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琢玉有哪些工序?

老孫鑑寶

玉石之美在於它具有細膩,溫潤優雅的特質,自古以來人們對玉都有種情結。

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看出這些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精緻細膩的玉石成品並不是單純靠雕刻出來的,裡頭賦予了非常多的工藝程序,需要花費師傅非常多的心血和時間,好的作品是靠“沉澱”出來的。那麼在古代生產設備極不完備,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古人琢玉那可是煞費心機。


首先是要搗沙研漿,過去制玉的砣硬度還不夠玉的情況下,只能靠天然沙中黑沙,將搗制好的沙沉澱。二:開玉:使用類似於現在的鋸,用鐵絲製成的弓形鋸在弦上加解玉沙中途還要加水來降溫,最終把玉切開。三:扎砣,就是小件部分用扎砣才能更精細。四:衝砣也就是做玉胚。五:磨砣就是在玉胚的基礎上磨出簡單的輪廓。六:掏堂,類似於在玉上鑽眼,掏空玉的內部。七:將磨好的玉用砣琢磨出花紋。八:打鑽,在玉器上鑽出溝槽。九:透花十: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鏤空浮雕之類的工藝。最後才是打眼和用皮具拋光玉器。


這些琢玉工序也體現了古代人的勤勞和聰明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