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记忆“上墙 ” 传统文化彰显新魅力

成都锦江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提升社区文化建设

导读:一副长约12米的铅笔画卷,描绘了上世纪40、50年代成都 望平街、点将台、东门大桥、九眼桥等地。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老成都的街巷、房屋、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熟悉而陌生的街道唤起了不少市民对的记忆。

老成都记忆“上墙 ” 传统文化彰显新魅力

走进成都锦江区锦官驿社区,可以看到两面白色的围墙,上面绘制了上世纪50年代成都东门大桥到九眼桥之间的街景,可以看出当时九眼桥一派繁华景象:锦江两边,茶馆、酒楼林立,各种船只来往于河上,码头工人们搬运货物异常繁忙。丰富的色彩,热闹的场景将那些逝去的岁月一一拉回到人们眼前。

老人手绘儿时街景

尽显九眼桥一派繁华景致

画作里的锦江,有码头、有驿站、有街巷、有鳞次栉比的店铺,还有来来往往的商人以及江边垂钓的百姓,活灵活现,真实而丰满。如此别具特色的画作是何人所做?

经过实地了解,这些出彩的画作是锦江区75岁居民龚素清耗费5个月时间创作而来,总长12.3米,共分2卷。第一卷是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望平街至点将台街街景,第二卷是锦江边的场景,也正是被复制到锦官驿社区文化墙上的场景。被网友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这里是我们以前住的地方嘛。”“这是府南河码头那儿吧。”当龚素清的画作被“搬”到文化墙上时,街坊邻居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画得太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画中去寻找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是东门大桥;这里是酒坊;这里是李家铺子……”在文化墙前,许多老居民前来对照画作,一一辨认,“画得真像,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上世纪,没想到我们老了还能看到以前生活的地方,虽然在画里,但和印象中几乎一样。”“画的感觉还真不错,比如九眼桥这边,就像看到了以前,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中去。”居民李阿姨一边看着画,一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为什么铅绘“老成都”?龚素清的答案很简单:从锦江区曲艺团退休后,在家闲着无事,于是从2006年开始学素描,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给自己留一份念想和回忆,也给后人留一份记忆。如今,当这些老成都场景跃然纸上,这里的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提升社区文化魅力

“在这两面墙上开设有三道门,里面是社区公共文化联络站,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进行文化活动和文化创作。” 除了反映成都的历史文化,这两面文化墙还暗藏玄机。

据了解,文化墙是锦官驿社区利用古码头驿站文化、牛王庙文化、水井坊酒窖遗址文化等打造的一个公共文化品牌。近年来,锦官驿社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有序推进“一院一特色、一墙一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文化魅力,彰显文化个性。

锦官驿社区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群众基础较好。在现代“互联网+”的背景下,社区从居民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出发,按需定制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利用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差异化、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各类文化活动。

近年来,锦官驿社区不断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服务供给体系。着力打造“锦官驿社区文化联络站” “锦官驿历史文化墙” “锦官驿社区文化广场” “锦官驿社区文化长廊”等一批文化项目。同时,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区文艺类社会组织,营造祥和、欢乐的文化氛围。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常态化、长效化服务。(锦轩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