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上马》连载③|鲜卑的不同脸谱

因为作者只完成了前面几章,后面的还需要慢慢写,所以更新速度会慢一点。欢迎分享与批评。图片转自网络。

《拓跋,上马》连载③|鲜卑的不同脸谱

序记3|| 谁是谁的谁的谁,五胡称谓到底有多乱。

1.鲜卑的不同脸谱

公元前3世纪末,著名的匈奴王冒顿击败东胡,迫使东胡退守东北。退回到较南的乌丸山一带的,后来形成了乌桓族。退回到更北的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的,后来形成了鲜卑族。

有意思的是,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再次南下之后,又前后兴起了不同的部族,常常让读历史的人眼花缭乱,分不清你我。所以,有必要盘点一下这些鲜卑的来龙去脉。这对读懂本书后面的章节非常重要。

公元2世纪,鲜卑占据蒙古草原,领袖檀石槐将鲜卑分为三部管理:西部、中部与东部。

檀石槐的大联盟瓦解后,西部鲜卑中较强大的有鲜卑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最后这个秃发部,其实是从拓跋部分裂迁徙出去的(后面再谈)。

东部鲜卑后来脱颖而出的有鲜卑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这都是鲜卑各部中比较著名的,抛去非著名的不提。总之,我们在史书中经常能看到的吐谷浑、乞伏、秃发、慕容、宇文、段部,以及本书的主人公拓跋,这些都是鲜卑族。有人说柔然也属于鲜卑,但北魏皇帝不认,并给他们取了个侮辱性的名字:蠕蠕。

这些鲜卑都独立发展,有时互相合作,大部分时候则是勾心斗角,所以,也可以将他们认为是独立一族。不能因为鲜卑二字,而将他们混同为一体。

《拓跋,上马》连载③|鲜卑的不同脸谱

2.为何常常只说什么“部”

而不谈什么“族”

拓跋是鲜卑之一。鲜卑,是五胡之一。

五胡是哪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以此五个民族称谓,大体上区别魏晋南北朝时,活动在北方的游牧部落。

为什么说是“大体”?因为北方这些民族的族别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表面上,他们自称或被称为匈奴、鲜卑,其实呢,往往是匈奴中有鲜卑,鲜卑中有匈奴。

为什么呢?因为不同部落、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征服和通婚。

当年,鲜卑人从大兴安岭南下,正赶上北匈奴西迁。北匈奴大部队迁走了,还在草原腹地留下了十万户群龙无首的普通牧民部落。怎么办,他们有的就投靠鲜卑,相互通婚。匈奴男人和鲜卑女人生的孩子,被称为铁弗,后来就有了铁弗部。匈奴女人和鲜卑男人生的孩子,被称为拓跋。有人说拓跋部就是在从离开大兴安岭、定居呼伦湖,和匈奴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鲜卑与乌桓,与匈奴独孤部,世代通婚,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搞不清谁是谁。

但是,每一个强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总得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吧。那些在联盟中被统一的小部落,最后就成为人家那个部族的一部分了。

比方说,拓跋鲜卑征服了丁零,拓跋氏早期的“帝室十姓”中,纥骨氏和乙旃氏就是丁零姓氏。丁零这个民族,属于高加索种族,金发高鼻。丁零在鲜卑中的融入,导致了鲜卑人中有的长相很接近西方人。所以古诗中就有“黄头鲜卑入洛阳”。

拓跋力微建立大联盟后,内入诸姓中有匈奴的贺赖氏、独孤氏,东部鲜卑中有匈奴姓氏的宇文氏族。所以宇文这个称谓出现在史书中,有时候是匈奴,有时候是鲜卑。

最有趣的是铁弗部的刘虎父子,称谓更加奇怪。在魏书中,称刘虎为“铁弗刘虎”,但在《通鉴》的胡注引文中,却称“乌丸刘虎”(乌丸,是乌桓的另一说法)。到刘虎的儿子刘卫辰,则在《晋书》中被称为“匈奴”。

大概原因是,刘虎本来属于铁弗部,后来乌桓势力大,他们投靠过去为人家卖命,就被称为乌丸了。至于刘虎的儿子刘卫辰,则是投靠匈奴,担任了匈奴的左贤王。

貌似是,相互通婚之后,本来就称谓比较乱,再加上当时很多联盟都不可靠,有时候跟这个好,有时候跟那个好。跟谁叫谁的名儿,谁势力大叫谁的名儿。

匈奴西迁后,留下来的十万余户匈奴,有很多就自称“鲜卑”。至于在檀石槐的大联盟时期,拓跋鲜卑的大联盟时期,有多少外姓外族的被称为“鲜卑”,更是不可计算。

大概,他们本来就应该是一家吧。

所以,我们在谈到北方这五胡民族的时候,有时不能以“什么族”而区分,只能以“什么部”而区分。

当然,谈“什么部”,也是相当模棱两可的。

其实,分不清也罢,为什么要分清呢?既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啥还非要分个你我呢。因为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仅关注活生生的人,讲活生生的人的故事,看活生生的人的血泪与豪情,爱恨和哀愁,理想与奋斗。

至于什么内外分类、族称溯源之类的,留给史学家去做吧。

下面,开始讲我们的故事。

《拓跋,上马》连载③|鲜卑的不同脸谱

出处:拓跋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