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在擂台格斗中,打斗风格是擂台规则决定的。自由格斗的擂台真正兴起时间也就几十年吧,李小龙那个时代,都还很有限制的。中国肯定是落后一些。接手不接手我觉得不是很关键,我觉得中国功夫在任何距离上相对世界格斗界都算落后的。所以怎么打不是问题,打不赢才是硬伤。打不赢也很正常,在职业体育赛事之中,中国也不是什么强国,足球也好,棒球也好,篮球也好所以这个强弱和具体传统功夫的技术问题分开论,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王八拳的问题我很少在意,我看一场打斗,看的首先是谁赢,不看他是不是用王八拳,王八拳赢了,也是赢了。要赢就要有合适的力度、角度、距离、击打点、节奏,谁能在这几个维度上精准,谁就会赢。其余都是表象,不论是直勾摆还是王八抡。如果有人乱抡就能占尽上风,那还是要小心他,那是有点本事的人。

中国的老武人,练家子,脑子里没有这么多概念,什么东西能行什么东西不能行,又属于哪些流派。我是练太极拳的,看到别人某一下特别好用,我就学来用了,分析透他的法,化成自己的东西,学完了未必记得他这招属于少林还是空手道。说白了,练武以前叫学打,也就是打,管用就行。李小龙无疑是传统拳的底子他学了很多,最后综合格斗,自由格斗的理念也算他是鼻祖,我不是拿历史说事,那个时代他站的高,虽然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国功夫反而没有优势。任何时代都有一时消长,这个没啥好稀奇,行就行,不行就认输,别人厉害。我们练的不好,继续练。就这么简单。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搞清楚这两个基点,我们就可以就技术谈技术,不是中国功夫少了某一块技术,什么不行,技术上说,都是有的,只是我们打不过人家。我有个学了综合格斗,拳击、柔术的学生,他在多次试探确信自己无论是站立还是地面,无论各种方式战斗都绝对打不过我之后,想和我学点东西,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老师您有什么模块训练让我能掌握您的技术。问题来了,我没有模块这个概念。我学的东西是非标准化的,当然我很快能理解他的意思。

所以我觉得不存在什么接手问题,就是一个攻击范围的事,现代搏击很多人的攻击范围算在中远距离,也就是一臂一腿这样的衡量吧,在这么个距离他们有感觉,所谓的距离感。形意拳的劈拳有一窜,攻击范围超过了这个点,结果遇到这种人,练现代搏击的人反而犯愁接手的问题了。长短打嘛,远要尽可能远,近要尽可能近。屈伸往来范围越大越好,接不上手就是打不赢,一个摔跤练的好的人,不管你是拳击散打跆拳道,他总能揪住你,摔趴你,反之就无用。现在很多练传统的人也是缺乏训练,他们的打斗往往是接手之后,所以接手后的技术熟悉点,怎么进对方的圈,经验上差一些。强弱是比较而言的。不是所谓没有哪门技术。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推手从散手中来,我的理解是散手达到一定程度才谈得上推手,踢打摔拿,任何人都知道摔拿比踢打的难度高,在实战中擒拿是更难使用的技术。从某个角度说,一些比赛把格斗限制在所谓非接触式的范围内进行,才使得双方靠中距离的击打得分,分出胜负。实际上打斗中,大量的情况都是撕斗缠斗。即使是跆拳道拳击的运动员,在没有裁判分开他们的情况下,大部分也进入缠抱。这大概就是常人纠结的接手不接手的问题吧。但是实际来说接手不接手的问题不存在,没有不接手的打斗,除非实力天地之别,或者双方都刻意回避接手。要是打不赢与其说是接不上手吃亏,不如说接的上手,接不上手都打不赢。

再有就是关于地面技术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传统武术没有地面技术那只能说他自己所学不全,大概也就学了个外传的套路,太极拳的地面技术就非常丰富。我师父教我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且我们在公园学的,没有任何垫子之类的保护设备,师父还常常示范躺在地下的攻击和制服技术,不是说我练得如何,我师父肯定没学过巴柔吧,但他至少会地面技术。所以其实还是那句话,一种武术流传下来都是比较全的,不会有什么有什么就没有。练的不好教的不好打不过人家而已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而且很多人以为一定专门有个什么接手的专项技术模块,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在练完推手后要专门再进行接手的模块训练,对于这种想法我只能说灰常可笑。中国的武术不是这样分的,我师父常和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下,根据情况变出来的,可能他打我的某一个形式,只在我这里用过这一次,以后也不会再用上的,但是对方一上来他就有办法了。我本人学拳的时候天天练推手,几乎很少散手实践,对我而言散手这个阶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很多人练了推手却还不会散手,还要说推手只是感应训练,我也是觉得有些无语,虽然某个角度上看这话并没有错吧。

其实接手是个笼统的概念,原先有位练太极拳的老先生说,我们推手就是为了听化,把对方的劲接下来化解掉,你身上没有僵劲,没有着力点对手的力就不起作用,自然就粘上了。听劲也不是闭着眼睛听,或者说只用耳朵听劲风,很显然不是,听劲就是感受观察劲力的来头和走向,这个不一定要接触才能听,挺准了就能接上。所以打手之时可以接力、接气、接势。一旦接上就能打未必一定要手臂相缠。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太极拳还有句老话,叫“挨着何处何处击。”打人都是顺手打的,实战的时候,如果不需要留情,也没什么顾忌,一般就是顺手打,不犯招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不接手,够的着的时候就打了,够不着就慢慢够,所以平时搏斗,胜负会比较快的分出,也不太需要怎么纠缠,就算缠上了,几下也就分出胜负。不可能在接手的状态下胶着太久,。

接手打不是什么传统武术特有的东西,反而是现代擂台赛最重要的技术,如果接手后技艺不佳,在格斗擂台上取胜就难了。因为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还有拳套的影响,擂台比赛很难发挥出致命的攻击,而且一旦双方距离接近,戴着拳套的手,根本无法从手臂缠绕的空隙中抽出,而不得不陷入苦抱的局面,就连很不允许双方纠缠的拳击,霍利菲尔德也可以利用接手缠抱着泰森作为战术。综合格斗更是太适合缠斗和接手打法。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人的本能才不是游走抽空打一下。全接触的空手道比赛,不戴拳套,打着打着也拽衣服。格斗选手打架,我经常看体校打架,前几下没能搞定对手肯定会俩人滚在地上。职业站立比赛,也是打着打着俩人就抱在一起,裁判不来拉,俩人就僵持在那了

还有电影里面接手,俩人摆个架子,手抵在一起。现实生活中,真这么打实战的我没见过。都是试手,试招。一个是确定了双方的距离,不用再试探,上手就可比招。二是防止了打提前量,耍阴招。我以前很喜欢玩这个,天津河北还有坐在条凳,俩人膝盖抵着膝盖来打。卸去了力量,再怎么样都不会受伤。三四秒就可以分出胜负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远距离打法的不足,传统武术大多架子都压的比较大。腿不过膝。所以攻击距离比现在要小一些,所以要靠步法来弥补。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所以你一看,俩人又搅在一起了

就因为俩人挨的近,所以必须要在这么小空间内辗转腾挪,抢内圈哟,卡步伐哟。这些是才是内在的,接手打只是争夺那些东西的在外表现形式

中远距离上步时不需要接手,躲开对方的攻击或者一只手阻挡对方的攻击同时击打对方就可以。中近距离双方都有攻击动作,为了破坏掉对方的攻击,需要用一些动作阻挡对方的攻击,就形成了接手。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但很多接手打法逐渐成了玩耍,两人站住位置,步法不在移动,对方一拳打来我一手化解对方的拳,又或者离的老远,对方打来一拳自己遥遥的打开对方的手腕,传统武术让人看不起,与这些说手的表演有很大关系。

接手接的不是手腕小臂等稍节,截的是对方根节,能控制对方的肩就能控制对方的胳膊,能控制对方的腰胯,就能控制对方的整个人,传统的说法叫“截根不截稍”,因为对方只要攻击你,他的躯干一定是向你靠近的,无论是前后还是左右,而且躯干的目标大,活动范围又比胳膊小,

传统武术和擂台格斗的假想敌是不同的,擂台格斗技术体系的假想敌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的公平对抗,传统武术的假想敌从来都不是同等水平的切磋,要么远高于对方,要么远低于对方,当自己水平远高于对方时,对方打来的拳,可以有无数种方法应对,无论接手还是不接手,只是对练时接手练习安全一些,演示时也多用接手。对于水平高于自己的,那是什么阴招都有,有无数种掏裆插眼的方法,各种角度各种方位各种变化。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擂台格斗不存在接手,应对对方直拳的教科书动作是侧闪还击或者迎击,MMA中摔投系的选手也是抱对方躯干摔,很少有接到对方拳或者腿摔对方,那个危险性太高了,散打有接腿摔,但从来都不是站立技格斗的高水平体现。

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内家功夫,就是改变我们人种在体能上的不足,变弱为强的钥匙,现在不去讲它,把武功的去伪存真说成反对功力的存在,我觉得这样的观点还是不要拿来保护传统武术为好。前辈的功力事迹网上有许多,真伪大家自己来判别,只是想给自己也给众位习练传统武术的同道留一句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话说的是那些现在活跃在场面上的现代搏击的弄潮儿们,说的是先天禀赋不知比我等好多少的格斗能手;假如李书文这样的先天不足的少年不练功,他当时就是一场空,遑论到老!

传统功夫很能打?为什么上了擂台发挥不出来?必须要听桥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