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槽|馬克思來過

這是你讀到的臥槽117篇文章,3600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臥槽|馬克思來過

馬克思和燕妮

記得很小的時候,在老家一個封閉的小山村,每次去幽默愛開玩笑的姨父家串門,總能在他們家的大堂屋裡看見高懸在牆中間的一排畫像,都是外國人大鬍子,當時想這些人一定是很有名,但是為什麼我們這麼推崇他們呢?

這樣的疑問隨著年齡的成長再加上讀書識字,也慢慢開始有點一知半解了。四張畫像依次排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不同時代的四個人因為同一種信仰走上了同一條路,就這樣開啟了我的馬克思主義的啟蒙。

不過我從小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小學的時候每次都能在班級拿第一名,等到五年級大概十一歲左右的時候成績下滑的厲害,歸其原因應該是自己知道玩了,而且還是貪玩的那一種。根本就無心學習,再加上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為之心動的理想,所以從有了獨立意識以後放任自己不求上進反而成了主要指導思想。

在課本上的政治思想也提不起我的興趣,總之,讀書好像都是為了父母而讀,根本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讀,所以對政治對歷史也都沒有特別的興趣,但是對馬克思的那點好奇倒還是一直深深的埋在心靈的最深處,但也從來沒有把他拿出來好好研究。

後來喜歡上了搖滾音樂,從貓王開始到滾石披頭士等各種搖滾音樂開始瞭解鑽研,在曲風上面也是個兼而有之,重金屬的心、流行的嗓子、叛逆的精神和標準的搖滾樂隊配置,出來的作品讓非主流都退避三舍。此時的馬克思雖然還深埋在我心底,但是對各種社會現狀的叛逆卻讓我離馬克思又近了一步。

進入新千年之後,由於搖滾音樂市場的萎靡產業的不完善,自己的夢想只能成為夢想,不得不從事一份養家餬口的事業,不得不轉型進入了金融行業,不知道這個時候是我主動靠近了馬克思還是馬克思在冥冥之中指引我,離他又近了一步。其實在電視、課堂、聊天或者文章也不時能夠聽到馬克思的各種名言或者故事,但是就是沒有系統的看過馬克思的文章和著作。

就這樣一直渾渾噩噩的過了那麼多年,終於在去年決定系統的讀一讀馬克思的著作。於是從《資本論》開始,買了一套人民出版社的,墨綠色封面精裝的《資本論》三卷。買回來一看嚇壞了,第一卷和第三卷都有一千頁左右,第二卷還薄一點,但也有六百頁,心裡開始琢磨這得什麼時候才能看完,但是也還是抱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態攻堅拔難,開始了我的馬克思著作閱讀。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是不太習慣馬克思的這種文字表達方式,差不多讀到一百多頁才慢慢習慣他的那種語境,慢慢的才感覺與馬克思同步了,進入到了他所描述的那種狀態。

以前總以為《資本論》是非常深奧難懂的書籍,再加上之前志不在此,所以對他也是敬而遠之。等自己開始閱讀的時候,才發現《資本論》的第一部完全就是記錄英國資本家剝削階級殘酷獲取剩餘利潤而採取許許多多的各種非人手段的史料敘述。看到一個個未成年的孩子在資本榨取剩餘利益當中死去;看到一個個婦女因為更多的剩餘價值而被剝削到淪落為妓女境地;看到更多男性工人因為剩餘價值而導致的失業淪落街頭……不需要去讀大英帝國的工業發展史,看看《資本論》就足以讓你明白現代工業的起源都是從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開始的。

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八小時工作制那是從十六小時到十二小時到十小時再到今天的八小時;我們現在習慣的雙休那也是從沒有休息的像牲畜一樣的工作到六天最後到五天工作制。這一切我們都覺得是想當然的,但你可曾知道當年用了多少童工和婦女和正常男性工人的生命才換到今天的理所當然嗎?

而這一切,在亞當斯密的著作裡面變成了讚歌,在李嘉圖裡面變成了理所當然,但是在馬克思的著作裡面變成了控訴,變成了深刻揭露剝削與被剝削的根本本質。難怪馬克思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他也是感同身受了這樣的一個世界,為世界受壓迫的工人階級發出聲音。

其實馬克思本身的境遇也不是很好,先是在自己的國家求學生活了三十年,在三十一歲的時候被自己的國家驅逐,從此開始了所謂的世界公民的流浪生活,和他的妻子燕妮顛沛流離,最後妻子燕妮葬在倫敦郊區的海格特公墓,馬克思去世以後也和燕妮葬在了一起。頗具諷刺的是,馬克思極力揭露最陰暗最殘酷的英國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國家卻成了他最後安眠的地方。

馬克思流落到英國以後生活極不穩定,都是靠著恩格斯的接濟才能夠勉強度日,四個兒女中有三個過早的離世,包括自己的妻子也是積勞成疾。但是這個時候馬克思寫成了震驚世界的《資本論》第一部,還有接下來的《共產黨宣言》,就這樣,在恩格斯的協助下開闢了人類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無產階級的時代。

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馬克思也是經歷著一波又一波的激動時刻,但是在共產主義早期,一切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但是,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馬克思思想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巴黎公社短暫的實驗更讓馬克思看到現實的殘酷,也為無產階級專政創造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才有接下來列寧的十月革命得以發揚,再到東方的李大釗在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土上傳播馬克思主義,在蘇聯的帶動下迎來了一波新的共產主義高潮。

誰也不曾想到,在馬克思不受待見但又光芒四射的歐洲,馬克思的批判招致了一致的反對;但是在他去世後的二十幾年後,俄國的列寧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終於讓巴黎公社的願景和巴黎公社失敗後的歌曲《國際歌》落地生根;但是誰又能想到,此時還在北大圖書館打工的一個來自湖南的北漂小夥子將要延續馬克思的光芒。

列寧的十月革命帶來了一個新的治理模式,而且隨著二戰的開始和結束,他的繼任者斯大林把馬克思列寧帶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其實還是不自信的,尤其相對於從莫斯科回來的所謂共產主義學派,毛澤東只是一個來自湖南師範生的學習和自覺,對主義和階級鬥爭沒有太多的理論基礎,一手拿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開始了秋收起義,講究的也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隨著最後的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開始長征,這個時候的毛澤東也陷入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是在此之前還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給林彪的回信裡面堅定的闡述了革命必勝的樂觀信念。加上遵義會議的重新選擇,讓毛澤東的初步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思想得到貫徹落實,那就是現在還在人大校門口石碑上刻著的四個大字——實事求是。

此時的毛澤東也意識到了自己對馬列主義理論研究的不足,不然在之前也不會被從莫斯科回來的博古王明說得一愣一愣的,所以毛澤東開始制定了自己的馬列理論讀書計劃,而且等自己搞明白以後,開出了馬列理論必讀的五本書,要求所有的幹部都要讀,由此開創了中國的新時代。

我一直在想,在中國這個儒教立國、道教勸世、佛教充斥的社會,怎麼能夠讓來自歐洲的馬克思立足並且完全的改變?就像當年馬克思關注落後的中國一樣,甚至為中國取名叫中華共和國,是歷史選擇了馬克思還是馬克思開創了歷史,冥冥之中似乎都有註定。

其實馬克思從黑格爾的唯心起源,發展到唯物主義,再到列寧的再延續,包括斯大林的完善,再到毛澤東思想。唯物主義從來給的就不是一個終點,也沒有給你一個現成的框架,馬克思主義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不斷前進不斷完善的主義。恰恰這才是馬克思,不然對李嘉圖對亞當斯密對一切的學說的激烈批判圖的是啥?我想應該是在思想上給我們以警醒,避免自己墮入自己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在七十年後,好鬥的民族自己給了自己閹割的機會,讓自己建立起來的大廈瞬間崩塌。此時,馬克思或許沒有料到,這是他被驅逐離開自己的祖國之後的第二個馬克思低潮,但是這個低潮用了三十年,重新在東方這個被他冀望過的土地上誕生了勃勃生機。

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從井岡山到陝北再到全中國,贏得了這個完全不同文化國家的勝利。在摸索的四十年間,有過勝利也有過失敗,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此時的中國或者是馬克思選擇了小平,或者是小平繼續堅定的選擇了馬克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開啟了中國的劃時代的改革開放。

摸著石頭過河,黑貓白貓理論,在這個四十年間來回揪扯,但是跨過去了,就是成功。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延伸,再到今天的從頭越,無一不體現出實事求是的不能脫離中國現實的發展,就像當年不能奪取大城市的大革命年代一樣。

中國的文化是一個複雜融合的大線條。從春秋戰國後的秦朝一統,開啟了法家後中央集權,到漢朝的獨尊儒家,道家從老子莊子開始形影若離時斷時續,在南北朝之後佛教的興起,之後的一千年時間裡,中華民族不曾被外來文化改變,明末三百年來,基督教以各種方式進入到民間都未能取得勝利,所有的傳教士無一例外的都被中國的老百姓感化。何以馬克思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由李大釗引進得以發展壯大併成功,這需要從中國廣大的民眾基礎和文化加上落後去尋找答案。

在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的時候,回想起馬克思當年坐在書桌旁奮筆疾書,他當時所構想的未來美好社會是什麼?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一個完全自己勞動的社會,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剩餘價值的平等的社會,但是到現在依然沒有實現。

馬克思也可以自豪的說,因為我來過這個世界。

愚捷,2018/5/5馬克思誕辰200週年,於北京松榆東里。

投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