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蒙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所牽涉的人物是東吳名將呂蒙。其原文如下: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呂蒙)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呂蒙來到南郡,守將士仁和麋芳投降,呂蒙隨即進佔南郡治所所在地江陵城,俘虜了關羽及其他將士的家屬,對他們一一給予安慰和照顧,並下令士兵不得冒犯百姓及搶掠勒索。軍中有個士卒是汝南郡人(呂蒙的同鄉),拿了百姓家的一頂斗笠來遮蓋軍隊的鎧甲。鎧甲雖然是軍隊的公物,但呂蒙仍然認為這個士卒違反了軍令,不能因為他是自己的同鄉而違背軍法,便流著眼淚將其斬首,此舉全軍震動,路上丟下的東西都沒人敢撿。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呂蒙經常拍身邊的隨從去慰問和救濟老人,問他們缺少什麼東西,生病的看病給藥,飢寒的送衣送糧。呂蒙又將關羽府庫中的珍寶都封存起來,等到孫權到達之後再做處理。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今天要說的成語,便是這段文字中的“存恤耆老”,意為慰問和救濟老人。這也是由《三國志》作者陳壽首創的一句成語。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荊襄之戰,是決定三國疆域版圖的關鍵之戰。很多人對呂蒙拿下荊州後為何城中軍民不做任何反抗感到不解,其實這段記載已經說明了問題。

呂蒙奪取荊州,當地百姓為何不反抗,一句成語揭示真相

呂蒙入城後,軍紀嚴明,存恤耆老,對百姓秋毫無犯,不但消除了百姓的敵意,這讓關羽軍隊的家屬們大為寬心。故此,不但城中沒有出現任何的對抗,同時也為後來關羽派人前來查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當關羽的使者回到軍中,將士們聽說家人在呂蒙手中一切安好,自然也就沒了軍心和鬥志,關羽的覆滅也就成了時間問題。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