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沒“他”不行

共享單車給居民出行帶來了方便,但也面臨著搬運、投放、維修等諸多難題,“共享單車運維員”這個新職業應時而生。根據北京、上海等11個城市20餘家勞務公司的調查,去年全國新增單車運維員3.5萬人,但仍然供不應求,缺口很大。

清障:“這份工作不輕鬆”

5月24日早上8點半,尚敬開在北京石景山區的出租屋裡換好工作服,匆匆下樓吃過早飯,乘地鐵趕往海淀五路居。他是一名摩拜單車運維專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尋找並回收故障車。

9點半,尚敬開到達海淀五路居地鐵站。此時,他的搭檔張加紅駕駛的金盃麵包車已在路口等候。尚敬開坐上車,打開手機裡的摩拜專用找車地圖,準備著手清理故障車。

地圖上,海淀區被劃成數個小方格,每個方格代表一個長、寬各為500米的區域,方格里標記著不少紅點。“這些紅點就是我要去維護的車輛。”尚敬開說。

作為伴隨共享單車興起而誕生的新職業,運維員主要負責共享單車的調度、維護、修理。隨著共享單車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單車的運營、維護,已成為體現單車公司市場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以前我愛騎車,也喜歡自己修車。後來進入摩拜,又專門學了一個月維修,像鏈條掉了這些毛病,不用回收返廠,我自己就會修。不能在現場維修的故障車,就運到公司的維修點。”尚敬開說。確認車修好了,他再次打開地圖,繼續尋找下一輛故障車。一瓶水、一塊布,他隨時帶在身上。在回收故障車的途中,碰到路邊積灰的、倒地的單車,他就會上前擦擦灰、擺整齊。

“有些人享受了用車的便利,但在放置單車時不夠愛惜。”尚敬開說,今年4月中旬,他在石景山區北辛安路附近一處工地找到一輛被石板和磚頭“埋起來”的單車,“車已經完全變形了,車筐壓癟、輪胎壓爛。我把繩索拴在單車的車把上,用金盃車才把它拖出來。”

傍晚6點多,尚敬開回到海淀五路居。一天下來,金盃車的里程錶增加了100多公里,尚敬開手機裡計步APP顯示,他一天的行走步數超過3萬。

調度:“管車要靠物聯網”

前年8月,“80後”宋玉彬進入摩拜,參與了第一批摩拜單車在北京的投放。他從運維專員幹起,半年後升級為運維主管,現在負責近10萬輛摩拜單車的維護、調度。“從朝陽公園往北,半個朝陽區的摩拜單車都歸我‘管’,算得上是半個‘區長’哩。”宋玉彬笑著說。

“藉助大數據和物聯網,我們可實時查詢每輛單車的電量、位置、使用狀態。為了提高使用效率,減少車輛閒置、擠佔道路等情況,必須隨時對車輛進行調度。”宋玉彬說,比如靠近東北五環的大山子橋公交站,人們騎車到這兒,就放下車沿京密路乘車出京了,但他們坐車回來時,就到了京密路另一側,所以走時留下的車輛,全都淤積在公交站,容易形成“死循環”,“這時就需要通過人為干預,把這些車輛調出來,我們的專業術語叫‘清淤’。”

宋玉彬指著手機裡的共享單車運維軟件說:“超過48小時未被騎行的車輛,後臺就會發出提醒。你看,望京花家地和望花路交叉口淤積了33輛車,我會聯繫這個區域的運維專員及時趕去回收車輛,投放到附近需要用車的地方。”

一天下來,宋玉彬難得有片刻閒暇,午餐也是在街頭隨便買個煎餅果子對付的,下班時天已經全黑了。“剛來公司上班人手緊,車輛調度工作量大,那會兒我經常白班、夜班連軸轉,有時候回到家已經是第二天早上5點,我媽都起床做早飯了,但看見人們在需要用車的地方能騎上我們送去的車,再多的辛苦都值得。”

管理:“聯動機制少不了”

“你們彆著急,數據馬上就傳過去了。”5月25日上午10點,摩拜單車豐臺區的運維主管肖金睿的手機響個不停,“是角門那兒的運維專員打來的,他們急著分派任務去投放單車呢。”

肖金睿說,在一些熱點區域,能不能投放共享單車、允許投放多少,光看需求是不行的,還要根據實際交通壓力情況和相關部門的要求來協調,這離不開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不能說有人要騎車,就不顧擁堵和地段,不停地往那裡投放單車。

“共享單車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它不僅給出行最後一公里提供了方便,還用實踐倡導了綠色健康生活理念,而我就是要讓它運轉得越來越好。幹這份工作,有奔頭,也有意義!”肖金睿說。

本文刊發於《 人民日報 》2018年06月01日 18版百姓生活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