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在数学学习好的孩子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共同的优点:超强的耐心和毅力、自主学习能力、清晰理智的逻辑思考能力。

而在这些孩子身上,还有一个最大的共性,那就是对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的热爱就像大脑里的小马达,驱动着他们耐心地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聚精会神地攻克一道又一道的难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而如今枯燥的课堂教学很难提起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怎么办呢?

“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有什么用处?”这样的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这是因为孩子不明白,在学校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到底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其实我们知道,数学里的每个公式、定义都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算与猜想得来的,在这些过程中一定发生过非常多有趣的故事。家长可以利用这些小故事,把它们和枯燥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孩子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所以让孩子爱上数学,就先从让他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始吧!

-1-

8岁高斯发现数学定理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100=?

这下可难倒了刚学数学的小朋友们,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正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可这时,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答案是5050!”老师听了吓了一跳,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

高斯答道:“因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这样的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5050”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2-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陈景润在小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数学教师讲课。

老师讲了一道数学难题:

大约在200年前,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哥德巴赫发现,总可以把任何一个数分解成不超过三个质数和。但他不能证明这个命题,甚至找不到证明它的方法。关于哥德巴赫问题,不论是提出问题的哥德巴赫本人还是大数学家都不能做出什么结果。上世纪一个超群数学家康托耐心地试验了从2到1000的所有偶数,说明在这范围内,哥德巴赫断言是成立的,但这能说明什么呢?

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证明这一理论的艰辛历程。

经过10多年的推算,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在1965年5月,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

-3-

数字“0”与罗马数字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都使用罗马数字,不管是计数还是运算都很麻烦。

当时,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于是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任然在数学的研究中秘密地使用“0”,还用“0”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4-

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数学家泰勒斯带着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毛遂自荐,这一天,阳光的角度很合适,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令法老称赞不已。原来,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5-

数字对联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

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

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6-

小欧拉机智改羊圈

只要一招,孩子爱上数学不困难!

小欧拉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

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之后,欧拉成为了近代数学的先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