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

Mika米卡丘

我家娃也是。首先我說下我的情況,我是典型的週末媽媽,平時孩子丟在老家,我爸媽帶,週末我們回去帶。每次我們回去,孩子就是各種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睡覺。我媽媽說她帶的時候乖的很飲食睡覺都很正常。但是我和娃他爸一回去就喜歡耍脾氣。一會要爸爸帶著玩。一會要媽媽搞奶粉喝。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更調皮一點的話,首先我們應該反思下,我們的角色扮演是什麼樣的角色。其次,我們是否有足夠陪伴孩子的時間,如果說我們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會在潛意識缺乏安全感,所以看到父母,他們會希望用撒嬌等方式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小孩子潛意識裡面是更願意親近自己的爸媽的。除非真的是個別父母本身自己對孩子也很過分的話,就另當別論。用我父母的話說,他們辛辛苦苦幫我們帶孩子到了兩年,但是隻要我們回去了,我家就不要其他人了。我媽媽再抱他就不幹了,所以我老媽老說娃衫白眼狼。他們覺得爸媽是可以依靠可以幫助他們完成任何他們的願望的魔法師。所以很多時候,為什麼更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到一定階段之後更喜歡爸爸,因為爸爸會玩,會願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以玩樂為主。相反媽媽會比較虎一點,扮演一個嚴格的角色,教孩子行為規範,規範日常生活和言行。這時候如果說老一輩也扮演的是特別寵溺孩子的角色,那麼此時的孩子肯定最不願意在媽媽面前撒嬌了。總而言之,小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斷的,他們知道誰對“自己好”,誰更容易被自己差遣。

不要小瞧了兩三歲小孩,他們的自主意識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厲害,當然他們也不我們想象的更古靈精怪。


貝勒家孩子Baylorkids

因為孩子深深的愛著你

1.孩子反差大的情況,很多媽媽都親身體會過。

比如平時上班不在家,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可乖巧了,只要媽媽一回家,孩子就180度轉變了!

吃飯一定要坐在媽媽的腿上,不肯自己吃!

小事情不順他們的心,就開始一哭二鬧三倒地四蹬腿!

玩遊戲、開電視,指定媽媽專人服務,其他人不得靠近!

閨蜜的媽媽跟她說:“孩子跟我一天了沒見哭鬧,怎麼你一回來,孩子就成這樣了?”

有一次,孩子哭的兇悍,姥姥心疼竟然對閨蜜說:“你下班後晚點兒回來,等孩子睡了之後再回家……”

what?我才是孩子的親媽啊...

2.媽媽在家,為什麼孩子反而表現不好呢,難道是媽媽陪伴中哪裡出了錯?

《美國育兒百科》是這樣解釋:當媽媽不在的時候,你的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他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其實是因為,他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但在你的面前,孩子會很想嘗試各種事情,哪怕是耍無賴耍混,甚至是危險或者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哭的悽慘,你會憐惜;遇到麻煩你會幫他解決。

閨蜜說,她女兒最嚴重的一次,是當著她的面發脾氣,故意把姥姥剛煮好的麵條打翻了,理由是想吃巧克力。

閨蜜說當時都氣炸了,認為這樣的舉動不可理喻,不管教簡直沒臉再為人母。

她火氣沖天的拉著孩子一頓發飆後……然,並沒有用,最後巧克力還是給了。

都說,愛是沒理由的,用在親子關係上也適用啊。

閨蜜後來告訴我們,那天是因為,姥姥怕女兒吃多了巧克力對身體不好,於是把巧克力藏起來了,雖然女兒當時沒跟姥姥鬧情緒,可都藏在心裡呢。

傍晚見著媽媽回來了,心就鬆了,所以想著法子讓媽媽插手妥協出巧克力。

說白了,閨蜜女兒打翻面條,實際是希望媽媽插手幫忙向姥姥拿出巧克力,在她認為,媽媽能解決她所有的難題,不管是無理的還是有理的,因為,她知道媽媽永遠是最愛她的。

3.和媽媽分離一整天,當你回家後,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一樣。

有的孩子會平靜的坐在那裡,好像媽媽回來了跟自己沒有關係。這類慢熱性孩子,一般不善於直接表達自己,家裡有這類的孩子,媽媽應該推開家門後,重新與孩子建立連接,比如,走過去拉拉孩子的小手,或者假裝呼叫孩子,土豆土豆,我是番薯,聽到請回答…

有些媽媽不懂觀察孩子的情緒,推門後會直接抱著孩子舉起來,又親又抱,慢熱型的孩子會有些牴觸,甚至會推開大人的懷抱。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分開一天後回去,孩子跟自己不親近了的原因。

有的孩子,則比較主動,看見媽媽回來了,會扒拉著不放,還會嘴裡唸叨著白天發生的事情,迫不及待的告訴媽媽。

這類孩子看似活潑大方,其實是最難搞定的。他可能,剛剛還跟你嬉皮笑臉,下一秒就會賴著讓你餵飯,喂水,哭鬧。

其實,無論哪一種孩子,他們都是把媽媽當做了情緒的回收站,憋了一整天的情緒,終於可以釋放了。

努力回想下自己小時候,不難發現,在我們幼小的時候,在外面,無論多大的委屈困難都能忍住,但只要看到媽媽,所有的情緒會洶湧而出。

有時,我們忙碌了一整天,回家想放鬆一下時,真的一點也不想看到孩子們這幅“嘴臉”,我們多希望,迎接自己的只有笑臉和撒歡啊。

但這確實只有媽媽才能看到的模樣,是孩子內心真實情感的釋放——孩子覺得,只要在媽媽身邊,即使表達自己最深層、最原始的情緒,也是安全的。因為媽媽永遠都會原諒自己、愛自己。

所以,媽媽們,下次當你看到孩子在你面前各種“行為倒退”時,請先彆著急生氣,給她們一個愛的抱抱,然後用愛的語氣告訴他們: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愛媽媽,媽媽也很愛你,但你這樣做媽媽有點不高興,咱們可不可以……

溫柔的愛比怒火更有力量。別辜負孩子對我們的愛。

- 完 -


奕珊4

孩子應該是依戀媽媽才有這樣的表現吧。


美國育兒百科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媽媽不在的時候,你的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他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其實是因為他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最近大熱的媽媽是超人3,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圈粉無數,在第一期節目中表現出十足的霸道總裁範,明顯比同齡的孩子早熟,成熟得讓人心疼。


比如在問到他心目中最喜歡的親人是誰時,他說最愛的是奶奶,其次是弟弟。


當問到平時爸媽工作忙會不會感到孤單時,他說習慣了。臉上掛著可愛的笑容,酷酷的樣子,其實心裡的真實感情並沒有表達出來。


之所以在媽媽面前酷酷的模樣,是因為媽媽在他心中並不是最安全的存在,最親的人面前才會流露真感情。


這是個反例,也給廣大父母上了一課,不要以為孩子在你面前哭鬧流露真感情是無理取鬧,那是因為他愛你的表現。工作之餘多陪伴孩子,給足安全感。


我婆婆總是說,你上班的時候,孩子在家可聽話了,該吃吃該睡睡。你一下班就各種纏人。


其實我心裡是欣慰的,證明我能給孩子安全感,是孩子們最堅實的避風港。


他們小小的心裡早已清楚,不管自己怎麼哭鬧,媽媽永遠能接納自己,是最愛自己的那個人。


能在你面前放下戒備,全身心表現自己的人也是最信任你的人。


所以,在孩子需要抱抱需要親親需要安撫的時候,不要冷臉拒絕,不覺中,他們就長大了,那時,你將無法追上他們成長的腳步。


碩小果的笑腳丫

與這個問題的類似的一個問題,大致是為什麼孩子三歲了經常和媽媽對著幹,裡面開心爸爸就詳細的說過,為什麼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孩子更加容易哭鬧。

其實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

1、 找自己的存在感

現在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是保姆帶大的,說是爸爸媽媽其實真正一天之內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而孩子呢,天生就是希望能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當這個要求不能夠得到滿足,當爸爸媽媽每天忙於上班只是晚上下班以後才能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一種“找不到存在感”的症狀。

這種症狀的孩子就會懷疑或者說是疑惑爸爸媽媽是不是愛自己,是不是喜歡自己。典型的表現就是爸爸媽媽回來了,就像是八爪魚一樣死死的纏著爸爸媽媽,然後從爸爸媽媽的反應中找到自己這個問題的答案。

開心也是一個這樣的孩子,開心爸爸和開心媽媽也是一整天都在上班,只有晚上下班後才能夠和開心在一起。而只有到了晚上開心才會變得活躍異常,吃完飯也不讓大家坐著,非要拉著我們和他玩各種各樣自己創造出來的遊戲。如果我們推辭的話,開心就會哭鬧起來。

可以說這樣的容易哭鬧的孩子其實是很正常的,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

2、 表達自己不被關注

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大人一樣也有著被關注被重視的需求。而我們作為爸爸媽媽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的會認為,培養孩子,讓他吃得飽穿的暖睡的好就行了,而沒能夠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而孩子重新要求爸爸媽媽關注自己的表現就是哭鬧,用這樣的方式讓爸爸媽媽把注意力再次放到自己的身上。

知道了孩子為什麼容易哭鬧,我們作為爸爸媽媽的也應該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是少做了什麼或者是那幾個方面沒有做到,才會讓孩子出現哭鬧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去改正。

最後,給大家拜個晚年,希望大家都能夠心想事成,孩子棒棒的!


開心爸爸的日記

相信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無論是爸爸帶還是外婆帶,孩子都表現得超級乖,超級聽話。可是一旦媽媽回來,孩子秒變小猴子,開始特別特別黏媽媽,哭哭鬧鬧,一點也不乖。

其實這個現象一點也不奇怪,就像我們大人一樣,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我們願意放下一切包袱,將自己最柔軟和脆弱的一面暴露給那個人,因為我們知道,不管自己怎麼鬧,怎麼撒潑耍橫,怎麼任性胡鬧,那個人都會對你不離不棄,都會無條件的愛你。在孩子心裡,媽媽就是那個孩子認為最有安全感的人吶。媽媽是孩子釋放情緒的出口,是孩子求得關注和愛的出口,在媽媽面前,孩子可以最真實、最放鬆、最自在,不用顧忌這樣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所謂最甜蜜的小負擔,最溫柔的小心酸,大抵如此吧。

所以,每個媽媽都要珍惜那個在自己面前發脾氣的小猴子,等ta長大了,你想讓ta在你跟前折騰,想讓ta在你面前晃來晃去,大呼小叫,可能就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小孩子也有細膩而敏感的小情緒,也會察言觀色,也懂得誰對ta是真的好。

孩子在你跟前秒變小惡魔,那是因為她足夠信任你,因為她愛你勝過了愛任何的別人。這對當媽的來說,絕對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驕傲。願每個媽媽都能懂得這份毫無保留的愛,耐得住性子,守得住驕傲。


娘娘說

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啊。這說明,孩子和媽媽之間的紐帶比較牢靠。但是並不是說,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安全感就建立的好。

通常來說,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安全感建立的非常好,孩子在媽媽面前更願意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肆意的發洩,以測試媽媽的底限,從而達到自己和媽媽之間的安全感連接更加讓他放心的程度。

第二,孩子缺乏媽媽的關注,而孩子內心渴望媽媽的關注,哭鬧無非是引起媽媽的注意。越是哭鬧,越是需要關注。

如果是第一種,那麼這個孩子是幸運幸福的,被媽媽的愛寵溺著,不缺少關懷,心裡的安全的。因為無論他怎麼哭鬧,媽媽都能夠給他接納,孩子得到這樣的回應之後,通常就會滿意了,便不再哭鬧。

但是如果媽媽沒有理解到這一點,認為孩子的哭鬧是在和自己作對,考驗自己,心生不滿,那麼孩子對媽媽的測試就沒有通過,得到的結論就是媽媽對他的愛有一個限度,就可能會擔心害怕,逾越之後,失去媽媽的愛。因此,哭鬧的更加厲害。

如果是第二種,那麼要改正的就是媽媽了。儘可能的做到全身心陪孩子,給孩子應該有的關注和關心,能夠持續某一時間段沒有外界干擾的陪孩子,這樣孩子的問題基本就可以解決了。

我的孩子也是這樣,只要我在家,情緒通常起伏比較大,因為這就是他和我相處的模式。他覺得有問題可以隨時找媽媽,這是一種放鬆的姿態,可以允許。

但是同時,也不要但凡孩子有情緒就回應,這樣孩子就失去了感受自己情緒和緩解情緒的機會。如果情緒不激烈,可以假裝沒聽見,讓孩子自己恢復。

例如,我的兒子有時候玩樂高,樂高拼好了又突然倒塌讓他很著急,他就會大喊大叫。通常我會悄悄地過去觀察,發現他一邊喊一邊重新搭。這就是他的方式,大人生氣有時候不也大喊一嗓子發洩嗎,所以,給孩子關注,但也不要過分。


TT花媽育兒

這種情況相信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會有,剩下的百分之十的孩子沒有是因為媽媽長期不在家,或者對媽媽沒有感情導致的。

再沒有孩子之前帶外甥的時候,他跟著我們玩就特別聽話特別乖,只要他媽在那簡直就是兩個人,每次他說都對我們說他太皮了,難管教。我們都覺得奇怪,不是挺乖巧的孩子嗎?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現在三十十個多月了,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不管是奶奶帶她還是別人帶她玩,只要我不在場,都特別的乖巧。如果我在場她就會撒嬌,後來我看了一本育兒書籍,說是孩子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覺得不好,其實這也是孩子發洩的一種方式。

孩子在別人面前肯定會有點顧及,但是她知道爸爸媽媽是自己最親的人,所以在他們面前就放肆自己,表現出自己最舒適的狀態或者是在別人那裡沒有得到的,想通過在父母這裡得到一點安慰。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如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大家好,我是妮兒媽咪。育兒之路你我相伴,不離不棄,我們一起交流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 如果喜歡我的育兒生活,請關注我吧!


妮兒媽咪育兒

老話說的好,“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這就是所謂的“粘人”,有寶寶的家長應該都深有體會,在寶寶1-2歲半的這個階段,

表現的尤為明顯,媽媽去上班哭、上個廁所孩子都要守在門口,不停的拍門,甚至要跟進去才罷休!家有粘人的寶寶,媽媽們會失去自由的時間。一句“媽媽陪”就讓你繳械投降!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寶寶粘人是很正常的,

1、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待10個月,所謂母子(女)連心就是這個時候產生的,

這種關係不是其他家庭成員能夠代替的。

2、寶寶出生後,大多數時候都是媽媽在照料,更加會對媽媽產生依賴。

3、寶寶粘人是一種正常的心裡發展,對熟悉的親人產生依賴心裡。

遇到粘人的寶寶,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決:

1、帶寶寶多去戶外活動,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分散注意力。

2、買一些玩具或畫冊書,由家庭其他成員陪同寶寶玩耍。

3、如果媽媽要出門,一定要跟寶寶打招呼,不能偷偷走掉,這樣會讓寶寶產生恐慌的情緒,從而對媽媽更加依賴,一刻也不肯離開。

4、偶爾離開一下,也要對寶寶說“媽媽馬上回來。”

現在大多數媽媽都要上班,無暇顧及孩子,只能交由老人幫忙看護,

孩子一天沒有看到媽媽,見到媽媽回來以後,寶寶不懂表達,只有通過撒嬌、哭鬧,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一般大人對於孩子哭鬧都表現的束手無策,只能妥協。

正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但是,如果寶寶出現過度粘人,就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引導他,

不然等到讀幼兒園,會產生“分離焦慮症。”


千凡說育兒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是因為不安全依戀還是幼稚的操縱?或者一些其它的因素導致的。我們今天就這兩個常見的問題來分析一下。

依戀關係

安全性依戀

孩子跟媽媽是有依戀關係的。有的孩子屬於安全性依戀,這樣的孩子媽媽在身邊時可以自己玩,媽媽離開時會不安,當媽媽回來時,孩子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了,並且可以繼續玩耍。這樣的孩子依賴關係正常,但是還有30%到35%的孩子依戀關係是不正常的。

不安全依戀

不安全依戀分為兩種:抗拒性依戀;迴避性依戀。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對父母離開無所謂,不會歡迎父母回來,媽媽在身邊時也不願意過多的接觸。

抗拒性依戀:孩子非常不願意離開父母,父母一旦要離開就大哭大鬧。但是父母回來了,孩子會希望接觸,但是又會很反抗,會發怒,哭鬧。

如果孩子是不安全依戀導致的哭鬧,家長就要多陪伴,多擁抱孩子。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情要穩定,不能老是抑鬱不安。

幼稚的操縱

孩子用哭鬧去要挾家長達到某一目的,我們稱之為幼稚的操縱。

這種情況一般由兩個情況造成,第一:只要孩子哭媽媽就會答應,久而久之這就成了孩子脅迫媽媽的“最佳”方式。

第二:媽媽太以孩子為中心,吃飯的時候會讓孩子吃最好的,遇到危險會過度緊張。

這種情況下,媽媽要保持冷靜。

去和孩子討論,比如“你不喜歡吃粥嗎?是不喜歡那種口感嗎?”在和孩子討論過後要記得提醒孩子,我們要吃飯飯才能長高,你可以提前告訴媽媽,你想吃什麼,比如包子,米飯等等……

只有媽媽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讓孩子平和下來。


教育心理學博士汪梟

我想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我們把最差的一面留給了最親近,最愛你的人”最好的體現了。

就拿我自己身邊的例子說,小外甥女5歲了,前不久我們接過來帶,剛開始有點小淘氣,愛哭,愛撒嬌,被外婆“教訓”了幾頓後,明顯乖多了,吃飯配合,也不會動不動就哭了。

接著我把她送到了小姑子那邊一起過年,也就是她自己媽媽那邊,劇情大反轉,動不動就哭,說話聲音大點,哭;不給買泡芙,哭;不給手機玩,哭;非常粘小姑子,平時自己吃飯,這會要小姑子喂;要小姑子陪睡覺,而且小姑子沒有洗漱好耍賴式就是要陪睡,走開就哭;而且很多情況下有點不可理喻的哭,哭鬧成了她的武器,總之,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的乖乖女完全相反。



另外再舉個例子,我家老妹的女兒甜甜,在自己媽媽和平時帶她多的外公外婆面前也是愛哭鬧,愛撒嬌,情緒波動大,而在自己平時基本沒怎麼帶過爸爸面前表現得非常乖,像個小天使。

通過例子你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聰明,不是說她在媽媽面前,更容易哭鬧,而是孩子會看臉色,他會不斷試探,不斷嘗試大人的底線,他能感覺到誰對他最好,無條件的愛他,包容他的一切,給他安全感,所以他的委屈,他的任性,他的調皮往往就展現在平日裡和他最親近的人,最愛的人面前。換句話說,這是孩子情商高的一種表現。

至於為什麼,經常是在媽媽面前,哭鬧更厲害,很簡單啊,因為大部分孩子還是媽媽帶得多,哪怕媽媽上班了,後期爺爺奶奶帶,但是懷胎10月,最初幾個月的母乳,那是感情最初的建立,這種情況下,母愛是一種本能,孩子能充分感受到,哪怕媽媽後期沒有帶,但是孩子對媽媽的愛那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那種母愛帶來的安全感,讓他毫無保留在媽媽面前撒潑,哭鬧。因為他知道媽媽會包容他,安慰他,容忍他。

估計這也是為什麼幾個月前,婆婆對著我來一句“你們過來,孩子讓你們帶得越來越難帶了!”當時聽著很氣憤,不過現在也能理解了,這是孩子愛我,也是情商高的表現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