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戰國七雄裡,除了韓國和楚國一直不溫不火,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日益強盛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之外,其他四個國家都曾雄起過,強盛一時: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從魏文侯對秦國用兵奪得秦國河西之地起到秦國重新奪回河西之地結束,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三代一共稱雄戰國近90年;結束魏國霸業的首先是齊國,桂陵和馬陵之戰,齊國兩次大敗囂張一時的魏武卒,自齊威王開始,齊國也稱雄一時;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日益強盛,成為當時可堪與秦國一戰的強國;就連遠離中原的燕國也強盛過一段時間,在燕昭王時代,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差點滅了強大的齊國。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今天要說的就是齊國。公元前386年周王室承認田和的諸侯身份,田氏代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到齊威王的時候,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軍事上任用田忌、孫臏為將,先後於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一敗魏國,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再敗魏國,殲滅了魏國大量的有生力量,加上秦國崛起收復了河西之地,魏國的霸主地位就在齊秦兩國挑戰和打擊之下一蹶不振。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徐州相王”後,各諸侯國才紛紛稱王。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齊威王之後,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攻燕,差點滅亡燕國;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魏國攻楚,大敗楚國;公元前298年-前296年,齊國聯合韓、魏第二次合縱攻秦,攻入了秦國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公元前286年,齊湣王滅了和他接壤的宋國,並且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的國勢一時之間達到了到達巔峰。

可是齊國強盛得很快,衰敗下去更快,公元前284年,銳意進取的燕昭王決意復仇,以樂毅為將率領燕、秦、韓、趙、魏攻齊,連下七十三城,只留下莒和即墨兩城圍而不攻,差點就滅亡了齊國。雖然經過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國力也因此不如齊威王和齊宣王時候的強盛了。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令人奇怪的是,自從公元前264年齊王建即位後到秦始皇滅六國(齊國於公元前221年最後一個被滅)的整整四十餘年時間裡,齊國似乎一下子不僅退出了爭雄的行列,而且也不參與六國合縱對付秦國的軍事行動,比如公元前247年的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信陵君統帥,齊國沒有參加;公元前241年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攻秦,仍然是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還是沒有齊國的影子。不僅如此,在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中,六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也是坐視不理,袖手旁觀,就這樣看著六國一個個被滅亡,然後輪到自己。難道齊國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嗎?是什麼原因使得齊國就這樣一直沉默下去,甘心做一個在沉默中滅亡的強國?原來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這兩個人一個是秦國國尉尉繚子,另外一個是齊國的相國後勝。尉繚子是個天才的戰略家,他提出了“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的戰略以及“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的具體戰術,正是在他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指導下,秦國對齊國採取了籠絡的策略,並且以重金賄賂了當時齊國當政的權臣後勝(此人是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后的族弟,齊國此前一直由君王后輔政到公元前249年去世)。在秦國大量金錢的賄賂之下,後勝幾乎成了秦國的代言人,他勸說齊王建放棄六國合縱攻秦,與秦國交好,推行綏靖政策,幻想著秦國不會對他怎麼樣(因為齊國遠離秦國,中間隔著趙國和魏國,對他構不成實際上的威脅)。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這種思想的長期麻痺之下,齊國不修武備,就這樣看著秦國按照既定的策略一步步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等到齊國醒悟過來的時候已經遲了,五國危急的時候找齊國幫忙,齊國一概不理,等到秦國兵臨城下之時,環顧四周就只剩下他一國了,秦國大軍避開了齊國部署在西面的部隊,從已經滅亡了的齊國鄰國燕國南下,輕易的就滅了齊國。

強盛一時的齊國為何選擇在沉默中滅亡?這一切都和兩個人有關係

人們常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齊國雖然經過樂毅伐齊的打擊,但是實力尚在,相對於遭遇長平之戰大敗的趙國和一蹶不振的魏國,在戰國後期,齊國其實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掰掰腕子的強國,可是在金錢攻勢和綏靖策略的影響下,齊國選擇的在沉默中滅亡,如此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