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記憶“上牆 ” 傳統文化彰顯新魅力

成都錦江區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提升社區文化建設

導讀:一副長約12米的鉛筆畫卷,描繪了上世紀40、50年代成都 望平街、點將臺、東門大橋、九眼橋等地。以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老成都的街巷、房屋、傳統民俗文化、文明新風尚等內容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熟悉而陌生的街道喚起了不少市民對的記憶。

老成都記憶“上牆 ” 傳統文化彰顯新魅力

走進成都錦江區錦官驛社區,可以看到兩面白色的圍牆,上面繪製了上世紀50年代成都東門大橋到九眼橋之間的街景,可以看出當時九眼橋一派繁華景象:錦江兩邊,茶館、酒樓林立,各種船隻來往於河上,碼頭工人們搬運貨物異常繁忙。豐富的色彩,熱鬧的場景將那些逝去的歲月一一拉回到人們眼前。

老人手繪兒時街景

盡顯九眼橋一派繁華景緻

畫作裡的錦江,有碼頭、有驛站、有街巷、有鱗次櫛比的店鋪,還有來來往往的商人以及江邊垂釣的百姓,活靈活現,真實而豐滿。如此別具特色的畫作是何人所做?

經過實地瞭解,這些出彩的畫作是錦江區75歲居民龔素清耗費5個月時間創作而來,總長12.3米,共分2卷。第一卷是上世紀40至50年代的望平街至點將臺街街景,第二卷是錦江邊的場景,也正是被複制到錦官驛社區文化牆上的場景。被網友譽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這裡是我們以前住的地方嘛。”“這是府南河碼頭那兒吧。”當龔素清的畫作被“搬”到文化牆上時,街坊鄰居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畫得太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在畫中去尋找自己最熟悉的地方。“這裡是東門大橋;這裡是酒坊;這裡是李家鋪子……”在文化牆前,許多老居民前來對照畫作,一一辨認,“畫得真像,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緒帶回了上世紀,沒想到我們老了還能看到以前生活的地方,雖然在畫裡,但和印象中幾乎一樣。”“畫的感覺還真不錯,比如九眼橋這邊,就像看到了以前,回到了過去的時光中去。”居民李阿姨一邊看著畫,一邊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為什麼鉛繪“老成都”?龔素清的答案很簡單:從錦江區曲藝團退休後,在家閒著無事,於是從2006年開始學素描,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畫作,給自己留一份念想和回憶,也給後人留一份記憶。如今,當這些老成都場景躍然紙上,這裡的年輕人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提升社區文化魅力

“在這兩面牆上開設有三道門,裡面是社區公共文化聯絡站,社區居民可以在這裡進行文化活動和文化創作。” 除了反映成都的歷史文化,這兩面文化牆還暗藏玄機。

據瞭解,文化牆是錦官驛社區利用古碼頭驛站文化、牛王廟文化、水井坊酒窖遺址文化等打造的一個公共文化品牌。近年來,錦官驛社區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社區文化相結合,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有序推進“一院一特色、一牆一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社區文化魅力,彰顯文化個性。

錦官驛社區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群眾基礎較好。在現代“互聯網+”的背景下,社區從居民對文化多樣化的需求出發,按需定製公共文化服務,有效利用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差異化、有特色、針對性強的各類文化活動。

近年來,錦官驛社區不斷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服務供給體系。著力打造“錦官驛社區文化聯絡站” “錦官驛歷史文化牆” “錦官驛社區文化廣場” “錦官驛社區文化長廊”等一批文化項目。同時,還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培育社區文藝類社會組織,營造祥和、歡樂的文化氛圍。實現“週週有活動,月月有演出”的常態化、長效化服務。(錦軒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