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酒店大規模清理門店引店長不滿,品牌調整期面臨挑戰

據多位7天酒店店長爆料,從今年初至5月,多地7天直營門店遭遇了近年來最為嚴厲、規模最大的一次稽核部門檢查,其中一些處罰理由“不近人情”,罰款金額甚至為月工資的數倍,引起店長不滿。

在廣東某7天門店工作的李斌(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自己在今年年初曾因為採購物品不匹配,賠償幾千元,今年4月再次由於採購問題、工程款問題被集團的稽核部門要求罰款4萬多。

而事實上,李斌表示,7天的內部採購系統長期存在與供應商實際存量及價格不匹配的問題,例如系統顯示缺貨的商品,供應商其實有貨,需要在系統下單其他金額相同的物品來代替直接下單。另外,稽核部認為店內工程價格過高,李斌表示工程報價是經過區域領導審批,店長只是執行者。

5月17日,李斌向上級部門申請複查後,對方認為工程存在更多問題,將罰款增加為5萬多元。“我拒絕在罰款單上簽字,也沒交罰款,上級部門可能會強迫我離職。“李斌說到,“稽核部門的檢查人員高高在上,也不聽你任何解釋。”他告訴界面新聞,據其瞭解,廣州、南昌近期都有店長被辭退,或者接受處罰上交罰款。

“公司每年4月、10月都會有人員下達各個城市進行稽核工作,但沒有這次這麼大規模,更沒有這樣過分的。”湖南長沙的一位7天酒店店長董麗(化名)告訴界面新聞,這次來到長沙的稽核人員據其估計有20多人,每家店約有3人到訪檢查,而以往每個城市僅有1到2位稽核人員來訪。

令她不滿的是稽核人員的態度。“從早上9點開始檢查工作一直到深夜12點,不讓懷孕的店員回家。把我質疑稽核人員的行為說成威脅、動手。”董麗說到。她認為,有店長被罰款4萬元,是月工資的七八倍,有違《工資支付暫行規定》中的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一位7天酒店前經營者告訴界面新聞,據其已瞭解到的消息,這次的事件涉及深圳、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有不少店長在本地有家庭,不願意失去一份工作,選擇妥協接受高額罰款。“他表示。

界面新聞詢問鉑濤集團,對方回應稱,”7天品牌目前在調整過程中,有進一步的最新消息會及時告知。“

7天連鎖酒店在2005年至2015年間從第一家酒店發展到2000多家分店,期間又經歷上市、私有化、出售,其中加盟商比例大約80%。上述前經營者表示,2016年也過一輪嚴格的清查。“如此龐大的分店數量,需要強大的管理體系來支撐,但7天並不具備的。他認為,“很多查處的問題是因為一線員工無法解決而違規操作,暴露出公司內部管理簡單粗暴,對一線實際管理者缺乏有效支持。”

董麗在這次檢查中因為採購清單不匹配而要求罰款。“例如大堂真皮沙發在內部採購系統上價格400元,但實際採購供應商要4000元,剩下3600會用其他東西去抵扣。”董麗稱自己多次向高管反應該問題,沒有得到回應。

該前經營者提到,2016年與今年的兩輪清查主要針對7天的直營分店。相比加盟店,直營店的成本更高,另外加盟店還需要向公司上繳加盟費。

一方面,7天酒店正在進行的檢查工作在執行當中引發店長不滿和質疑,另一方面,7天這一經濟型連鎖酒店品牌正面臨提高盈利能力和產品升級的挑戰。

2015年至2016年前後,國內經濟型連鎖酒店遭遇市場飽和,在過去十年的極速擴張後遭遇供大於求,同時經營成本上漲的困境。九人智庫合夥人王華向界面新聞提供數據表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7天”系列品牌連鎖酒店開業門店新增141家,總數達到2335家;而在2014年,該公司門店增長達到333家,隨後門店增速開始放緩。“直至目前,從年增百餘家的數量可以看出,7天連鎖酒店有意控制高速擴張的節奏。”王華說到。

“7天連鎖酒店存在近距離開店、指派店長素質不高等問題,鉑濤集團在根據投資商的意見以及市場情況重新調整。”王華告訴界面新聞,鉑濤集團在2016年已經調整了開發目標量,同時將對硬件差、服務差、達不到品牌標準且整改不到位的7天連鎖酒店門店予以淘汰。

2015年9月,錦江收購7天母公司鉑濤81%的股權,2017年10月再次收購鉑濤12%股權。華美酒店顧問趙煥焱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錦江股份中,各企業的淨利潤率排行榜中,鉑濤的淨利潤率在酒店業態中最低,而7天是鉑濤的主力。鉑濤酒店的一季度淨利潤率為3.38%,其他如閔行飯店淨利潤率4.56%,新亞富麗華為6.56%,維也納酒店為10.44%,時尚之旅為11.15%,錦江之星為19.60%。

事實上,7天酒店也在嘗試品牌升級。升級了不少酒店硬件細節的7天優品在市場上反響不錯,預訂平臺上的點評分以好評為主,2014年推出後,至目前在全球多個城市簽約門店數量超過400家。去年底7天品牌與尼斯足球俱樂部合作,打造以足球為核心的主題房,打造酒店IP。但7天的動作似乎沒有競爭對手大膽高調。

在經歷了兩年前的經濟型酒店衰弱期後,經濟型酒店品牌都在進行升級、轉型嘗試。例如華住旗下的經濟型酒店品牌海友在今年4月進行了新的升級,針對一線城市年輕人,在裝飾風格上更年輕化,並提高性價比。首旅如家在去年底推出“100改造計劃”,計劃選出100家直營店改造為“如家NEO”,今年初首旅如家針對95後人群的潮牌“Yunik Hotel”在上海開業。今年一季度首旅如家財報顯示,這種經濟型酒店的升級已經頗有成效。

同時,這些曾以經濟型酒店為主的酒店集團在整合併購之後,都開始向中端酒店轉型。由於中高檔酒店佔比提升,2018年第一季度華住旗下酒店的ADR(已出租客房的平均房價)同比去年增長13.9%,為207元人民幣。鉑濤在被錦江收購後,也在協同挖掘中端酒店市場,在麗楓酒店、IU酒店品牌上魚零售結合,推進長租公寓品牌“窩趣”。

鉑濤被錦江收購後,如今面臨業績承諾期將至的壓力。趙煥焱告訴界面新聞,“併購業績承諾期一般是3至4年。在業績承諾期有業績承諾的補償款,商譽減值對企業影響還不是很大。業績承諾期過後,商譽減值就吞噬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