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爸爸?

长睫毛、大眼睛、莲藕一样的胳膊、翘屁股……

我喜欢我家的小孩,我喜欢玩他。嗯,搂在怀里肉嘟嘟的、活蹦乱跳、哇哇乱叫,想想就很带劲。

但是他不喜欢跟我玩,他喜欢玩游戏。

因此,很多时候,他必须在我和游戏之间做出选择。我仿佛听见罗密欧在独白:这是一个问题,是跟爸爸玩,还是玩游戏。

怎么玩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困扰很多孩子和父母的一个问题。

我跟不少父母交流过,为了将孩子从游戏这个恶魔的手里拽回来,我们不仅用了三十六计,还用上了最简单粗暴的第三十七计:摔IPAD(摔完好心痛)。

文明人无计可施的时候,就会变成野蛮人。孩子玩不到游戏的时候,就会特别恨父母。

因此,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玩了游戏,我们是给游戏表演的小丑。在对待游戏这个问题上,在现在这种游戏环境中,我坚决反对孩子玩游戏。

可能有人说,太极端了吧。

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爸爸?

上面是从腾讯网上的截图,这是关于游戏心理学理论中的一篇。目前有很多心理学家在为怎样让人沉迷游戏而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并为游戏开发商服务。他们先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然后把人当成小白鼠。为了了解小白鼠的生物特性,他们设计了种种“套路”,进而让小白鼠按照预定的想法去行动,实验的方法和最终得出的应用理论都很高级。

不得不说,这些心理学家很成功,就连有行为能力的很多成人都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更何况还处在构建人生的少年儿童呢。

那么,你还认为凭我一个非心理学人士,能够跟一大帮由心理学人士设计的游戏对抗吗?这就是我坚决反对孩子玩游戏的原因之一。

我反对游戏的原因之二,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扣费。游戏扣费的操作极其简单,对于孩子来说,充值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爸爸?

我自认为我是个开明的家长,我曾尝试过,让孩子偶尔玩一下游戏,就当做接触新事物、尝尝鲜。结果那不是接触新事物,是接触罂粟;不是尝鲜,是抽大烟。

之前,有不少提案要规范游戏,或者改变游戏的形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收效甚微。想要腾讯这样以游戏的营收为主的公司收手,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是人性所决定的。

据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735.28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增长26%至人民币287.78亿元,占比39%。

正好,《资本论》中有一段话: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以,跟几百亿的收入相比,其他的很多都不重要了。因此,不要妄图幻想游戏开发者会放弃让人沉迷的努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曾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我将手机中的游戏删除的干干净净。于是我跟我家小孩成为好朋友,愉快的玩耍了一阵。

当我感觉到他通过手机做作业的时间过长,又开始不跟我玩耍时,我就意识到肯定有问题。

可是我从他的手机上找不到游戏的影子。后来,我终于发现了他的诡秘心思,他在玩小程序游戏。被抓现行他还言之凿凿,爸爸,你玩不过我。为了打击他的自信心,我就玩了一把,还真玩不过他。那我就更不能让他玩了,哼!

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爸爸?

游戏进化了,就这么悄无声息的。

不需要下载的小程序,对于偷偷玩游戏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传说级的法宝。

孩子、爸爸、游戏……三方演义,纠缠不休。

看孩子痴迷游戏的劲头,有时候我想,要是让他在游戏和我之间选择一个当爹,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游戏。爹做到这个份儿上,是天下做爹的悲哀。

天下爹难管的事情,还是希望在立法上做出一些限制。爹和孩子之间的玩耍,远比孩子跟游戏之间的玩耍更健康,更符合人性特征。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关爱孩子健康,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从抵制游戏开始。

愿天下没有难做的爹,愿中国没有让孩子沉迷的游戏。

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