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靰鞡鞋是怎麼做的?

伊296308694

這種鞋子確實被稱為靰鞡鞋,因為靰鞡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裡的靰鞡草,靰鞡草是東北人的生命草,是東北人在漫天雪地裡踏出溫暖的圖騰草。這種鞋子主要是東部地區的滿族人使用的鞋子,所以現在很多滿族人稱靰鞡鞋為“消失的鞋子”。


上世紀初,靰鞡鞋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在偏遠的山村,還能夠看到靰鞡鞋的影子。現在,靰鞡鞋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徹底絕跡,靰鞡鞋正成為一種歷史,一種文化。

  “靰鞡”是生活在吉林省的滿族先民一生都沒離開過、清一色皮革縫製而成、冬天用來防寒暖腳的鞋子。當年這裡山高林密,野獸出沒,“靰鞡”就地取材用捕殺的野鹿、野狍子等獸皮來縫製,也有用馬皮或豬皮縫製的,野獸皮不易得到,家畜皮檔次低,最常見的是用牛皮縫製,結實耐磨,可穿用許多年。

一雙好的牛皮“靰鞡”縫製起來十分挑剔。一張牛皮只能做出4一5雙“靰鞡”,每雙“靰鞡”又因為取皮的位置不同,而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取自牛尾巴根那兒的皮叫“糟門”皮,做出來的“靰鞡”叫頭排;取自牛屁股和脊骨處的皮叫“十字花骨”皮,是最好的的皮, 做出來的“靰鞡”叫二排靰鞡,這二排“靰鞡”耐穿耐磨,價格也最貴,是頭排和三排以後“靰鞡”價格的三四倍;三排取皮在牛腰骨處, 皮製打橫,製作不出優質“靰鞡”。

 “靰鞡”不分左右腳,縫製過程完全靠的是手勁兒和腕勁兒,每隻“靰鞡”都是用整塊皮子來做的,前端頭部捏成“包子褶”,這是“靰鞡”特有的的形狀;再用一塊近似三角形的皮子做“舌頭”加墊,固定住那些“包子褶”。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大褶靰鞡一般是8個褶,小褶靰鞡一般在10個褶左右。這“上臉兒別褶”是一道十分講究的程序,因為經穀草燻後的皮革幹溫適度,抻拉拽抽、行針走線地縫製起來得心應手。有經驗的“靰鞡匠”能從“靰鞡”前臉兒的褶上辨別處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款式。吉林大部分地區大都是17個褶,而且是先縫出中間—個褶,再縫兩側的8個褶。拿完褶、上完臉兒後,要裝“皮耳兒”,就是穿帶時用的皮環。這皮環用不到半寸寬的皮條做成,縫在“靰鞡”兩側,每隻縫三到四對;再將筷子般粗細、三米多長的麻繩或皮繩穿進“皮耳兒”裡;別忘了在“靰鞡”的後跟處釘兩個扁釘,起到走起路來抓地穩,而且還能起到“皮耳兒”不累腳脖子、腳趾頭的作用。穿“靰鞡”尺碼上講究“寧大勿小”。因為穿“靰鞡”不絮靰鞡草就不叫“靰鞡”了,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特點是莖葉細長柔軟,葉片灰綠色,乾燥後韌性強,極其保暖。人們把這靰鞡草用木棒砸成絮狀,絮在靰鞡裡,尺碼大一點,裡面可以多絮靰鞡草。當地的老百姓有歌謠這樣描繪:“走山路,超近道,靰鞡不分大小號。”

  穿“靰鞡”必需要有兩塊正方形的包腳布和靰鞡靿,包腳布是用雙層家織布或“白花旗布”裡面絮上棉花縫製的,靰鞡靿是一尺多長護腿。包好包腳布,綁好靰鞡靿的雙腳穿著“靰鞡”一天都不用脫,直到晚上睡覺前才脫下來。由於鞋裡塞進了足夠的靰鞡草,腳套在裡邊暖和、舒服又寬鬆,由於“靰鞡”的鞋底軟乎,不勞累,還不生腳氣。民間俗話說, 出門在外腳不冷,人這一生不得病。那時候別說這尚陽堡地區,就是在努兒哈赤老家的男人們,幾乎人人都穿過。

(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