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故事:偶然的起义,必然的结果,袁世凯为何先战后和?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义,必然的结果,袁世凯为何先战后和?

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摄政王载沣伴随着宣统皇帝的登基而走上前台,清帝国正式进入了后慈禧时代,载沣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将袁世凯罢官。

据说在袁世凯养病的三年间,有许多政界,学界与军界的大佬络绎不绝的来拜访,门庭若市,这也使得虽然袁世凯离开了权力中心,但依旧掌握着帝国的所有机密,更何况他的家中,还有一台电报机与外面的世界进行联系。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袁世凯在家中过了自己的农历生日,陪伴袁世凯左右的是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段芝贵,杨度等人。正当大家谈笑风生之时,传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相传消息一出,在座的很多人都各怀鬼胎的议论纷纷,有人心想君主立宪,有人心想民主共和,有人心想袁世凯能重建汉人帝国。而据说袁世凯在想的,则特别现实:终于有机会可以挤兑摄政王载沣,重出江湖了!

这些说法看似都很合理,君主立宪如杨度,民主共和如赵秉钧,汉人帝国如袁克定,而袁世凯也成功的挤掉了摄政王载沣。

但是笔者在这里有一个小的疑惑,武昌起义才刚刚第二天,在袁世凯家里的这些人怎么就这么清楚起义能给清政府制造麻烦呢?

要知道在清末,起义的运动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笔者无意给袁世凯开脱,但如果说袁世凯从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就开始策划清帝退位阴谋自立,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谁都没有想到,武昌起义真的如星星之火,不经意间成了燎原之势。可是,当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哪里呢?在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中记载着孙中山先生此时的状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某华人餐馆打工挣钱。当武昌起义的事情传到他的耳中时,孙中山先生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没有反应,因为这样的起义太多了,在他领导下的就已经十次了,起义十次,失败十次,没有反应是自然的。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义,必然的结果,袁世凯为何先战后和?

不过,与前十次不同的是,这次真的成功了。孙中山接到黄兴的电报,立即返回中国,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很偶然的一件事情,很偶然的一次起义,甚至连起义的领袖都是临时拉上来的(黎元洪),可如此多的偶然却成了必然,只能感叹清廷已经民心尽失,再无力挽狂澜的能力了。

南下平叛的是荫昌,在清末的皇族内阁中被任命为陆军大臣,但这个陆军大臣却指挥不动陆军。荫昌也清楚自己是个什么能力,便在南下的过程中询问袁世凯的意见,袁世凯对荫昌表示自己已经久居乡野,不敢妄论国是。但袁世凯却给随荫昌南行的冯国璋下了“慢慢走,等等看”的命令。在清军慢慢走的这段时间里,南方的革命军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这也应该算是武昌起义能够成功的一个伏笔。

此时在朝廷当官的曹汝霖这样说,“荫昌其实不会带兵,部队在南下行进的过程中,争先恐后,毫无秩序;兵车沿途拥挤,到了湖北汉口附近,检查一下,竟发现有的炮兵忘记带炮弹。”荫昌根本没有平叛起义的能力,清廷只得走马换将。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义,必然的结果,袁世凯为何先战后和?

庆亲王奕劻只得呼吁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

清廷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在有了冯国璋这个能讨价还价的资本之后,袁世凯自然也就等等看了。于是,从湖广总督到钦差大臣,再到内阁总理大臣,可以说完全是袁世凯在平地起价,清廷只能被动接受。当价码足够诱惑人了,袁世凯也就真正出山,来布置自己的棋局了。

这样,袁世凯才敢于提出以下这六项条件: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此事诸人;四、解除党禁;五、须委袁世凯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予袁世凯十分充足的经费。庆亲王奕劻只得同意了这个条件,并且告知摄政王载沣只能任由袁世凯的意见办理。这里需要提一下,不只是清廷认为非袁不可,之后的孙中山,黄兴等人,也产生了这样的看法。

袁世凯上任之后,便对革命党人发起了攻击。当然,担任主攻的是曾经犹豫的冯国璋,可现在自然不会再犹豫了,11月1日冯国璋开始攻占汉阳,至11月27日,汉阳汉口都被清军攻陷,武汉三镇只剩武昌。但就在攻克汉口的前一天,冯国璋突然发现了一名革命党的奸细,名叫朱芾煌。

可他的身上却带着“直隶总督袁”所填发的护照,其目的则是去找革命党人议和。冯国璋不敢大意,便致电袁世凯问其究竟,袁世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要他找袁克定商议。袁克定告知冯国璋不要杀朱芾煌。而此时,袁世凯求和的心理也就显露出来了。

冯国璋大为不满,直接致电隆裕太后,并向隆裕太后保证,只要能给饷银400万两,武昌唾手可得。隆裕太后表示为难,只能先发3个月的饷银,并准备召见冯国璋。冯国璋感到欣慰,并决定一举拿下武昌城。如果这个时候冯国璋拿下武昌城,那么历史也就真的被改写了,但此时的冯国璋与隆裕太后都不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而掌握着革命党人命运的,也只有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北洋故事:偶然的起义,必然的结果,袁世凯为何先战后和?

当袁世凯知道冯国璋的意图之后,不得不打出自己的底牌,命令冯国璋与南军洽谈停战事宜并派出使者试探冯国璋的意图。冯国璋对使者表示“我只知尽忠报国,不只有他”,“我意已决,请勿多言。”袁世凯在得知冯国璋的战和态度之后,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任命冯国璋为察哈尔都统,任段祺瑞代替冯国璋指挥湖北各军并进行议和事宜。至此,袁世凯对于战和的态度也就明朗了,接下来也就是谈判的任务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事渐渐成为历史,这件事情也深深烙上了袁世凯养寇自重的符号。的确,袁世凯有养寇自重的理由,他可以利用革命党人来要挟清廷,和满族人讨价还价。

但在恽宝惠的回忆中,袁世凯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军饷没有着落,宣布独立的地方太多,我军顾此失彼,所以我现在在和革命党力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1911年末时节,南方独立的地方的确太多了,更何况在1912年初,孙中山便已经做了临时大总统。如果袁世凯当时一举拿下武昌城,很可能中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从这个角度看,袁世凯选择和谈也不仅仅是为了养寇自重,更何况,此时的清政府有勇气鸟尽弓藏吗?三年前且杀不得他,三年后也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袁世凯在几乎击溃了起义军的情况下选择收手。他需要重新评估当下的局势,他需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尽量能够稳定各方局势。这是他选择和谈的原因。

也正是南北和谈,清帝才最终退位,而南北之间,也并无大的战事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