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成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这本书莫名其妙地就火起来,有两个外部原因,一个是因为前段时间一度热播,全民津津乐道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提到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罗辑思维罗振宇的推荐,要知道罗振宇每次推荐一本书,知识焦虑的人纷纷趋之若鹜。

按道理这本书不应该火起来的,因为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而是一篇学术论文。论文总是很枯燥,上大学时候无论念文科理科也好,工科医科也罢,总而言之所有学术论文让人看了都头疼。说白了学术论文就是把人能看懂的话,写的鬼都看不懂。

学术论文写成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但是既然《万历十五年》火起来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学术论文写到这个份上,算是登峰造极了。能看懂又有趣的学术论文,读起来并不比小说费力。把论文写成了故事书,是《万历十五年》能够持续活下去的内部因素。

这本书写历史,主要是围绕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展开的。很多人都觉得《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点儿意思,但是它依然是一本学术著作。一本写历史的书能够如此有趣,不过是因为真实,不虚饰。这本书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主要讲述了几个对大明王朝的兴衰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几个人。

这几个典型人物分别是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胡宗宪、戚继光、李贽,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发,剖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万历年间,君臣之争几近白热化。所谓争权夺利,不过是争一个立锥之地,没有人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即使是皇帝本人。在群臣与皇帝的明争暗斗之中,一个辉煌而强大的帝国不断遭受腐蚀,最终轰然倒塌。

学术论文写成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万历皇帝是一个奇葩。御宇四十八年,三十三年不顾朝政,创下了吉尼斯纪录。到万历后期,三千多的京官锐减上几百人,许多官员愤而辞职,很多部门连一个管事的人都没有。

万历皇帝崇尚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下事任由之而天下不乱,说明万历皇帝并非对所有事情都撒手不管。作为天子没有承担起表率天下的责任,君臣之间选择了永远的不原谅。他们互相指责,又对彼此无可奈何。

张居正一生兢兢业业辅佐万历皇帝,希望他成长为一个千古名君,可惜万历皇帝却成长为一个无限期旷工皇帝。张居正活着只手遮天,死后被政治对手和一帮小人搞垮搞臭,可叹。申时行一生学为好人,处处和稀泥当和事佬,最后还是被万历皇帝一脚踢开告老还乡,晚景凄凉。余者身居高位的人,如胡宗宪高拱等,下场也很惨。

书中最为讨喜的两个人,一个是刚正不阿的海瑞,一个是英雄盖世的戚继光。但是他们最后,也都逃不掉落得一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学术论文写成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如此忠臣良将,何以如此结局?万历皇帝并非昏庸无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呢?

总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后捅刀子。可是谁是幕后凶手,不得而知。历史的潮流必须如此,历史的局限必须如此。历朝历代,忠臣良将都死于小人之手,时代就是最大的小人。

在后记中,黄仁宇先生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道德又不能完全不要。在一个无比推崇“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的国度,道德的负面影响暴露无遗。

黄仁宇先生为何选择李贽来作为万历年间的文化代表,不得而知。因为同时代的文学家如王守仁,何心隐等人,也同样处于一种自我冲突之中。也许是因为李贽更加洒脱不羁,更接近于儒家和道家的结合。

李贽最后的结局,是在监狱里以剃刀自刎而死。

学术论文写成历史故事,《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

《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选择的几个人代表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孤独。以他们的聪明睿智,刚毅果敢,竟不能和那个时代完成和解。

只有误会,不断加深的误会。

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没有规则,所以谁都可能成为一颗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