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聰慧,幼體弱善病,早喪母,未嘗就外傅。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留下情真意切的絕筆“與妻書”,和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在提督衙門受審時慷慨宣傳革命道理,最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字英士,浙江吳興人。中華民國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陳其採,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其業有兩子,陳果夫及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文。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鄒容(1885~1905),漢族,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華夏志士,華夏先烈,民主革命烈士。原名紹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學日本時改名為鄒容。重慶市巴南區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提出了“中華共和國”二十五政綱,系統地闡發了孫中山“建立民國”的設想。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經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展軌跡,這是鄒容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大貢獻。 1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鄒容慷慨入獄。1905年4月3日死於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崇祀宗烈祠。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漢族,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大師。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王敬祥(?~1923年)19世紀60年代生於金門縣山後鄉。因其伯父王明玉無子,自幼過繼給他為子,並隨王明玉往日本。 1897年,孫中山逃亡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王敬祥與其父均系孫中山忠實追隨者,在經濟上大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王明玉和王敬祥均成為最早的會員。同年,王敬祥出任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副董事長。1908年,神戶、大阪華僑正式成立中華商務總會,王敬祥被推選為董事長。嗣後,王敬祥等發起成立“旅日華僑統一聯合會(即中華總商會前身)。1911年,會所遷至神戶,王敬祥出任會長。他為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動籌募大量經費,復興號貿易公司也成為革命黨人的活動據點和支援國內革命的兵站基地。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袁世凱,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爭議的是戊戌告密事件,與日簽署《二十一條》,洪憲帝制等。他是北洋軍閥首領,在辛亥革命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捍衛國土,維護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創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佈《中華民國約法》並修改《大總統選舉法》等,後悍然稱帝。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沒有了首領,從此中國陷入了數十年民不聊生的軍閥混戰狀態。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蔡鍔曾經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蔡鍔奉袁世凱之命,鎮圧了四川重慶熊克武發動的反袁起義。二次革命被鎮圧後,袁世凱將非嫡系的地方都督調入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1913年10月蔡鍔也被調入北京,任經界局督辦、參政院參政、全軍統帥辦事處辦事員,1915年底,蔡鍔在梁啟超的影響下,反對袁世凱稱帝,但是表面擁護,並假裝迷戀藝妓小鳳仙,麻痺袁世凱,潛逃出京,取道越南迴到雲南。於12月25日與唐繼堯等人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制。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漢族,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人,祖籍江蘇省江蘇常州(延陵郡)。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圧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係軍閥首領的地位。1939年吳佩孚患牙病高燒不退。12月4日,日本牙醫受命於土肥原謀殺吳佩孚,吳在牙醫刀下當場身亡。時年65歲。國民黨政府追認為陸軍一級上將。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數年後遷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懷隻身前往山東威海投軍。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兩年後,被派往旅順督建炮臺。1888年,段祺瑞到德國柏林學習一年半年軍事,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回國後到威海任隨營教官5年。1896年31歲,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還任過江北提督、湖廣總督等職。他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民國時期政治家,皖系軍閥首領。曾任國務總理,北洋政府的臨時執政。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華民國初年直係軍閥的首領,曾靠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蘆溝橋事變後拒絕日本所請出面組織新政府,因其保持了民族氣節,被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民國時期人物大觀(二)——他留下了著名的與妻書

孫傳芳(1885年-1935年11月13日),字馨遠,山東泰安人,民國初年著名軍人。北洋直係軍閥領導人之一,曾稱“五省聯軍總司令”,盤踞上海,金陵等東南沿海重要根據地,以智略較高,不斷重創北伐軍而聞名,其為人笑容可掬,處事果忍,人稱笑虎將軍。晚年落敗,篤信佛教,未涉軍政,卻在誦佛經時,被仇敵女子施谷蘭(施劍翹)刺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