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是真的嗎?

風雨人生3293

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古人墓葬裡,偶見水銀。

比如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國貴族墓(墓主為女性,身份不確定,有說是遼國公主的,有說是薩滿祭司的),在整理死者(女性)衣服時,就發現了一些呈水珠狀的水銀。

(水銀珠大大小小地就夾在死者的衣服褶皺中/皇帝不稱朕)

平常我們接觸到的水銀,就封閉在溫度計裡。水銀是汞的俗稱,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水銀劇毒,且易揮發,由於古代墓葬中偶然會碰到,所以考古工作者在接觸屍體時,必須戴上手套和口罩(甚至是防毒面具),以防揮發性有毒物質的侵害。

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古屍體內的水銀(或由於屍體腐爛,溢出體外,夾在衣服中),量一般都不大,可能都是在死者生前(自殺)或故後,灌入口內的。

古人相信水銀具有防腐作用(只能說是部分古人,畢竟墓葬中發現水銀的只是局部現象);由於水銀在自然條件下的存量較少,普通人家沒有條件大量獲取它,這也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銀防腐的情況較為少見的一個主要原因。

帝王家絕對是有條件使用水銀的,但就考古發現及文獻記載的情況來看,古代帝后死後用水銀防腐的情況也很少見。

可見,對於水銀是否防腐,古代沒有一致意見。否則,皇帝們不會不用。

(由於水銀具有劇毒、高揮發性等特點,很容易讓人想到,墓中佈設水銀池能有效起到防盜的作用,不僅古代故事裡如此,在當代靈怪動漫和盜墓小說裡也比較常見/皇帝不稱朕)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了秦始皇陵的奢華,用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說法,說始皇陵裡模仿了星辰山川,其中的河流就是用水銀灌注。

這種說法在當代得到驗證,經儀器檢測,秦始皇陵區土壤的含汞量明顯超標,遠遠高過附近其他地區。可以肯定,秦始皇陵裡是用了水銀的,而且量還不小。

這對秦始皇來說似乎並不奇怪,眾所周知,秦始皇好仙,身邊圍聚著許多方士,而水銀作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古代“煉丹家”或“鍊金士”們最常用的三種元素之一。

(秦始皇只活了49歲,可嘆,他的“業餘愛好”促了他的壽/皇帝不稱朕)

這些水銀不可能如司馬遷所記載的,是用來在始皇陵里布置“天文地理”。去年九月我曾在悟空問答答過一題《為什麼不去發掘秦皇陵》,對秦始皇陵存在大型地宮予以了否定。主要觀點是:

先秦大墓,包括漢代的帝陵、王陵,沒一座有地宮。那時陵寢的形制,就是往地下挖一個巨大的覆鬥形墓穴,放入棺槨,然後將土回填,再在上面築起高大的封土(可參考秦始皇的祖先秦景公的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其主人是秦景公。據說此墓僭越了“天子葬儀”,那麼周天子也是如此安葬的/皇帝不稱朕)

我認為:

雖然秦始皇陵規模無二,但作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該是“傳承有序”的。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來建的,與前後帝王級陵寢毫不相干。

盡信書不如無書。《史記》雖有“天文地理”的記述,但該記載只表明,早在西漢時,關於始皇陵已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被司馬遷“如實”記錄下來;然而,所“實”的,是當時傳聞即如此,而不是說,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如此。

那麼,秦皇陵裡的水銀是用來防腐的?

看官莫忘了,同樣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沙丘,在今河北邯鄲),盛暑之日,屍體很快發臭,趙高策劃奪位,決定秘不發喪,為了掩蓋屍臭,在皇帝鑾輿後拖了一車鮑魚(當然“鮑魚”的故事也未必為真)。

秦始皇入葬時,肯定已爛得不行了,防腐何用?

如果“死皇帝”還沒爛得那麼幹淨,撬開他的嘴,往裡面強灌一勺水銀倒不是絕無可能,可是有必要、有可能將他泡在水銀裡嗎?

這就是絕無可能。

首先,那個時代的古人沒有能力造出那麼大量的水銀,即便造出,他們也沒有能力儲存這種劇毒且不穩定的物質。而且秦始皇下葬應相當倉促,通過密謀登位的秦二世哪有閒情來搞這些玩意(製造大量水銀,並妥加儲存,然後運到皇陵,其過程相當耗時)。

再者,帝王遺體如何處理,自有其國制,不是隨便想當然搞發明創造的,“把始皇帝泡在水銀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如果我們從歷史學的科學嚴謹,而不是從講故事的趣味,來研究某件事,那就不能天馬行空,將某件事隔斷了誇誇其談,而必須講求某種制度的因果關係及其傳承譜系。秦始皇陵的所謂“地宮”,被傳得神乎其神,就打破了這種傳承,變成了“外星文明”,什麼可能都有了。(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在過往諸多對秦始皇陵地宮的研究工作中,"汞異常"這個詞會被經常提到。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秦始皇地宮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水銀,而且分佈及其講究,其脈絡走向與渤海與黃海之位高度相似!圖為秦始皇地宮模型

根據推測,秦王地宮中的水銀儲量高達100噸,不僅數量驚人,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以當時的資源開採水平和冶煉技術如何能產出如此多的水銀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的一個女強人:巴寡婦清。

繼承了家族企業的清可以說是秦始皇時期數一數二的女富豪,丈夫死後不僅恪守婦道,而且還利用自己的財力保一方平安。因此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封其為"貞婦"。由此也加深了清與皇權的關係。而掌控大量丹砂(提煉汞)資源的清就成了秦始皇陵地宮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圖為地宮模擬全貌

那麼,在秦始皇陵地宮中為何要注入這麼多水銀呢?《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此事如此描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見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似乎非常喜歡製造宏圖大像,那在陵墓中建造出自己統治下的秦國"沙盤"也不無可能。

另外,按照水銀的化學屬性,其散發出來的氣體可以極好的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這對於生前尋求長生不老未果的秦始皇來說,屍首不腐可能是其可以接受的最後底線。而且水銀屬劇毒,這樣就可以防止那些居心不軌的盜墓者!

但是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地宮依然處於塵封的狀態,因為諸多因素沒有被挖掘!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日後人們可能會一睹它的風采。不過,對於這位曾一統六國的卓世君王而言,長眠於此不被打擾不失為最好的歸宿!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我覺得誰秦始皇死後睡在水銀河裡,不太靠譜。

首先,水銀應該做得是地圖和器物,而非真正河流

司馬遷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裡的百川江河大海,從我對歷史的瞭解來看,這個確切來說應該是水銀做的一個巨型的大秦帝國的地圖,而非真正把水銀灌滿了整個陵墓,成為河流一樣,這個不大可能,應該是後人解讀錯了司馬遷的意思。


春秋戰國時盛行用水銀做器物,覺得很尊貴,有的用來做酒杯,有的用來最雕塑,有的用來鍍東西。在秦始皇陵最核心區域,應該有很多水銀做的,或者使用了水銀來作為材料之一加工的器物。大家可以想象下,假如有數百個甚至上千個大型的重器上面都有水銀,還有大量的裝飾材料也有水銀,那揮發出來,土壤是否也會大量超標?

其次,水銀表達的其實應該是大秦帝國制度的核心的重要性

有長期研究秦始皇陵的權威學者在“一席”上分享,其實秦始皇陵的整個設置,根本不是大家常規意義上的秦始皇想要在陰間享受尊榮的意圖,而是他要把他所設計的大秦帝國的整個國家制度和國家機器的體系都放在陵墓當中。這是他的萬世雄心,也是他希望後世無論如何都要繼承的東西。


縱觀整個歷史長河,秦始皇最大的貢獻並非是那些震驚世界的巨大工程,而是在結束天下紛亂之後,經過嘔心瀝血,刳肝瀝膽,用盡一起智慧,設計出來的這一套制度和體系,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影響中國乃至整個人類歷史最深遠的東西。秦始皇作為設計者,我覺得他最懂得這才是價值,這個才是要留給後世的東西。事實證明,秦滅亡以後,漢代統治者幾乎完全是按照他的設計來的,之後的兩千多年,無論朝代怎麼變,都沒有逃出這個基本的框架。


秦始皇陵的雕像和各種設計,一層一層,由外到裡,其實都遵循了大秦帝國的政治制度和體系的建制,越到裡面,雕像越生動越精細,越到制度的核心其盔甲和兵器也越來越高規格。到了最最核心處,用水銀來做,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最後,秦始皇時代,水銀還未用來防腐和煉丹

在春秋戰國直到秦帝國時期,水銀並未被用來保存屍體永遠不腐的傳統,也缺乏相關的歷史佐證,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但說實話,他的長生不老藥真的是就已經在開始用水銀煉丹麼?這個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並沒相關資料實際記載在那個時代就已經這樣做了,我覺得很大可能是後世根據秦始皇求長生不老傳說而做的猜測和臆想,而非事實。相反更多的史料證明,用水銀作為煉丹材料的事情更多都發生遠距大秦帝國的後世。



李藝泓西平王后裔

謝提問!關於秦始皇睡在水銀江河湖海里的傳說,並不是民間意猜和傳說。而是根司馬遷《史記》記載得出的一個通俗說法。《史記》描述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設地理,以水銀為江河湖海。考古人員測定秦陵東、東南部水銀最多。證明《史記》以水銀為江河湖海象徵地理的說法有道理。根據這些推斷很可能棺槨周圍有水銀。況且秦始皇死在第五次巡天下歸途中。他在琅邪送走徐福泛海後,繞山東半島西向登陸,至沙丘病死。秘不發喪,以海產鮑魚臭味掩蓋死亡真象。安葬一個《史記》中描述的陵內景象是有可能的。而民間的傳說只不過是緣於《史記》記述的一種通俗表達。可能性很大,但最終還須待考古證實。


左說春秋

傳說巴蜀女傑巴清開礦得到秦始皇的大力扶持。為酈山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銀。司馬遷先生在《秦始皇本紀》裡也記載得非常詳細,不妨摘抄於此,以為佐料:以水銀為百川江湖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由此可見,皇陵裡有大量水銀是錯不了的。

現代考古也證實,裡面的汞的含量要比其他地方高得多。這也是錯不了的。



至於秦始皇是不是躺在水銀中,這就不為說了。秦始皇死於巡遊途中,從死亡至下葬,中間天氣酷熱,死後兩三天身體己發臭,抱個鮑魚亂味,在路上繞過九原上直道,少說也得一個月左右,這屍體恐怕己腐敗得面目全非,放入水銀裡恐怕只剩下些骨架罷。


不管怎麼說,大家都在猜,有朝一曰,重見天日後,或見分曉。


劉一千五


繁星點點之旭日東昇

據現代考古發現,秦始皇墓所在地下的汞含量超出正常水平很多。汞即我們常說的水銀。

古代中國就有道家煉丹師,利用水銀的毒性煉丹、做防腐劑。秦始皇死前為求仙丹也確實下了本錢。因此可以猜測當時煉丹師(實際是化學藥劑師)對常見物質的認知,可能達到一定水平。

利用提純、萃取等技術,發揮物質化學特性來達到想象中的仙丹、不死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

民間傳說雖然離奇,但一般都有現實基礎,所以秦始皇陵墓存在水銀河的傳說很有可能是真的


颶風眼淚

睡在棺材裡,棺材在陵墓裡。陵墓裡有水銀。不是秦始皇睡在水銀河裡。根據考古發現。秦漢時期的帝王陵墓裡,無不採用一種稱作黃腸題湊(這幾個字可能是錯的。讀音沒錯)的葬法。就是在棺材外面加以厚重的大木方磊成的槨。秦始皇雖然是銅棺,但外面應該也是會有槨。據我的想象,秦始皇的棺槨應該處於水銀河的中央,棺槨下建有平臺用以安放棺槨。平臺四周是利用機關操作而流動不息的水銀河。這是我個人的想象,猜的。說懵的也行。


風雨中的梅雲

這是個疑點,秦始皇的皇陵修了幾十年,直到死後的秦二世還在修,而且動用了六十萬的刑徒(很多人認為是死刑犯,其實並不全是,秦國的刑徒就是勞改犯,死刑大部分是被施行的,刑徒大都是勞改犯而已,若工期完成不死或打戰後獲得軍功可以免刑)。而且皇陵就修在驪山,這麼多人,還有地點那麼近咸陽都城,估計是真的,畢竟秦帝國覆滅前後,那幾十萬刑徒可是被編入軍隊的,也就是說參與修陵的人可能有存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