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最近一條微博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一個用戶用安卓和蘋果購買同樣的網絡商品,但是蘋果的價格普遍都比安卓的高,於是在微博上抱怨是不是蘋果在背後收取了手續費,事情究竟是怎樣的那?


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引起人們爭論的微博

並不是所有的網絡商品iPhone都會從中抽成!

這條微博爭論的關鍵,本質上是博主混淆了 App Store 支付和第三方支付,誤以為滴滴打車的費用是通過 Apple 收取從而要進行分成,並猜想滴滴打車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打車費用過高。實際上滴滴打車的費用由第三方支付進行,Apple 也明確第三方支付不屬於應用內購買,因此不會收入分成。至於為何同事的打車費用比自己的要高,可能另有原因。

除了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外,常見的 Apple 不參與收入分成的還有:

  1. 淘寶、京東、滴滴打車等購買商品或服務行為,本質也是第三方支付;

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可以用來明確在 iPhone 上進行的購買行為不會被 Apple 分成,那就是看資金有沒有經過 Apple 之手。

如果是 Apple 定義的「應用內購買」,在進行付款時應用會調用 App Store 購買接口,這些消費統統都有 Apple 參與分成。

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App Store 購買接口是 30%

作為平臺內容分發商戶,App Store 會對每一筆消費向開發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來彌補 App Store 運營的人力成本和硬件投入等費用。

直到 2016 年 WWDC 開發者大會前,這一比例一直維持在 3:7,即 Apple 收取收入的 30%,開發者得到 70%。在 WWDC 2016 上,Apple 重新調整了 App Store 分成規則:

  • 對於一次性收費型應用或服務,Apple 仍以 3:7 比例收取分成;

  • 對於訂閱模式,在訂閱的第一個年度 Apple 會收取 30%,從訂閱的第二個年頭開始降低到 15%。

(以上比例未考慮交易稅。)

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iPhone公司抽成比例規則

分成費用的成本由誰承擔?

前面提到,建立 App Store 實際上需要大量的開發成本和運營成本,而且還要負擔 App Store 的下載流量成本。從 Apple 的角度出發,他們選擇收取了一定的分成。

但從開發商的角度來說,30% 的費用確實不低。這筆費用由誰承擔,開發商也有不同的處理。

一些內容或服務的提供商,自行包攬了 Apple 分成的費用,也就是說不管是在 iPhone 上購買還是 Android 平臺、甚至在網頁版上,這些內容或服務的價格大體相當。例如微博會員、QQ 音樂綠鑽等,在幾個平臺商的定價基本一致。

知乎在付費內容、圖書等方面對網頁端、iOS 用戶和 Android 用戶也進行了定價無差別對待。但在 iOS 端上多出一個「知乎幣」的概念,原因是 App Store 內購價格不可自由定價,而是有個固定檔位,因此在 iOS 充值都是以固定額度進行的,但一個知乎幣對應人民幣一元,並沒有縮水。

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固定檔位的「知乎幣」

另一些開發商的處理則截然不同了,他們選擇將這部分成本分攤給用戶,在 iOS 平臺上收取更高的費用。

不過這些服務在多個平臺上可以通用,因此對於消費者而言,我們完全可以在非 App Store 的低價平臺上購買服務,然後在 iOS 上享受付費服務。

比如國內視頻服務愛奇藝,在網頁端、iOS 端、Android 端就進行了定價差別對待。iOS 端的購買價格明顯就要比網頁端和 Android 端高出不少。

iPhone 用戶打車比 Android 用戶貴, 真的是因為蘋果背後搗鬼嗎?

愛奇藝在不同平臺的定價策略不同

總結

其實為何蘋果價格會普遍的比安卓貴,其實關鍵就在於蘋果手機的機制,作為一個封閉的手機系統,所有的app只能從商店下載到,所以收取一個第三方的服務費也就明白了,而安卓則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所以來說價格普遍低一些,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我的今日頭條,也歡迎朋友在評論中和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