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丨你負責做好家長,他負責做好孩子


教育丨你負責做好家長,他負責做好孩子

01

今天上午群裡的妹子出了一道題,可能很多人也都做過:

王師傅是賣魚的,一公斤魚進價48元,現市場價36元一斤。顧客買了兩公斤,給了王師傅200元假錢,王師傅沒零錢,於是找鄰居換了200元。事後鄰居存錢過程中發現錢是假的,被銀行沒收了,王師傅又賠了鄰居200,請問王師傅一共虧了多少?

這道題早幾年出來的時候,把很多人都繞暈了,也包括我,群裡出題的妹子今天一開始也是糊塗的。

我後來仔細琢磨,為什麼這題目看似很簡單,卻有很多人上當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在和鄰居換錢又賠錢那個環節給繞暈的。

其實換錢環節還有銀行沒收什麼的都是煙霧彈,跟鄰居換錢,給了假錢,再賠給鄰居錢,這個環節就兩個人交易,鄰居一分錢沒賺到,那麼王師傅在這裡是沒損失的。

這筆糊塗賬從頭到尾就只有200塊錢假錢,那麼算出結果大於200的答案都是錯的。

再說簡單點,王師傅的虧損,只發生在與顧客的交易過程中,他虧的錢,只有找給顧客的零錢和魚的成本。

成甲的《好好學習》這本書裡告訴我們,要發現事物的底層規律。看這本書受到啟發後我暗暗觀察,發現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事情都有個共同點:就是大部分事情都有很多幹擾,我們都會被表面的現象給矇蔽,而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和重點。

02

這個道理用在教育孩子上面也同樣適用。

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不可避免會與孩子之間發生一些矛盾和衝突,但我發現很多人當時都被情緒帶著走了,而沒去解決問題本身。當時的情緒就是擾亂我們思維的表象。

我想每個家長都遇到過孩子頂嘴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很憤怒:“反了你了,居然敢頂嘴了啊!”

然後我們很多人是不是就忘了事情本身,而先處理孩子頂嘴這件事呢?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憤怒情緒,是因為在我們的心裡已經了假定了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還有就是我們在孩子面前是權威,孩子比我們弱,應該受我們管理。

其實小孩子的認知不足,在大部分情況下,也確實是家長正確,孩子錯了,但當孩子反抗時,我們不能強壓,而應該讓他感受到你們之間有一種公平、講理的交流模式。

上週有一天小茗爬上了一輛停在小區的貨車車廂裡玩耍,他站在邊上隨時都有可能摔下來,我在旁邊看著很危險就喊他下來,他直接回我:“不!”

我當時也是很生氣,正要強行將他抱下來,順便再揍他小屁股一頓,忽然心念一動又冷靜了下來,就跟他說:“媽媽讓你下來,是因為那裡很危險,你覺得我說的對嗎?”

他點點頭。

我接著說:“那你現在不想下來,你就說出你的理由,如果更正確更有道理,我就同意你繼續待在上面。”

他想了一會兒,自己爬了下來。

如果我一直在他“頂嘴”這件事情上反覆糾纏,就偏離了原本的問題,而最後即使我通過強硬的手段震懾住了他,他心中怕是也不服的。

03

我自己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這一塊兒,也看了不少教育方面的書。然後就經常有朋友讓我推薦育兒書籍,我也總是很熱心地推薦幾本我認為還不錯的書。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特別是現在能和我在思想上有交流之後,我發現,所有教育的問題,所有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其實都是大人本身的問題。

也就是說,你怎樣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考驗的是你的處事能力。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可能見過這樣一些人,覺得他們特別“帥”,工作中他們總能找到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我們會認為他們工作能力強;他們處理事情也總能處理得妥貼圓滿,我們也往往會以為他們情商高。

其實不是的,大部分道理都是相通的,能力也都是綜合考量的,那些真正厲害的人,他們處理任何事情都高明。

現在,有人再讓我推薦育兒書,我總是會忍不住推薦其他不相干的,因為,在我現在看來,好的教育方法應該藏在哲學、心理學、甚至經濟學裡。而純粹育兒的書,看一兩本就夠了,在孩子還小、思維表達能力都很弱的時候或許還有些用處,大一點後教育孩子真正的功夫應該放在自己身上,這才是教育問題的關鍵。

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就能很好地和孩子相處;你邏輯清晰了,就能一針見血地發現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你做好了自己,才能做好家長。

大部分情況下,你做好了自己,孩子也能做好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