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不是萬能的,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在我們的成長記憶裡,發燒吃抗生素曾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曾幾何時,被喚作“消炎藥”的抗生素是家家戶戶抽屜裡的必備品。

“消炎藥”不是萬能的,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求醫心切的人們意識不到,“萬能的消炎藥”本身就是問題。

一些病人在發熱之後使用抗菌藥物不準確,長期過量地服用消炎藥,可能造成‘藥物熱。這本質上是一種藥物過敏反應,但會被誤認為是抗菌藥物無效的結果。病人很可能執著於換另外的同類型的抗菌藥物繼續服用,於是發熱就會持續下去,而解決的辦法不過是停藥而已。”

但更大的問題是,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王國的抗菌藥物的迅速還擊,結束了他們對於“神奇子彈”抗生素的無盡期許。

細菌遠比人類想象的更為強大。“從進化的角度看,細菌一直都佔據優勢。”諾貝爾獎獲得者喬舒亞·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說,“細菌繁殖和進化的速度是人類的百萬倍。”借用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我們很容易理解這種自然選擇的現象。細菌的耐藥性問題進入醫學研究的視野。

耐藥性指病原體對藥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作用就明顯下降。如果細菌耐藥性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那麼,只要人們使用抗菌藥物,耐藥性的增強就是不可避免的。細菌耐藥性增強的速度則與抗菌藥物的使用緊密相關。“一種藥物使用得越多,就更容易篩選出對它耐藥的細菌,藥物的生命週期就越短。

“消炎藥”不是萬能的,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1 消炎藥=抗生素?

抗生素的作用是殺死細菌和其它致病微生物,消炎藥則是用來對抗炎症。“炎症”並不是病,而是一種防禦反應,相當於敵人攻打我們的身體時,我們就調用軍隊來保護自己,這個敵人即致炎因子可能是細菌、病毒、過敏、外傷等等。抗生素只攻打細菌,對於非細菌引起的炎症,抗生素找不到敵人,只會濫殺無辜,引起菌群失調。

真正對抗炎症本身的是消炎藥,即醫學上的解熱鎮痛抗炎藥,它不能根除致炎因子,但能夠緩解紅腫熱痛等炎症症狀,如阿司匹林以及一些中成藥。有時候人體本身就能產生激素類的“消炎藥”,即使不服藥,好好休息幾天也能痊癒。

2 感冒了,就用抗生素?

所有的抗生素都是處方藥,在不確定病因的情況下,無論感冒、發燒、傷口破損,抗生素都不能作為家庭常備藥自行選用。抗生素只對細菌感染有效,而感冒大多數都是病毒性感染,由細菌導致的不足10%。不過病情是在發展的,可能你本來只是單純的病毒性感冒,吹了風著了涼以後,又出現了細菌感染。如果你流著清鼻涕,不斷地打噴嚏,基本是病毒性感冒,如果你還有濃痰、濃鼻涕、高燒不退等症狀,應該是合併了細菌感染,抗生素只對後面這種情況有用。

“消炎藥”不是萬能的,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3 抗生素有高級低級之分?

從投入使用的先後來看,如果老的抗生素還有效,應用老藥,它們通常價格便宜,不良反應明確。不過也有可能,新的抗生素所含的雜質少,產生的副作用小。

從價格來看,貴的抗生素並不一定比便宜的就好,比如老牌抗生素紅黴素,抗菌效果非常好,也沒什麼副作用。

從抗菌譜來看,抗生素有廣譜和窄譜之分,這同樣與優劣無關。廣譜抗生素能夠抵抗大部分細菌,窄譜則是專門殺滅某一種或一類細菌,這樣聽起來,很多人會認為廣譜抗生素打擊面廣,效果更好,實際上用廣譜抗生素是狂轟濫炸,用窄譜抗生素才是更有效地針對性打擊。如果認為廣譜抗生素適用性強,在沒有弄清病因時就盲目選用,危害更大。

4 聯合用藥,頻繁更換?

有人認為同時使用幾種抗生素,可防止細菌漏網,但多年來抗生素聯合應用的臨床實踐證明,除了不明原因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聯用是沒有必要的。合併用藥的種類越多,不良反應發生率就越高,所以一般來說,能用一種抗生素解決的問題不應使用兩種。

“消炎藥”不是萬能的,抗生素使用中的常見誤區

還有人在使用發現效果不明顯,就馬上換用另一種藥。但抗生素的使用有一個週期,用藥時間不足可能見不到療效,頻繁更換會導致用藥混亂,而且使得細菌產生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一般感染患者用藥72小時後,才可以根據臨床反應或微生物檢查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更換。

5 減藥量,早停藥?

《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過三條原則:只有當醫生給你開了處方,才服用抗生素;即使病情好轉,也要服用完一整個療程;不要用剩餘的抗生素或把它給別人。

為了減少副作用,許多病人會自行減藥量或早停藥。但使用抗生素最好是“一刀斃命”,因為只有當它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才能起到細菌的殺滅作用,“溫柔一刀”會給細菌重新生殖分裂的機會,病情反覆的時候不僅需要重新用藥,甚至還需要服用更強的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