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對新興國家工人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自動化對新興國家工人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孟加拉國的成衣出口額比印度高60%,儘管後者的人口是前者的八倍。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繁忙的街道上,白色貨車在車流中緩慢前行,車身印著“緊急出口任務”的字樣,就像救護車一般。製衣業這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騰飛令孟加拉國在2014年躋身中低收入國家之列(按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

但有人認為,孟加拉國的製衣業如今遇到一個新問題,嚴重程度堪比交通擁堵,那就是自動化的威脅。機器人已普遍應用於製造業其他領域,但在製衣業仍屬少見。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表示,2015年(有數據可查的最近一年)在全球各地使用的163萬臺工業機器人中,僅1580臺用於紡織、服裝及皮革業。

機器人很難應用於製衣業是因為該行業的基本材料太過柔軟。織物被拾取或放下時,形態會發生改變,或起褶打皺,或摺疊懸垂,其狀態難以預料。這可能會使機器人難以跟蹤布料並判斷在何處下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崔德智表示,也許"相比縫製服裝,把服裝設計師的工作自動化還容易一點。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機器人學教授戴建生曾說,任何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都會燙衣服(儘管不一定願意做),但即使是這麼簡單的任務,也需要機器人有無比的靈巧度。要安裝迷你紅外傳鹹器來定位布料的邊緣,然後機器人的指端要以"衝擊性抓力"夾壓布料邊緣。機器人還必須保持布料緊繃順滑,對齊縫線。戴建生寫道,要做到這一切,機器人需要以"多重動力鏈"相連接的多個活動部件。

有一家公司正研究解決這類挑戰,這就是距離達卡8000英里。位於美國喬治亞特亞特蘭大的自SoftWear。它開發的縫紉機器人(sewbot)用高速攝像機跟蹤定位布料,用真空噴嘴拾取並旋轉布塊,用嵌入工作臺的滾珠移動輸送。”我們的技術對織物的宏 觀和微觀操控能模仿手工裁縫的效果。”Softwear的CE0帕拉尼史瓦米·拉詹說道。他的機器已經可以商業化量產枕頭及浴墊等簡單產品。該公司希望明年開發一條T恤生產線,並表示一名縫紉機器人上班八小時將可生產1142件T恤,是普通製衣工人產量的17倍。

在亞特蘭大發生的這些奇妙進展反映了機器人技術廣泛的進步。崔德智指出,這些機器正在變得更便宜、安全、全能和易操作。有別於通常被隔離使用的現有工業機器人,最新一代機器人已足夠安全,可以在擁擠的工作空間內使用。它們也可以被輕鬆地“編程”。一一崔德智給“編程”。加了引號,因為實際上不需要寫代碼。

這些機器不再是為日本或德國等高收入國家專享。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在2015年出貨的所有工業機器人中,三分之一是運往中等收入國家的,其中大多數用於汽車和電子產品製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買家。

機器人效率的提高導致經濟學家們開始質疑他們為經濟發展開出的一些傳統良方。西蒙·庫茲涅茨 (simon Kuznets)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現代經濟增長需要把資源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再從工業轉移到服務業。這道工業化 曲線應該能把貧窮國家帶向繁榮,隨著先進服務業主導經濟,曲線最終轉而下行。

但如果湧入工廠的勞動力不是人類,而是機器人暱?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計算認為,從技術上來說,印度製造業中67%的就業可以由自動化替代,儘管這從經濟角度不一定合理。該機構對印尼和泰國也給出了類似的數字。假如貧窮國家不能把足夠多的工人納入工業體系,製造業生產力增長的好處就無法在經濟體中廣為散佈。它們發展經濟的機會將受到自動化那"衝擊性抓力"的擠壓。

哈佛大學的丹尼羅德里克(DaniRodrik)認為,工業化的發展曲線已經改變。在當今的新興經濟體中,工業就業比例的峰值比以往低,而且出現在更早的發展階段。他指出,這種過早去工業化的勢頭"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羅德里克的結論看似沮喪,但其實沒那麼嚴重, 正如他指出的,目前為止,亞洲並未陷入過早去工業化的境地。總的來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也是如此。工業化曲線的降低和提前主要發生在拉美地區。拉美的去工業化可能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後拉美國家對"進口替代"戰略的逐漸放棄,它們紛紛降低了為保護本國替代品而對外國工業產品徵收的關稅。它可能也反映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崛起。但這大 概與機器人無關,畢竟在拉美, 機器人的普及程度並不比別處高。

一些研究人員質疑發展中國家已整體去工業化的說法。他們認為,製造業就業在1990年後在地理分佈上變得更為集中,但重要性並沒有降低。聯合國工業發展 組織(UNIDO)的原口信也 (NobuyaHaraguchi)新南威爾士大學的鄭方俊和諮詢顧問 伊夫琳·斯梅茨傾力彙集100多個發展中國家早至1970年的就業數據。他們發現,正如羅德里克所支出的,每個國家制造業就業比例的平均值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確下降了。 但當把所有發展中國家看做一個整體時,這些國家的製造業就業比例高於前幾十年的水平。

這些結果看似矛盾,其實不然。我們來看一下原因。想象這世界僅包含兩個國家:哥倫比亞和中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的統計,哥倫比亞的工業就業在199o年約佔總體就業的30%,到2015年下降至約 20%。而中國的情況剛好相反。 平均起來,兩個年份的工業就業 比例大致相同:約25%。但合計起來,工業就業比例其實增幅巨大,因為中國勞動人口的1o%遠 多於哥倫比亞勞動人口的10%。

中國引領製造業就業增長可能本身已達頂峰。中國的工業就業人數在2013年開始下滑,中國成衣出口佔全球的比例也自此停滯不前。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指出,這是印度等國家的"歷史性機遇”。孟加拉國、印尼、越南等國家正在抓住機會,而印度自己卻落於人後,主要原因是作繭自縛。印度的服裝製造商需要支付高昂的關稅來進口人造纖維(業內的主流原料)。出口商可以獲得退稅,但過程繁瑣,也許該令這些程序實現自動化才對。

事實證明,監管壁壘對南亞服裝製造商的損害遠基於自動化。的確,為服裝零售商搭建供應鏈的從業者對於機器人在該行業裡的角色還是有些懷疑。許多人已採用了半自動化技術。但全面自動化的製衣工廠我們還沒看到過......那大概得是多年以後的事了。香港利豐集團的CE0馮裕鈞說道。董事長馮國綸對此表示認同。電子商務可能已經改變了零售業,但"為這一高度數字化的消費者市場供貨的供應鏈實際上仍留在模擬製式時代。。

自動化能提高生產效率,但也增加了成本。在一條運用softwear縫紉機器人的生產線上,一個機器人的效率可能是一名常規制衣工人的17倍,但在美國,即便是按最低工資計算,一般勞動力成本也是孟加拉國的18倍之多。而這還沒計算機器人的成本。機器人幹基本活softwear在描述自己的技術時也出奇地謹慎。有人認為機器人將接管一切,令所有工作自動化。老闆拉詹說,但他認為,即便二三十年後,縫紉機器人仍然會是"少數派。。他預測,。估計我們大概能把20%到25%左右的製衣工作自動化。機器人將用於生產那些"大批量基本款",而"批量較小的高級時裝總還是得由人工完成"。

softwear偶爾會收到來自孟加拉國服裝製造商的諮詢電話,但它僅服務美國市場。"如果你是為節省勞動力成本而打算部署我們的技術,那你就想錯了。"拉詹說。相反,公司的目標是儘量降低運輸成本·減少環境壓力·緩解美國嚴重的勞工短缺問題。他的一個主要客戶為美國軍隊供應制服,按法律規定,這些制服必須在美國國內生產。這一過時的立法是為了保持美國製造軍需用品的工業能力,但"美國縫紉女工的平均年齡是56歲。,拉詹指出。由此可見,在可預見的未來,縫紉機器人不會對孟加拉國這類國家充裕的勞動力造成威脅。其存在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前沿科技創新以及美國長期存在的保護主義。不幸的是,這種保護主義的案例還在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