支持大規模定製互聯網架構軟件服務平臺,通過將海爾用戶圈與並聯資源圈的進一步融合,海爾正試圖構建全新的互聯工廠生態系統。據瞭解,所謂“大規模定製”,就是用戶可以向工廠直接發出請求,讓工廠生產自己想要的個性化產品。通過COSMO將用戶和海爾開放平臺上的內外部資源進行連接,在設計、製造、物流、服務等環節為用戶提供和工廠零距離的解決方案。

據海爾智能製造信息總監孫能林介紹,海爾的目標是連接用戶、網際和整個生產過程的全流程。他說:“海爾的智慧工廠不是簡單的製造,而是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智慧家電賣到市場上之後,和背後的工廠還有連接,其產生的數據會反饋回工廠,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的行為習慣幫助用戶更好地使用產品。”

作為通信領域的企業,華為提出要為用戶提供連接技術。2016年6月,華為與GE共同宣佈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GE的Predix工業物聯網應用平臺以及華為領先的物聯網網關、網絡控制器、連接管理平臺、大數據計算平臺等信息通信技術及基礎架構進行聯合創新,攜手開發、推廣和交付新型工業數字化和自動化解決方案,並進一步加速基於雲化的工業數字化應用的部署及推廣。

對於二者的聯合,負責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生態建設非常重要,華為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第一核心能力是通信連接,同時也會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芯片和平臺。而面向垂直行業的深度加工處理和應用則交由GE完成。”

早在2009年,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就已經進入雲服務領域。而云服務正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之一。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表示,阿里巴巴已經與航天雲網、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垂直領域企業達成合作,由其提供機器學習、數據模型建模能力,再由合作伙伴給出專業的行業經驗。此外,樹根互聯、360等企業也分別在連接技術和網絡安全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淘汰

既然競爭如此激烈,究竟哪些平臺能夠通過各項“考核”,在這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呢?

李銀松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將更看重數據、算法、場景三者的有機融合。對應用場景的深入瞭解非常重要。工業領域的應用場景相對複雜,各個行業之間隔行如隔山,平臺企業需要抓住客戶對於核心應用的痛點。

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紀豐偉認為,工業互聯網及其平臺的發展仍屬於探索階段。平臺大多處於投入期,交易成本高,交易標準化、安全保障、用戶信用體系等方面的探索尚未展開或剛剛起步。好用的應用模式以及互利共贏的盈利模式才是核心競爭力。

前述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這場考驗的平臺必須是工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的產物,擁有強大的工業基因的同時也要擁有互聯網關鍵技術。此外平臺要能滿足我國製造業的實際需求,尤其是中小製造業的需求,去打造相應的應用。當然,這也恰恰給本土平臺廠商提供了機遇。

時培昕顯得比較樂觀,他認為:“曾幾何時,製造業企業都是一錘子買賣,但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前期工作量僅佔總工作量的三成,還有七成精力都將用於分析客戶數據,對產品進行優化和修正。這恰恰是本土互聯網工業平臺企業相對擅長的。”

總之,在一輪輪適應性、穩定性、安全性等性能的考驗下,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平臺才能走得更遠。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