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宗师:周少梅

民乐宗师:周少梅

周少梅,字守逢,一作守凤。1885年生于江苏江阴顾山镇一个以演奏民间音乐为生的清寒人家。父亲周靖梅擅长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种乐器,尤以琵琶见长,在乡里同行中颇有名望,而且对昆曲、南调也有相当的造诣。少梅8岁入私塾读书,因家境贫寒,未几辍学,由其父传琴技,数年间,许多乐器的演奏有了相当的基础。1898年少梅到苏州排须店当学徒,工作之余,其在三哥德指导下,深入接触了解、仔细揣模勒各路民间乐派琴手的演奏风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练不衰。至光绪季年,他的国乐功夫已是十分坚实了。他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出去寻师访友,开阔眼界、切磋琴艺,演奏艺术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次回家路经江阴长寿地方,见那里有国乐结社之组织,即入社取琴演奏。其技法娴熟,节奏明晰、流畅合度,深得在场同仁赞赏。及至座谈,更见其音律精通,见解独到,听者频频颌首。自此周少梅名声大震,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丝竹能手”。

近代实业家华士巽在家乡无锡县荡口镇创办了“私立华氏鸿模高等小学校”,1906年慕名聘请周少梅担任该校的国乐指导员,周开始了国乐教学生涯。以后他相继担任了江苏省立无锡第三师范学校、省立物种、私立无锡中学、辅仁中学等学校的国乐指导员,教授多种丝竹乐器演奏和京、昆、梆子、苏滩等戏曲演唱。他是我国最早把民乐这门学科带进正规学校教育的国乐教师。周少梅从事教学工作30年,培养了数十名国乐人才,如陈俊民、勇士铿、徐骏佳、须勍吾等,同乡古琴名家吴景略20世纪30年代初也向周少梅学习过二胡、琵琶。教学中,周少梅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满腔热情。

明清以来,我国民族音乐事业每况愈下,“千日琵琶万日笛,叫花(乞丐)胡琴一夜天。”到周少梅生活的那些年,曾盛行的丝竹乐器已沦为江南城镇街头巷尾、茶馆酒店不屑一顾的“低庸下品”,周少梅不顾社会上鄙视民乐的世俗眼光,虚心向各地名师和民间艺人学习,矢志不移地投身于振兴国乐的事业之中。

周少梅为了支持刘天华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民族音乐理论的探索和改革,串联家乡民间艺人赵剑侯、吴梦飞、徐振中等协助刘天华在江阴县城成立了以研究、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为宗旨的“暑期国乐研究会”。1919、1920年两个暑假,周少梅偕同家乡音乐爱好者两度应邀赴会,传授二胡、琵琶演奏技艺,与刘天华起主持暑期国乐研究学术活动。会上,周少梅即席作了关于振兴民族音乐的演讲,一再呼吁音乐同仁要以振兴民族音乐为己任,还与人合奏了《梅花三弄》、《老六板》、《苏州将军令》及自己的新作。1932年刘天华逝世,周少梅得悉后极为悲恸,哀叹“我国重振国乐失一臂也”。

1930年周少梅集合无锡、常熟、江阴等地的乐友成立了“香山丝竹社”,他们定期探讨民族音乐,磋商演奏技巧,并招收生徒传授丝竹技艺,外出演出,宣扬国乐,从者众多。1933年周少梅至北平研究戏曲达2个月,并应学生之邀在北平答戏院开民族乐器音乐会三场,演奏江南丝竹音乐。1934年,生病的徐骏佳举荐周少梅去上海替代他录制唱片。1935年,周少梅联络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江阴等地的国乐爱好者,在镇江民众教育馆成立了“国乐研究会”,研讨国乐的继承与发展。周少梅常应邀为电台、学校等演出二胡、琵琶、单弦拉戏和丝竹合奏等。

在历年教学中周少梅收集、整理、改编江南一带民间音乐与戏曲,根据教学需要编印了三册讲义,1、《乐乐集》(现存首都图书馆)编印于1927年,汇集了1924年至1927年间印发的乐谱,包括重奏、合奏、牌子、梆子、唱段、二胡曲等39首乐曲。2、《国乐谱》(现存江苏民间),汇集了1928至1931年间内部印的乐谱,其中注明有合奏、琵琶、二胡字样的乐曲有80首;同时,在曲谱前附有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演奏姿势及音位图14幅,还把二胡曲谱分成二胡指法初学曲谱、二胡头把拉法曲谱、三把头拉法曲谱等五大类,不失为我国最早的一本二胡教材。从地方风格上看,它几乎收齐了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刘天华的三首二胡独奏曲也收于书中,还收录了当时流行的民间乐曲等,所载琵琶曲以中套为多共有9首,谱曲牌数一律表明,弦序、指序、指法一一注明,清晰明了。3、《戏曲谱》(现存江苏民间),汇集了1928年至1934年间部分戏曲曲谱。全书曲谱系大字牌子,(即有曲有词),共收录梅派唱腔等京剧曲谱21首、梆子曲谱5首,昆曲2首、苏滩2首等37首;锣鼓谱1首、梆子曲牌8首、其他曲牌12首等器乐曲33首,全书共收录77首(内重复22首,有关京剧的各种板式唱腔曲谱均收录无遗。三册讲义均采用工尺谱加旁注简谱的方式并竖划减时线。在当年普及民族音乐文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