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方面天赋和勤练哪一个比重更大?

眺望人间五千年

学书法,毫无疑问,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单靠天赋成为书法家的几乎没有,而靠勤奋成为书法大家的比比皆是,当然这样说不是否定天赋的存在。

我们就拿当代两位书法泰斗级人物启功和林散之的实例来说吧!


1、启功先生估计写字天赋是不高的。有一次一位长亲让他画一幅画并叮嘱说:“画完后你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题。”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启功受打击很大 ,自此立志一定要写好字。

2、启功自叙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祖父临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十一岁临颜真卿《多宝塔碑》,二十多岁临赵孟俯《胆巴碑》,后学董其昌,再学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精印本,此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临柳公权《玄秘塔碑》。其用功之深,非同一般。

3、《书法》杂志社曾在采访启功先生时问到:前人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看次之,多写又次之”,您认为哪个为先?

启功说:多看、多写是真的,还得多临。天分就很难说了,有人很笨,写久了也能成为一个规格、一种体势。

4、另一位“大器晚成”的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也谈到:写字要才、学、识。“才”是指天资,但单纯靠天资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往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

5、说到勤奋,林散之先生是勤奋写字的楷模,他从十七岁开始每天清晨练习寸楷100个,写完才搁笔,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暮年,40岁以前没有一天落下,40岁以后偶有没写的情况。这种勤奋劲,实属罕见。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终于在其老年成为一代“草圣”。

结论:天赋不是每人都有,单靠天赋练不成书法。主要还是靠勤奋,没有天赋的更需要勤奋来弥补,正所谓“勤能补拙”是也!

各位书友觉得呢?欢迎留言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未核实真伪)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要走向顶峰,需要天赋。天赋不练则永远也不会有成就。

勤练,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庖丁之目,不见全牛,靠的是天长日久的积累。轮扁制轴,非言可传。也是靠的长久的经验。

人具有的灵性,使之成为万物之长。至愚之人,尚且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天赋这东西,不是打着记号让人对号入座,你有什么,他有什么。只有在你去做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比他人较强的能力。若据此而松懈,再好的天赋都等于零。只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才会让你步入光辉的殿堂



所以,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大家对此有不同意见,欢迎一起探讨。


子衿tjk

书法是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这点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由此可以扩展到任何一种学科,一是基础积累部分,二是理解消化部分,三是创造、创新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其实自古以来都有着一种谬误和盲区那就是“熟能生巧”,尤其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科更加具有欺骗性,似乎这完全是与艺术学习的特性和规律所背道而驰的自欺欺人。



先来说说所谓“天赋”,天赋即是人类个体对于某种事物所具备的先天的热爱与之天生所具备的某种契合。显而易见的是热爱与执着就是天赋的必要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热爱就是天赋那么在基础学习部分还何来是否勤奋一说?任何从事教育工作的智者都能敏锐的捕捉到孩子的这种热爱是在那个方向或是领域,举例说某某孩子有多动症,但是发现其一旦对某事“沉迷”的时候却往往显得比普通孩子更加的能够进入某种“入定式”的思考,那恰恰说明其正是在这件事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

因为基础学习部分的特性就是容易产生枯燥感,正是由于需要对这种枯燥感做出某种人为的规避所以才会在学习意志上强调所谓的勤奋。那么由此的而来的学习方向就是热爱或者至少是爱好才是勤奋的前提与基础。

其实人类在某些事物的天赋都是或多或少有所具备的,比如说对色彩的辩识能力;比如对声音的模仿能力;比如说味觉;还有就是我们其实天生就会游泳……只是在后天的社会化学习和规范性活动中有些能力相对趋向“弱化”。



书法在内容上的具象和形式理解上的抽象是互为矛盾的,文字原本就是内容具体化的使用,形式却是高度抽象的象形表意。这也就要求书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对“理性”与“感性”之平衡能力。在书法学习中更没有所谓的勤奋与天赋的二分法之说,因为“能够勤奋”即是天赋!而这个勤奋肯定是具有明确方向的勤奋,是没有多少枯燥的成分的“兴奋”与快乐。

为基础而基础的“熟能生巧”是书法学习中最要不得的定势思维。道理很简单,任何动物都能够在“熟能生巧”中形成终生不忘的条件反射和本能反应,艺术学习中此种固有概念形成的越多就离终极目标越远,再直白的说就是越努力就越背道而驰和得不偿失,还不如一张白纸一清二白。这么看一位知识储备深厚和视界开阔的老师是刚需的不可或缺,可以教的不够深入,但是千万不能带跑偏。

很多奇怪的论调充斥着网络,以讹传讹的“毁人不倦”说法就是楷书是书法唯一的基础和评判标准,这简直对书法传统最大的误解和歪曲。书法传统和样式非常丰富和广博,每一种书体都不可偏废,根据自己性情可以自行决定先从“篆隶”入手还是先从楷书入手,二者皆可还要兼而有之。切记不可的是一上来就“死临”楷书,“死临”楷书不用久,坚持一年你基本上就废了,只能带着一堆形式上的僵尸概念麻木前行了,还不如随便玩玩作为爱好开阔自己的思维有意义,这就是愚蠢者越勤奋就越愚蠢,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书法比较特殊之处在于比较“综合”,不能说包罗万象至少“歌词诗赋”、“琴棋书画”和“书外之功”那样都少不得,古时大家的书写量都差不多,但是能成大家的却凤毛麟角。除了热爱还要具有深厚的古文学积淀,现今很多书法高等教育归为中文专业就是这个道理。“书画同源”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既定常识,“诗书画印”都要有所涉猎,把书法并入美术专业亦是此理,书法之难正是其包涵的内容庞杂而又广博。

大家千万别盲信某某大家对学习的总结如是说:我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那是因为我比你更勤奋!话外音其实是:我就是比你有天赋!也别相信如是说:我就是天赋异禀才能技高一筹。真相是人家下的功夫肯定会比你多!勤奋是无需强调的行为,更不能是劳而无功的事倍功半,起点和方向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利器。在书法学习上如果不能有所大成,作为爱好养养心性,陶冶陶冶情操也不错,至少方向没错和懂得欣赏即是一种自我在修为上的提高。


疾飞昏鸦

勤奋,没有勤奋是练不好书法的。

成就一个书法大师、在书法上有所创新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你要是仅仅想练好书法,或者是想在书法展上获奖从而走向名家行列,勤奋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现在著名的书法家,很少是靠天赋和聪明的,真正聪明的人早都去做生意了。现在的书法家都是靠着勤奋和不断的坚持才成名成家的。

我的一些学生也是这样,真正很有天赋的人最后都没有走向这条路,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成绩的都是那些天赋平平,有非常勤奋的人。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很痛苦的,有时候好几年都不进步,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的。那些天赋高的人一般做什么都比较顺利,很难在书法上坐的住冷板凳。

当然,要想成为大师级的书法家还是需要天赋的,可是大师级的书法家又有几位呢?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直接回答吧:一定是天赋更重要!就以学生学习为例吧,我也相信“勤能补拙”,却不相信“勤”能把“拙”补成学霸!


同样,书法也是这个道理,勤练字,能把一个普通人的字,练出书法美。但若想达到一个高度,就需要多点自己的天份和悟性了!

再者,大凡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往往是比较努力的学生,大多却不是最努力的学生,甚至还有些善于学习善于玩的学生,却考上了名牌大学!

再说勤奋,有效率的勤奋,进步是令人惊叹的,低效率的勤奋,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懒惰!

和生活结合,天赋和勤奋,不是对立关系,往往是互相促进依存关系,有天赋往往十分勤奋,但是刻意勤奋的人,不见得变得对书法就有天份了。

一个对书法有天份的人,往往对书法的兴趣热情非常浓的,练字是勤奋的;而一个人对书法没有天份,进步速度必然比较慢,往往也没有那么勤奋!



学书法,捷径是相对的,当很多人都在走弯路时,而你走的弯路较少,或是没走弯路,这就是捷径!

我常练硬笔字,就以硬笔书法为例了,我见过练字多年的,能慢慢临古贴,临出惟妙惟肖的硬笔字。而一旦脱贴随意写行书,写的却很一般化。

什么原因呢?

硬笔书法,若向古贴看齐,不加以甄别,一股脑全学,那就是个坑!

很多人,学硬笔字,崇古薄今,甚至认为当今的钢笔字帖不是书法,只有圣教、灵飞、祭侄等才是书法!完全用学软笔的方法去学硬笔,我不以为然。

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其书法美虽然同根同宗。但硬笔书法的生命力,更侧重于笔划流畅、舒展下的实用性。而古贴,则充满了软笔的“古风墨趣”,发挥空间更大。

综上,天赋与勤奋首先不是对立关系!有天赋的人,往往是有效率的勤奋;没天赋的勤奋,往往是低质量的勤奋。所以,天赋更重要!


一笔一纸一个人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需要,只是在不同阶段重要性不一样。

拿小朋友来说,一样的练习度,头几年下去,高下立见,可以算得上看天赋。到后面,最一开始的天赋消耗完了,就靠勤练,这时字也卡在一个道口上。过去了,另一片天地就出来了,新一轮的天赋开始展现,比如对某一类书体特别喜爱。

成年人不太一样,受到外界干预太多天赋被“藏”了起来。一开始就是勤练,不断学习总结。到了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提笔就能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有醍醐灌顶之感,那么这时候天赋就出现了。但是在一个阶段,人会膨胀,千万要忍住,该怎么练还是得怎么练。

对于书法,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那么多的帖,只看一眼便爱上,那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勤奋和天赋,就像DNA上两条链,互相交织着。天赋会让你游刃有余,肆意挥撒;勤奋会让你脚踏实地,走得更远。

以上是个人意见。发个草稿图,表示下自己也挺勤奋的,哈哈哈哈


张墨尘学字

两个都重要,但最终决定成就的是天赋,没天赋的勤练最高境界是字匠,熟能生巧就是这道理。天赋是上天赐予的,是练的再多都不可能拥有的,天赋有各方面的,有艺术类,学术类,餐饮类,创造发明类等等,也就是咱中国老百姓所说的360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就是天赋异禀的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他是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就要问下了,假如爱迪生少了这个百分之一,能成为发明家吗?,不能。如果书法家少了书写艺术天赋,能成为一个书法艺术家吗?,不能。一个书法家有神来之笔,妙笔生花之妙。


蓝天222188387

度道书法认为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每行每业都有厉害的人物,有些人靠天赋成就,有些人靠后天勤练成就。

第二,两个方面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

天赋在初学阶段可以让你快速入门,增加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想必也成不了大气候。我们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讲的是努力更重要。

如果没有天赋,光靠努力,可能也有问题。书法是需要有悟性的,在正确的方法下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上升到一个高度和水平。

所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度道书法

有天赋的人学任何技艺都比平常人进步快,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天赋是一方面,肯下苦功是另一方而.有天赋而不肯用功,终究不会有大成.老话说“勤能补拙”,即是指天赋平常人的肯下苦功,可以弥补天赋之不足.可惜的是,就大众而言,无论有无天赋,肯用功的人也只占极少数.比如书法,是一件很大众的艺术,几乎人人都能说上几嘴,然而,真正能耐得寂寞,舍弃玩乐,花工夫苦练的又有几人呢?为什么头条这么多爱者,却大部分推崇田楷和灵飞经、明清馆阁体书法?显见得是天赋不足,用功更不够.所以,苦用功而无天赋,难有更高成就;有天赋而不肯下苦功,终归于平庸.


广厦53219385

书法,不同于唱歌。练写字,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化,文字,书法字体常识,右手及手臂正常,灵活就可以了!没什么天赋之说。主要靠后天的练习,方法标准,多看看关于书法的书,字帖。练字多了,手腕,运笔就稳定了。运笔稳定后,练习什么书法字体都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