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寫成歷史故事,《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這本書莫名其妙地就火起來,有兩個外部原因,一個是因為前段時間一度熱播,全民津津樂道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提到這本書,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羅輯思維羅振宇的推薦,要知道羅振宇每次推薦一本書,知識焦慮的人紛紛趨之若鶩。

按道理這本書不應該火起來的,因為它不算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而是一篇學術論文。論文總是很枯燥,上大學時候無論念文科理科也好,工科醫科也罷,總而言之所有學術論文讓人看了都頭疼。說白了學術論文就是把人能看懂的話,寫的鬼都看不懂。

學術論文寫成歷史故事,《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

但是既然《萬曆十五年》火起來了,就有其中的道理,學術論文寫到這個份上,算是登峰造極了。能看懂又有趣的學術論文,讀起來並不比小說費力。把論文寫成了故事書,是《萬曆十五年》能夠持續活下去的內部因素。

這本書寫歷史,主要是圍繞萬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間發生的種種事情展開的。很多人都覺得《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有點兒意思,但是它依然是一本學術著作。一本寫歷史的書能夠如此有趣,不過是因為真實,不虛飾。這本書圍繞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一些事情,主要講述了幾個對大明王朝的興衰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幾個人。

這幾個典型人物分別是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胡宗憲、戚繼光、李贄,從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出發,剖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萬曆年間,君臣之爭幾近白熱化。所謂爭權奪利,不過是爭一個立錐之地,沒有人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即使是皇帝本人。在群臣與皇帝的明爭暗鬥之中,一個輝煌而強大的帝國不斷遭受腐蝕,最終轟然倒塌。

學術論文寫成歷史故事,《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

萬曆皇帝是一個奇葩。御宇四十八年,三十三年不顧朝政,創下了吉尼斯紀錄。到萬曆後期,三千多的京官銳減上幾百人,許多官員憤而辭職,很多部門連一個管事的人都沒有。

萬曆皇帝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天下事任由之而天下不亂,說明萬曆皇帝並非對所有事情都撒手不管。作為天子沒有承擔起表率天下的責任,君臣之間選擇了永遠的不原諒。他們互相指責,又對彼此無可奈何。

張居正一生兢兢業業輔佐萬曆皇帝,希望他成長為一個千古名君,可惜萬曆皇帝卻成長為一個無限期曠工皇帝。張居正活著隻手遮天,死後被政治對手和一幫小人搞垮搞臭,可嘆。申時行一生學為好人,處處和稀泥當和事佬,最後還是被萬曆皇帝一腳踢開告老還鄉,晚景淒涼。餘者身居高位的人,如胡宗憲高拱等,下場也很慘。

書中最為討喜的兩個人,一個是剛正不阿的海瑞,一個是英雄蓋世的戚繼光。但是他們最後,也都逃不掉落得一個晚景淒涼的下場。

學術論文寫成歷史故事,《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

如此忠臣良將,何以如此結局?萬曆皇帝並非昏庸無道,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悲劇呢?

總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後捅刀子。可是誰是幕後兇手,不得而知。歷史的潮流必須如此,歷史的侷限必須如此。歷朝歷代,忠臣良將都死於小人之手,時代就是最大的小人。

在後記中,黃仁宇先生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其不能代替法律,但是道德又不能完全不要。在一個無比推崇“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的國度,道德的負面影響暴露無遺。

黃仁宇先生為何選擇李贄來作為萬曆年間的文化代表,不得而知。因為同時代的文學家如王守仁,何心隱等人,也同樣處於一種自我衝突之中。也許是因為李贄更加灑脫不羈,更接近於儒家和道家的結合。

李贄最後的結局,是在監獄裡以剃刀自刎而死。

學術論文寫成歷史故事,《萬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麼書?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選擇的幾個人代表人物都有一個特點——孤獨。以他們的聰明睿智,剛毅果敢,竟不能和那個時代完成和解。

只有誤會,不斷加深的誤會。

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因為沒有規則,所以誰都可能成為一顆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