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記者走進成都武侯善工家園,拍下了這些鏡頭……

當你在為今天穿什麼服裝而操心

為今天去哪家餐廳而糾結

為這個月能拿多少獎金而思慮的時候

你可知道,同一片天空下

有一個特殊的群體

在為如何獨立地站起來

如何準確地把一勺米飯喂進自己的嘴裡

如何清晰地喊出一聲“爸爸媽媽我愛你”

而努力著

他們是智力障礙群體。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不僅能為他們提供基礎的食宿照料與訓練,更是以“讓特殊孩子有尊嚴有品質地活著”為奮鬥目標,給這個群體送去溫暖。

這個涉及政府、社會、家庭多方的工程,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怎樣讓智力障礙群體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技能培訓有哪些?一場直播告訴你答案……

主要講解人:胡斌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胡斌畢業於四川大學無線電系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學位,原從事IT工作。兒子1992年出生後診斷為重度腦癱和智力障礙,於是從2003年開始逐步轉行助殘社會服務工作。為了解決在當時國內還是幾乎空白的智障人士教育康復培訓和智障託養服務問題,從2003年開始調研、學習和考察香港及臺灣的智障公益服務領域項目,並於2009年牽頭創辦民辦非公募基金會-四川仁愛醫療基金會,2011年創辦非營利性社工服務機構-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鏡頭回放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是一個專門為重度腦癱、智力障礙和自閉症等智力及發展性障礙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託養服務、教育培訓、文體娛樂、康復訓練的非政府公益組織,屬於助殘領域的專業化服務社會組織。機構性質屬於NGO和NPO非營利性公益機構。機構目前已受到武侯區區委、武侯區人民政府和武侯區殘疾人聯合會的直接支持,並開始承擔武侯區同類民生服務工程項目的執行任務。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家園目前有“3-6歲學齡前特殊兒童早療”、“16-59歲大齡智障託養”、“武侯助殘社工站”、“智障人士職業重建”、“新津農療頤養”項目和“武侯區重度智力殘疾人託養中心”6個項目。我們會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為他們制定個別化服務計劃,每個階段、層面他們的學習目標都會不一樣。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孩子們在這樣的集體環境中能得到和家庭環境不一樣的感受、課程和能力成長,能夠學會社會化的交流,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孩子在接受職前教育能力培訓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一個孩子正在學習製作咖啡

經過大約半年時間的學習

現在已經可以熟練地製作咖啡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職業重建項目是改善他們生活狀況、實現自強自立和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也是維護他們社會及生活權益的基本保障。通過對他們的職前訓練、工作人格的培訓、自我表達能力的訓練,讓他們學會融入社會,體現自己的價值。

筆記

央视记者走进成都武侯善工家园,拍下了这些镜头……

第28個全國助殘日剛剛過去,但關愛和行動每天都在延續。

在殘疾人這一特殊的群體當中,智力障礙屬於比較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通常情況下終生需要有人去照顧。而一人群的家長往往也會擔心,萬一有一天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會怎樣?誰會像親生父母一樣繼續照顧他?”這一群體的未來,遠遠不是一個家庭的簡單事情,而是涉及到政府保障服務、社會資源支持和家庭責任承擔的多方角色工程。

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採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構建智力障礙群體“從小到老”的生涯服務鏈。並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了政府殘聯、社會組織、愛心企業、智障家庭共同參與的多方責任支持體系。在這種體系的支持下,智力障礙這一特殊的人群的生活有了希望。

在這裡,看到經過老師的培訓過後,智力障礙群體除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再提高之外,可以製作咖啡,甚至學會咖啡拉花,成為合格的咖啡店員工;也能通過學習包裝牛軋糖等技能,從始終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讓特殊孩子有尊嚴有品質地活著”

詮釋出了這句話最真、最善、最美的含義

即可觀看原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