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在擂臺格鬥中,打鬥風格是擂臺規則決定的。自由格鬥的擂臺真正興起時間也就幾十年吧,李小龍那個時代,都還很有限制的。中國肯定是落後一些。接手不接手我覺得不是很關鍵,我覺得中國功夫在任何距離上相對世界格鬥界都算落後的。所以怎麼打不是問題,打不贏才是硬傷。打不贏也很正常,在職業體育賽事之中,中國也不是什麼強國,足球也好,棒球也好,籃球也好所以這個強弱和具體傳統功夫的技術問題分開論,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王八拳的問題我很少在意,我看一場打鬥,看的首先是誰贏,不看他是不是用王八拳,王八拳贏了,也是贏了。要贏就要有合適的力度、角度、距離、擊打點、節奏,誰能在這幾個維度上精準,誰就會贏。其餘都是表象,不論是直勾擺還是王八掄。如果有人亂掄就能佔盡上風,那還是要小心他,那是有點本事的人。

中國的老武人,練家子,腦子裡沒有這麼多概念,什麼東西能行什麼東西不能行,又屬於哪些流派。我是練太極拳的,看到別人某一下特別好用,我就學來用了,分析透他的法,化成自己的東西,學完了未必記得他這招屬於少林還是空手道。說白了,練武以前叫學打,也就是打,管用就行。李小龍無疑是傳統拳的底子他學了很多,最後綜合格鬥,自由格鬥的理念也算他是鼻祖,我不是拿歷史說事,那個時代他站的高,雖然目前在這個領域中國功夫反而沒有優勢。任何時代都有一時消長,這個沒啥好稀奇,行就行,不行就認輸,別人厲害。我們練的不好,繼續練。就這麼簡單。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搞清楚這兩個基點,我們就可以就技術談技術,不是中國功夫少了某一塊技術,什麼不行,技術上說,都是有的,只是我們打不過人家。我有個學了綜合格鬥,拳擊、柔術的學生,他在多次試探確信自己無論是站立還是地面,無論各種方式戰鬥都絕對打不過我之後,想和我學點東西,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概念:老師您有什麼模塊訓練讓我能掌握您的技術。問題來了,我沒有模塊這個概念。我學的東西是非標準化的,當然我很快能理解他的意思。

所以我覺得不存在什麼接手問題,就是一個攻擊範圍的事,現代搏擊很多人的攻擊範圍算在中遠距離,也就是一臂一腿這樣的衡量吧,在這麼個距離他們有感覺,所謂的距離感。形意拳的劈拳有一竄,攻擊範圍超過了這個點,結果遇到這種人,練現代搏擊的人反而犯愁接手的問題了。長短打嘛,遠要儘可能遠,近要儘可能近。屈伸往來範圍越大越好,接不上手就是打不贏,一個摔跤練的好的人,不管你是拳擊散打跆拳道,他總能揪住你,摔趴你,反之就無用。現在很多練傳統的人也是缺乏訓練,他們的打鬥往往是接手之後,所以接手後的技術熟悉點,怎麼進對方的圈,經驗上差一些。強弱是比較而言的。不是所謂沒有哪門技術。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推手從散手中來,我的理解是散手達到一定程度才談得上推手,踢打摔拿,任何人都知道摔拿比踢打的難度高,在實戰中擒拿是更難使用的技術。從某個角度說,一些比賽把格鬥限制在所謂非接觸式的範圍內進行,才使得雙方靠中距離的擊打得分,分出勝負。實際上打鬥中,大量的情況都是撕鬥纏鬥。即使是跆拳道拳擊的運動員,在沒有裁判分開他們的情況下,大部分也進入纏抱。這大概就是常人糾結的接手不接手的問題吧。但是實際來說接手不接手的問題不存在,沒有不接手的打鬥,除非實力天地之別,或者雙方都刻意迴避接手。要是打不贏與其說是接不上手吃虧,不如說接的上手,接不上手都打不贏。

再有就是關於地面技術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傳統武術沒有地面技術那隻能說他自己所學不全,大概也就學了個外傳的套路,太極拳的地面技術就非常豐富。我師父教我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而且我們在公園學的,沒有任何墊子之類的保護設備,師父還常常示範躺在地下的攻擊和制服技術,不是說我練得如何,我師父肯定沒學過巴柔吧,但他至少會地面技術。所以其實還是那句話,一種武術流傳下來都是比較全的,不會有什麼有什麼就沒有。練的不好教的不好打不過人家而已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而且很多人以為一定專門有個什麼接手的專項技術模塊,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在練完推手後要專門再進行接手的模塊訓練,對於這種想法我只能說灰常可笑。中國的武術不是這樣分的,我師父常和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是這下,根據情況變出來的,可能他打我的某一個形式,只在我這裡用過這一次,以後也不會再用上的,但是對方一上來他就有辦法了。我本人學拳的時候天天練推手,幾乎很少散手實踐,對我而言散手這個階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很多人練了推手卻還不會散手,還要說推手只是感應訓練,我也是覺得有些無語,雖然某個角度上看這話並沒有錯吧。

其實接手是個籠統的概念,原先有位練太極拳的老先生說,我們推手就是為了聽化,把對方的勁接下來化解掉,你身上沒有僵勁,沒有著力點對手的力就不起作用,自然就粘上了。聽勁也不是閉著眼睛聽,或者說只用耳朵聽勁風,很顯然不是,聽勁就是感受觀察勁力的來頭和走向,這個不一定要接觸才能聽,挺準了就能接上。所以打手之時可以接力、接氣、接勢。一旦接上就能打未必一定要手臂相纏。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太極拳還有句老話,叫“挨著何處何處擊。”打人都是順手打的,實戰的時候,如果不需要留情,也沒什麼顧忌,一般就是順手打,不犯招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就是不接手,夠的著的時候就打了,夠不著就慢慢夠,所以平時搏鬥,勝負會比較快的分出,也不太需要怎麼糾纏,就算纏上了,幾下也就分出勝負。不可能在接手的狀態下膠著太久,。

接手打不是什麼傳統武術特有的東西,反而是現代擂臺賽最重要的技術,如果接手後技藝不佳,在格鬥擂臺上取勝就難了。因為規則和技術的限制,還有拳套的影響,擂臺比賽很難發揮出致命的攻擊,而且一旦雙方距離接近,戴著拳套的手,根本無法從手臂纏繞的空隙中抽出,而不得不陷入苦抱的局面,就連很不允許雙方糾纏的拳擊,霍利菲爾德也可以利用接手纏抱著泰森作為戰術。綜合格鬥更是太適合纏鬥和接手打法。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人的本能才不是遊走抽空打一下。全接觸的空手道比賽,不戴拳套,打著打著也拽衣服。格鬥選手打架,我經常看體校打架,前幾下沒能搞定對手肯定會倆人滾在地上。職業站立比賽,也是打著打著倆人就抱在一起,裁判不來拉,倆人就僵持在那了

還有電影裡面接手,倆人擺個架子,手抵在一起。現實生活中,真這麼打實戰的我沒見過。都是試手,試招。一個是確定了雙方的距離,不用再試探,上手就可比招。二是防止了打提前量,耍陰招。我以前很喜歡玩這個,天津河北還有坐在條凳,倆人膝蓋抵著膝蓋來打。卸去了力量,再怎麼樣都不會受傷。三四秒就可以分出勝負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遠距離打法的不足,傳統武術大多架子都壓的比較大。腿不過膝。所以攻擊距離比現在要小一些,所以要靠步法來彌補。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所以你一看,倆人又攪在一起了

就因為倆人挨的近,所以必須要在這麼小空間內輾轉騰挪,搶內圈喲,卡步伐喲。這些是才是內在的,接手打只是爭奪那些東西的在外表現形式

中遠距離上步時不需要接手,躲開對方的攻擊或者一隻手阻擋對方的攻擊同時擊打對方就可以。中近距離雙方都有攻擊動作,為了破壞掉對方的攻擊,需要用一些動作阻擋對方的攻擊,就形成了接手。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但很多接手打法逐漸成了玩耍,兩人站住位置,步法不在移動,對方一拳打來我一手化解對方的拳,又或者離的老遠,對方打來一拳自己遙遙的打開對方的手腕,傳統武術讓人看不起,與這些說手的表演有很大關係。

接手接的不是手腕小臂等稍節,截的是對方根節,能控制對方的肩就能控制對方的胳膊,能控制對方的腰胯,就能控制對方的整個人,傳統的說法叫“截根不截稍”,因為對方只要攻擊你,他的軀幹一定是向你靠近的,無論是前後還是左右,而且軀幹的目標大,活動範圍又比胳膊小,

傳統武術和擂臺格鬥的假想敵是不同的,擂臺格鬥技術體系的假想敵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的公平對抗,傳統武術的假想敵從來都不是同等水平的切磋,要麼遠高於對方,要麼遠低於對方,當自己水平遠高於對方時,對方打來的拳,可以有無數種方法應對,無論接手還是不接手,只是對練時接手練習安全一些,演示時也多用接手。對於水平高於自己的,那是什麼陰招都有,有無數種掏襠插眼的方法,各種角度各種方位各種變化。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擂臺格鬥不存在接手,應對對方直拳的教科書動作是側閃還擊或者迎擊,MMA中摔投系的選手也是抱對方軀幹摔,很少有接到對方拳或者腿摔對方,那個危險性太高了,散打有接腿摔,但從來都不是站立技格鬥的高水平體現。

我個人覺得老祖宗的內家功夫,就是改變我們人種在體能上的不足,變弱為強的鑰匙,現在不去講它,把武功的去偽存真說成反對功力的存在,我覺得這樣的觀點還是不要拿來保護傳統武術為好。前輩的功力事蹟網上有許多,真偽大家自己來判別,只是想給自己也給眾位習練傳統武術的同道留一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話說的是那些現在活躍在場面上的現代搏擊的弄潮兒們,說的是先天稟賦不知比我等好多少的格鬥能手;假如李書文這樣的先天不足的少年不練功,他當時就是一場空,遑論到老!

傳統功夫很能打?為什麼上了擂臺發揮不出來?必須要聽橋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