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舉人如果沒考上進士,能夠做什麼官?

limali

首先要明確下,歷代的“舉人”含義是不同的,隋唐宋三朝的“舉人”,是指地方推舉到京城的考生,明清的舉人才是“考”出來的——鄉試的中榜者。所以,探討“舉人能做官”的話題,放在明清兩朝是最合適的。

而在明清兩朝年間,如果沒有考取進士,仕途自然無比艱難。在科舉制度登峰造極的明清兩朝,官員的選拔升遷,基本就是“學歷說話”。
進士要比舉人吃香,進士的名次靠前者最吃香。諸如內閣大學士這類的高位,大多數情況下都要有進士中的“庶吉士”高位。相比之下,舉人就相形見絀了。當然,做官還是可以做的。

舉人能做的官有哪些?首先一開始,肯定別想去做京官,只能去做地方官。而且就算是地方官,也絕沒有好崗位,基本就是教諭,縣丞,主薄之類,在縣裡給七品縣令做下屬,職位通常是八九品。比如名垂青史的大清官海瑞,最早就是坐的教諭。升官更是概率很小,苦哈哈幹幾年,能夠熬到個知縣,就算是好運氣。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還是海瑞,最後一路升到正部級高官,期間還做過應天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在舉人出身的官員裡,已經算是奇蹟了。

當然,參考這位鐵漢一輩子的履歷就知道,他這樣的升官奇蹟,是宦海浮沉裡多少磨難換來的。對於大多數舉人來說,這是個高難度。所以大部分的舉人,通常能熬到個知縣,就算是仕途沒白熬。所以舉人身份的官員,在明清年代的官場上,面對進士身份的官員,經常就低人一等。
很多人為了仕途更進一步,更是主動依附進士身份的官員,明清官場上的朋黨之風,也就越演越烈。

不過,別看在官場上窩囊,可放在民間,舉人卻是另一幅模樣,官雖然做的不大,但在普通百姓面前,那也算是官。就算是不出來為官,舉人的身份就是民間重量級名分。就算是當地的地方官,見了舉人也要客客氣氣。所以官場上不得志的舉人們,在鄉間還是呼風喚雨,田產財富更是隨隨便便就到手。《儒林外史》裡苦了大半輩子的范進,中個舉就高興到發瘋,正是這個原因。


歷史風雲錄

古代考中了舉人就是國家公務員,科級以上幹部待遇了,從此農家子弟鯉魚躍龍門!家人從此得稱呼老爺了,私章上得刻上臣某某。考中舉人、貢生以上功名,官府會拔款到其家鄉祠堂建旗杆紀念,以示朝廷對讀書人的鼓勵和表彰,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揚!


舉人往往只能做縣丞、教諭、儒學訓導類的八九品小官。但舉人有資格參加會試,考取了就是進士。

如果一個新朝代建立,統治階級急需要用自己的人才,那個時候的舉人可以直接當知縣等,明萬曆皇帝,做宅男三十年不上朝,幹部只減不加,那年月,舉人也能做知縣。

舉人與進士差距是很大的,進士號稱天子名生,大多在國子監深造過,相當於今天在中央黨校縣處級學習班畢業,根紅苗正,仕途光明,內閣尚書大學士,幾乎都是進士出身。

但也有少數舉人大才子能升遷提拔,像名留青史的海瑞、左中棠等。


陽光溫泉伊阿衡

這個問題,史論縱橫認為應該多讀讀《范進中舉》這個這個文,讀兩遍就知道在古代中個舉人有多厲害了。

這個范進沒中舉之前,窮的都沒有米下鍋了,他媽在家俄的眼睛都睜不開了,他那個殺豬的老丈人對他那個態度,簡直就是橫眉冷對,反正范進在沒中舉之前,過的日子貧窮還不算,主要還沒有尊嚴,基本到哪都挨話柄,最後是瞞著大家偷偷去參加的鄉試。

結果也是該著他的,真的就考上了,當報錄的人送來報貼上寫著:"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范進看到後一下子失心瘋了,這個叫歡喜瘋了。現在考公務員,高考,考研估計都沒有幾個人會瘋,范進就是一個鄉試中個舉怎麼就瘋了呢?

從這裡就足以說明,古代科舉考試不一定要考上進士,考上進士的絕對都是鯉魚躍龍門,但是考中舉人的,也是前途無量啊!

范進考中舉人後,鄰居開始送雞蛋,白酒,大米的,尤其是他老丈人再看到范雎的時候,殺豬的變成案子上的豬了,口口聲聲“賢胥”了,後來就連當地的鄉紳。

我們在學范進中舉的時候,好像只學到前面的部分,其實范進中舉的結局是這樣的: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張鄉紳家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裡,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一句話,中了舉人之後,有車有房有下人,可以說從貧農到地主也只是一念之差。

古代科舉其實是很難考的,在整個清朝有秀才的人數大概不足五十萬,能考上秀才的人,其實就已經是統治階級的預備隊了,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秀才有很多特權,比如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刑,並且免除徭役等等。

那要是當上舉人,就是說范進中舉之後,整個清朝產生了十五萬名舉人,可以說相對於秀才,又少了一大堆人,秀才是預備役,而舉人直接就有官了,雖然都是芝麻官,但是古代的官曆來很少,而且一旦當官,你的屬性就改變了,讀書改變命運就是你從民變成了官。

所以說,古代科舉的分水嶺不是秀才也不是進士,而是舉人,舉人是從民到官的蛻變,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舉人的位置上才有機會考取進士,一旦考上進士,最次也是一個縣令。


史論縱橫

其實從秀才、舉人、進士的名號便可瞭解清楚。童生通過縣試,合格者便為秀才,所謂秀才者,便為優秀人才。歷代王朝對於此類優秀人才都會記錄在案,功名在身,而且都會給予一定的特殊待遇,最基本的就是;一免賦稅:自家田地不用交稅。二免徭役:徭即為國家義務勞動,役即兵役。三公堂之上見縣官不用下跪。有此待遇,只要不是真的書呆子,一般都可以死當地活得相當體面了。秀才通過鄉試,即省裡會考,合格者便是舉人。所謂舉人便是有資格被舉薦之人,也即國家還不能給你官職,但若有人舉薦,你便可以為官。舉人參加會試,也即國家級考試,合格者便是貢生,但貢生基本上也就是進士了,因為貢生參加殿試,由皇帝主考,除了由皇帝欽點狀元、榜眼、探花外,其餘地都會被賜進士或同進士出身。所謂進士也就是已進入士大夫階層,下派地方最小的官就是七品的縣令;有時也可能是八品的縣尉,因為在古代只有縣令縣尉才稱得上士。現在說回舉人沒考上進士能做多大官,因為舉人須靠人舉薦才能當上官,屬於補缺,那麼就需要你背後有給力的後盾的了,假如你朝中有人,做官是分分鐘的事,假如你父親是當地首富,土豪富紳,平時跟郡縣主政者關係融洽,又捨得花錢,也是有非常大的機會補缺。假如你老老實實等人舉薦,那麼就慢慢等吧!至於首次為官,最大不會超過官令,普遍是八品的縣尉,九品的主薄,至於日後有多大作為還得看個人能力。


L暗香如故

首先先了解一下古代文人的晉級制度。

參加縣府一級考試通過了,就可以稱為秀才。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參加鄉試,通過的便是中舉,中舉之後就可以參加國家統一的考試,通過了便可以稱為進士。

但是問題是古代的舉人如果沒考上進士,能夠做什麼官。一般情況下,考上舉人也就是擁有了一個做官的資格,也就是說,你是個舉人了,你現在有這個做官的資格了。其實也只是名義上有資格而已。中舉之後就是國家承認的讀書人了,有國家的固定工資。

考中舉人之後,如果要去做官的話,一般也就是縣丞,教諭之類的小官,如果運氣很好,會被外派做縣令。一般來說這種正八品的小官就是舉人的官場的起點,相對來說比進士要低的很多。其實要說也不算低了,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或者副縣委書記,教諭相當於教育局局長。比起普通人已經算是特權階級了。《范進中舉》中范進高興的瘋掉,老丈人對其前後不同的態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問的是當了舉人之後,最高能做多大的官,這個就全看個人能力和人脈了,海瑞舉人出身,從一個小縣教諭做到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相當於現在從一個小縣城的教育局局長升到北京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還有一個更厲害的,就是左宗棠,也是舉人出身,做到了一品大學士,軍機大臣,處於國家最高權力中心。但是左宗棠的情況比較特殊,屬於拯救國家於危難之際,也並沒有從小官做起。因為立下赫赫軍功,直接被林則徐,曾國藩這樣的國家重臣舉薦,上來直接就是兵部郎中用。

所以,古代舉人一般情況下都是起點都是芝麻小官,總體上來說起點要比進士低的多,很多舉人一輩子就死在自己的微小官位上未能前進一步,而進士一般情況下都是從知縣做起,但是知縣也就是鍍金而已,很快就能升遷,做到省部級的官員。


夢話閒談講史

我先說這個問題錯在哪兒。

“古代的舉人如果沒考上進士,能夠做什麼官?”一聽就知道,這句話隱含著一層意思:只要中了進士,就能做官。

其實錯了,進士是進士,官是官,就算你中了進士,也並不意味著你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你知道唐朝大詩人韓愈吧?他二十五歲那年就考中了進士,到了三十四歲,才第一次獲得由朝廷分派的工作,才第一次取得做官的資格。

從考中進士,到進入官場,韓愈一直等了九年。為啥?是因為他爹孃死了,不得不回鄉丁憂嗎?是因為僧多粥少,不得不像清朝官員那樣排著隊候缺嗎?其實都不是,只是因為在唐朝想從科舉道路走上仕途的話,除了要通過科舉考試,還要通過公務員選拔考試。

韓愈那個時代,考進士相當於考博士,你當上博士,那只是學位,要想當官,不參加吏部的“選試”是不行的。何謂“選試”?就是國家公務員選拔考試。

進士考試一般是三年一次,吏部選試一般是一年一次,中了進士的韓愈每年都到吏部報名去考,連續考了九年,才終於通過。在此期間,他永遠只是一個進士,而不是官員,至少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員。

宋朝的制度跟唐朝差不多,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進士都只是學位,想把這個學位變成官職,就得繼續考試。宋朝的翰林院、吏部、政事堂、太常寺、太僕寺……這些中央機關都有可能舉行選拔官員的考試。你想參加,先要取得在職官員的推薦信和擔保書,然後報名申請、填寫檔案,待審核通過,才能赴考。待考試通過,才能做官。

蘇東坡是在宋仁宗嘉祐二年農曆三月考中進士的,隨後他就參加了翰林院的選拔考試,但是沒有通過,所以又灰溜溜地回了四川老家。

宋仁宗嘉祐五年,蘇東坡又一次來到京城,又參加了一次選拔考試,這回通過了,於是擁有了做官資格,被派到某縣當辦公室主任(主簿)。假如這回的選拔考試他沒有通過,那他還得回四川,繼續當老百姓。

所以說,考中進士絕對不等於能當官。

那麼在明清兩朝,考中進士能不能當官呢?同樣不能。

不可否認,明清兩朝進士當官的概率非常高,一甲進士(前三名)根本不用再參加公務員考試,直接就可以分配到翰林院當實習生(庶吉士),或者去內閣或者軍機處當小秘書(行走、章京之類),實習期滿,試用期滿,很快就能升官。

如果是二甲和三甲進士呢?一般都需要再參加吏部的選官考試,在判案、寫公文、寫策論方面答出好成績,然後才有可能分派做官。

至於明清兩朝的舉人,當然是比進士更次一級的學位,中了舉人更加不等於擁有做官資格。但是按照明清的學制和官制,舉人連續當上五六年,只要期間沒有犯罪,沒有被剝奪學位,再通過行賄、拍馬屁、找靠山等等手段,就完全可能得到一紙任命,成為某個縣的教諭(縣中校長兼教育局長)。等到教諭三年任滿,還有可能升為縣官。縣官任滿後,又有可能升為州官和府官。

不過大多數舉人走的都不是從教諭升縣官的道路,而是投奔某個督撫大員,在人家手下當幕僚,屬於聘用人員,沒有行政編制,薪水主要靠貪汙和督撫個人掏腰包發放,不能像官員那樣領財政工資。如果當幕僚當得出色,受到督撫的重用,幾年後可能會得到督撫的保舉。假如朝廷批准了督撫的保舉,那這個舉人出身的幕僚就有可能搖身一變,從師爺變成縣太爺了。

《儒林外史》當中,范進剛中舉時認識了一個名叫張靜齋的朋友,此人就是舉人,一輩子沒考中進士,但是通過熬資格和保舉,最後一樣當上了縣官。


開周說宋

宋元時期舉人考取進士失敗後,需要重新參加科舉。明清時期,舉人和宋元時期有很大不同,舉人成為一種身份象徵,一般而言,落榜舉人主要有兩種出路,一是繼續參加會試乃至殿試,考取進士,明清不限制舉人考取的次數,二是步入仕途,步入仕途情況極為複雜,據《明史·選舉二》記載:“舉人、貢生不第,入監而選者,或受小京職,或受府佐及州縣正官,或受教職。”也即是舉人的任職範圍,小京職當為小京官,一般指低級的中央職員,如中書、郎官、國子監職員等;府佐及州縣正官是府州縣政府的官員,府佐有同知、推官等,州縣正官就是知州、知縣等;教職則是府州縣教育主官,如明代規定,儒學,府有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有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有教諭一人、訓導二人,舉人可以擔任教授、學正、教諭等職

而舉人出仕的途徑有揀選、大挑、截取三種。如揀選自明代始,清代規定舉人三次會試不中即可揀選知縣,會試一次不中可揀選教職,如學正、教諭等;大挑也是針對舉人會試不中的情況,舉人參加會試四次未中,即可參加六年一次的大挑,選中的舉人也可擔任州縣正官及教職;截取是舉人參加會試三次落榜後,可向本省申請任官,經本省主官考核通過後,向吏部推薦,作為候選官員。

當然,舉人任職的情況複雜多變,有舉人從教職做起,可以官至省級長官,也有舉人終身未任官,還有從事幕僚等其他職業。但無論如何,在古代社會,成為舉人社會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擁有很大特權。


楚邾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這個,每朝每代,貌似都不一樣把!



文官絕大多數由科舉出身。最低級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生員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參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舉人得授九品官職;進士得授七品官職。此處尚有鑑生、貢生等名稱,也都可以經過一定的途徑得到官職。舉人參加中央會試,考取進士的究屬少數,多數落選,而且多數舉人連考幾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曾8次會試落選,第9次始考中進士)。為了給這些人以出頭之日,即在連續三次以上落榜的舉人中進行挑選,授予官職。這一措施稱為舉人"大挑"。被挑的舉人最高授知縣,大部分擔任地方學校教官。中了進士才有官做,中了舉人的話只能做吏(就是不需要中央任命的小官,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舉人是有功名的人,和勞動人民及秀才有了本質的區別。舉人即便作做不了吏,也有一定經濟補貼,見了縣官可以不跪,參加會試的路費有朝廷擔負,家裡的直系親屬還可以免雜役,類似於今天的“某某級別待遇”


客觀—評論員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中了進士後,朝廷還會再組織一次考試,成績一般的會分配成為知縣、御史等七品以下官職,這些人升到中央高官的幾率較小。成績優異的進士會則選入翰林院深造,成為庶吉士,這些進士畢業後成績好的留在翰林院,作為國家的

儲備人才

,以後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或者六部尚書、侍郎的幾率比其他人大得多,明朝中後期以後更是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學士的局面;庶吉士成績不好的也能分配到六部當主事或其他重要崗位。舉人是省一級的科舉考試中試者,也是有做官的資格,這些人如果連續三次考不中進士就可以到吏部去報到候選,如果地方有職位空缺吏部就會按照面試結果(其實就是看長相,長得不好的影響朝廷體面)分配你去填缺,但一般舉人能夠分到的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諭之類的小官,分到知縣的那就是祖墳冒青煙了,而且舉人出身能夠升官的機會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數。至於秀才,除了國子監的監生能有很少的機會分配官職外,其他的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當然在建國初期,因為急需人才,舉人和秀才能夠徵召做官的還是比較多的。不過這是特殊情況。


愛麗娜說車

舉人是對通過了鄉試的秀才的稱呼,科舉考試中,鄉試是第二關,考試地點在一般在省城。通過了舉人考試,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但是舉人是沒有出身的,只有進士才可以在外面稱呼進士出身,而沒有人敢說自己是舉人出身的。

那麼舉人一般會做哪些官呢?我們從清朝中了舉又沒有中了進士的人當中選了幾個人出來先看一下。

如順治五年的舉人馬如錦,曾當了青州教授之官職,這是一個七品的官銜,管理一州內的學校課試,基本就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

康熙三十五年舉人鄧苞瑞,曾當過石城縣的知縣。

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安洪德,曾當過四川雅州知府。

基本上來說,中舉後直接去當官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人都會想去京城再試一試會不會中進士,而那些當了官的舉人,也基本是一些地方的小官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