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分裂成了各大军阀,没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吗?

彭时坚

其实在袁世凯没死之前妄图称帝时,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大将如段祺瑞,已经不再对袁世凯唯命是从,并反对其称帝的行为。而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及北洋政府虽然仍存在,但已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军阀。



北洋军之所以分裂为三大派系,不是没人能够接替袁世凯的位置,而是想接替袁世凯位置的人太多了,无论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曹锟乃至非北洋系的黎元洪,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使众人信服。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无论是袁世凯生前还是身后,北洋军都未脱离基封建军队的本质,也就是“兵为将有”。


袁世凯从小站练兵开始,就将北洋六镇的军队视为私人军队,在练兵中,士兵需要大喊“吃袁宫保的饭,为袁宫保出力”,北洋六镇只知袁宫保,而不知清廷。而袁世凯麾下的将领们自然也有样学样。

袁世凯的麾下大将,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均视自己所率领的军队为个人军队,视自己所占据的地盘为个人势力范围。袁世凯死后,虽然段祺瑞担任了北洋政府的总理,实际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但他对直系、奉系的军队根本指挥不动。


因此,当段祺瑞雄心勃勃的意图武力统一全国时,最能打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却认为段祺瑞赏罚不明,北洋军阀内部爆发了直皖战争。可见,在北洋军内部的各个军阀派系中,无论谁占据了中央政府,他们都不会真正听从,只会以各自派系的利益为出发点,无论是直皖战争,还是两次直奉战争,都是这种情况的最终体现。

不改变“兵为将有”的军阀模式,将军队真正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防军,即使袁世凯还活着,他也无法改变北洋军分裂为各个派系军阀的局面。


鸢飞九天2018



袁世凯钦定继承人。

袁世凯临终前在“金匮石室”里留下继承者人选名单,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则任国务总理。

袁世凯当时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独裁者,为何仍然倒行逆施称帝?最后的候选人名单里又为何没有袁克定?袁世凯的“遗诏”公布后,最为失望的当属袁克定。

袁世凯与黎元洪有着相似的经历,皆是由清政府官员摇身变成中华民国最高层领导者,但是黎元洪并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体系,袁世凯留下“遗诏”让黎元洪当总统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们细细想想的话,便会发现将死的袁世凯仍然具有优秀的政治权谋。



袁世凯为何指定黎元洪为自己的继承人?又为何放弃袁克定?

当袁世凯宣布称帝后,以蔡锷、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军阀宣布讨伐袁世凯,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最终迫于压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讨袁风波并没有因此停歇,同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袁世凯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袁世凯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称帝成功,北洋体系的人便顺势成为袁家的家臣,让袁克定继位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袁世凯没有成功,国体仍然是共和国,那么袁克定必然没有能力压服民国官员以及国民。如果袁世凯强行让袁克定上位,那么袁克定的结局肯定会很凄惨。因此,袁世凯选择让袁克定从这个危险的政治漩涡里抽身出来,这是袁世凯作为父亲,最后为儿子袁克定所做的保护。

但是,袁世凯又为何选择黎元洪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被革命党从床底下拖出来担任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又顺势成为副总统,黎元洪与革命党有很深的渊源。当时全国都在痛骂袁世凯倒行逆施,北洋体系也处于风口浪尖,袁世凯为了平息政治风波,缓和南北双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选择让南方革命党能够接受的黎元洪。同时,袁世凯也很清楚时势,当时的段祺瑞手里的权势已经可以威胁袁世凯,更不用说黎元洪了。

因此,让黎元洪继位,既能平息国民的怒气,也能让北洋体系继续掌控话语权,可谓是最稳妥的方案。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体系为何会分裂?

袁世凯病逝后,他亲手组建的北洋体系确实分裂了,可是说“迅速分裂”应该谈不上。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当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实际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当时北洋体系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军阀也基本会响应。同时,当时国人因为袁世凯的称帝事件,对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经降到最低,南方革命党的声望则在逐渐增高,此时的北洋体系最好的应对措施是继续抱团,用绝对的力量保证自己绝对的政治地位。因此,当时北洋体系里实力最强的段祺瑞应该算是北洋各系军阀认可的当家人。

北洋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始于“府院之争”。段祺瑞架空黎元洪,并对是否对德宣战产生纠纷,最终黎元洪愤然辞职,冯国璋入京任代总统。段祺瑞仍然想继续掌控北洋政府,可是这时的代总统冯国璋并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冯为争夺控制权而继续“府院之争”,因为段、冯矛盾的加深,北洋体系开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此时奉系也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北洋体系的分裂,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各系军阀自持手中的军权,试图成为昔日的袁世凯。但是,他们又没有袁世凯曾经的威信,毕竟北洋体系是袁世凯亲手创立。他们曾经同属于袁世凯的阵营,段祺瑞和冯国璋又是“北洋三杰”中的人物,更是谁也不服谁,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凯指定的人。因此,北洋体系的分裂是迟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权力让人迷失自己。


吾与吾国

看了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有点想笑,特别是置顶那个答案,是不是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并没有迅速分裂,相反还比较团结。当时种种原因,继承总统大位的是“外人”黎元洪而不是北洋系自己的人,为此,北洋系的人还找过段祺瑞要说法。其实,黎元洪当总统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为了符合《约法》精神(总统死副总统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堵住护国军的嘴。袁世凯的真正接班人是段祺瑞,段名义上只是总理,却掌握着实权,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而且,北洋军还是认段祺瑞这个老大的,并没有分家散伙。

北洋系开始分裂是从直皖战争开始的,而直皖战争可以简化为段祺瑞与吴佩孚的矛盾。段祺瑞深知西南军阀是个地雷,必须排掉,所以不惜从日本借款用于练兵,企图用武力实现真正的统一,超越自己的前主公袁世凯。开始,战事发展顺利,北洋军顺利拿下湖南,并进一步兵指广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了——作为主力战将的吴佩孚顿兵不前,罢工了。原来,打下湖南吴佩孚功劳最大,以为湖南督军的位置非自己莫属。不料,段祺瑞却把这个位子给了亲信张敬尧。

吴佩孚与段祺瑞先是在报纸和电报上打嘴仗,后来直接发展到武力开撕,这就是直皖战争。段祺瑞信任的徐树铮、段芝贵、曲同丰等人统统不是吴佩孚的对手,被打得灰头土脸,特别是曲同丰作为吴佩孚的老师还被学生活捉,丢尽了老脸。战争的结果是直系崩盘,段祺瑞垮台,北洋军分裂。段祺瑞在台上本来还能镇住场子,维系北洋军一体,他垮台之后曹锟与吴佩孚上台,资历不够,不少老资格的北洋将领们不服气,纷纷离心。

袁世凯是1916年死的,段祺瑞是1920年下台的,中间有4年之久,故问题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垮台,可能有些不准确。在中国做事情,资历在很大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段祺瑞的资历和能力比袁世凯差一个档次,只能勉强维系北洋军的统一。段祺瑞倒台后,再没人能镇得住北洋军那些老资格的将领,分裂难以避免。


脑洞大开的历史

袁世凯,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总是是“窃国大盗”这样的字眼,正所谓“窃钩者诛”,但袁世凯似乎又是那个不应该死的人,至少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因为他的逝世使得北洋军阀迅速分裂成好几个派系,并且各自为王,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十年混乱”的局面。那么当时的北洋为什么无人能够“继承大统”,成为第二个袁世凯呢?

袁世凯去世的时候留下遗诏“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接任国务院总理职务”。当时袁世凯这份遗诏在出现以后,就引发了许多人猜测,也成为了后来北洋混乱的开头。细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黎元洪作为一个外来者,却继任了袁世凯的总统职位,要知道当时在袁世凯的促成之下,总统之位已经和皇帝无异了,而作为他发家的北洋系只有段祺瑞一人被授予总理之位,这一点出乎意料,但毫无意义的一点是,手握重兵的段祺瑞是不会甘心当一个总理的,于是便有了“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混乱的篇章,接下来是张勋复辟,然后便是冯玉祥的“北京政变”,紧接着就是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一系列的军事作战,虽说其中出了好几任总统和总理,但再也没有一位能够像袁世凯一样“一言九鼎”的人物。

其一,袁在世时专制太盛。袁世凯这个人无论是在治家,治军还是治国方面都喜欢搞“一言堂”,他言即法则,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北洋军中虽然有那些协统,但士兵们知道的还是袁世凯,像曹琨,张勋等人只能唯袁命是从。

其二,北洋各将平起平坐。北洋的将领在袁世凯生前就以兄弟相称,袁世凯去世以后各派之间的实力也差不多,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再加上袁在世时并没有培养北洋的下一任接班人,所以当袁世凯推出段祺瑞坐上总理之位,各派并不服,等到后来府院之争发生以后,就给了各派机会,北洋于是很快就乱了。


一树梅花一放翁

当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没有人能够控制住局面!

袁世凯后期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不该死的坏人,袁世凯的死亡加速军阀割据的形成。其实,就是袁世凯不死,也逐渐难以控制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在袁世凯统治后期,针对共和体制和君主体制,袁世凯产生了犹豫,综合各种考量,袁世凯认为,如果自己恢复帝制,则可保证袁氏永世富贵,如果继续共和的话,袁家的后人将不在享受荣华富贵。

这是袁世凯恢复帝制最重要的因素,袁世凯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私”字,先是将北洋新军变成个人的私军,后是想将整个民国政府变成自己的家天下,结果遭到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诸多人的反对,最后袁世凯只能取消帝制,选择南方革命军和北洋军阀都比较中立的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但是黎元洪继位后,并不能摆平整个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派的关系,尤其是皖系的段祺瑞作为在袁世凯后期已经可以分庭抗礼的存在,因此,当袁世凯选择了黎元洪后,整个北洋军阀是不服的。

后来段祺瑞排挤走黎元洪后,皖系主导北洋军阀,在对待南方问题上,段祺瑞和徐树铮采取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但是,段祺瑞能够在北洋政府拥有话语权,主要还是靠政治影响力,北洋军阀真正的军队都掌握在直系手里(袁世凯就属于直隶,整个北洋军阀,其实也就相当于直隶军阀),段祺瑞不心疼死在南征战场上的士兵,但是直系心疼啊,军队都是直系的。

因此,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此同时在东北的奉系军阀开始崛起,可以说,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北洋军阀的组织裂变性

北洋军阀之所以分裂,其实和段祺瑞和徐树铮也有关系,当时段祺瑞为了南征,拉拢直系的曹锟、吴佩孚,为了使冯国璋就范,还拉拢奉军入京,结果局势越来越复杂,直系在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发动直皖大战,导致皖系下野。

然而直系却再次发生裂变,出现诸如冯玉祥、孙传芳等部,由于不满直系的统治,奉系通过两次直奉战争打进关内,但是奉系又衍生出张宗昌、林景林为首的直隶联军,可以说是,不但没能统一,反而北洋军阀越打越多。北洋结束的时候,像孙殿英、石友三这些不入流的人物都成为军阀了。


史论纵横

答案是没有。所谓树大猢狲散。

北洋军共有6镇,其中5镇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班底。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后出现了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可见,有多么分裂。

为什么呢?

先看看,小站练兵时,袁世凯都网罗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凯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而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三杰"。

都是一时之豪杰。

从北洋军构成看,高级军官是袁世凯的心腹,下层士兵因为袁世凯搞来钱和枪支,只认他,不认别人。

所以,袁世凯在时,只有他能压制这些人,他一死,北洋军就没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冯国璋吗?冯国璋能服曹锟吗?不可能,于是大打出手,军阀混战。

归根结底还是旧军队的弊端,没有主义,只有派系。


猛的号

袁是北洋统帅,又是清政府总理大臣,其权势和威望无人能及,他既是前政府的重臣,后理所当然成为新政府的总统,全国领袖,内政外交,对上对下处理事情决策等都成熟恰当,又团结力量。袁鼎盛时期当上真正的有权总统,解散国会,巩固力量,畅通实现自己能施政治国的想法。最后登基称帝达到巅峰而衰亡。袁死后,无人能驾驭。段祺瑞本来是袁认可的北洋统帅,可他太刚,没有老袁的恩威并施等等气魄,威望比不上老袁。他与直系开战北洋分裂被击败失去势力。北洋其他人也类似。南方革命团伙都是草根,没实力,思想极端,又狭隘,不成熟。如孙文,只知道推翻清朝,排挤清朝势力和袁世凯,不顾实际,只想着自己当总统,不自量力。所以失败,当不了全国总统。


用户64103347380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教官和士兵中,之后出现了5位总统、9位总理、30位督军。



在天津小站,袁世凯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而

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三杰"。



从上文中,你可以看到,在天津小站练兵时,这些人赫赫有名,什么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徐世昌、唐绍仪个个都是清末民初的响当当的角色。



袁世凯在时,这些人行事还左右平衡,思前顾后,虽然他们有一部分人也不赞同袁世凯称帝,不过出来明确反对的,有反对,也不是很多,至少他们给袁世凯面子,也服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后,短短时间就失败,然后袁世凯死了,北洋大树到了,所谓树倒猢狲散,北洋军阀没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段祺瑞能服冯国璋?冯国璋能服曹锟?于是大打出手,军阀混战。



袁世凯的位置,别人还真的不好接替,因为他在时,他的威望能够震住这些人,也可以把这些人拉到谈判桌上来。袁世凯一死,其他的人威望没有袁的高,是谁都不服谁,凭什么某某能够当总理,他行我也行的思想,导致事态恶化。


司马PC

从军事、外交、政治、国家体制和体察民情对袁世凯来说都是轻车熟路,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袁世凯靠李鸿章、荣禄等人的提携走上清朝军机大臣的重位,袁世凯靠小站练兵起家,给部下教育效忠个人思想,中庸之道用的好。权衡利弊和用人之道是袁世凯的中心思想。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终身大总统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袁不称帝,袁世凯的总统应该是稳定的。袁去世后,北洋军阀段琪瑞、冯国章、徐世昌、张勋、曹坤等不能说没有驾驭能力,因为冯、徐、曹都当过民国总统,但和袁世凯比都没有可比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陷入分裂危机,在中外势力公推之下,是袁世凯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一面与革命党妥协建立共和政府。效率极低的内阁让列强环伺的民国险象环生,是袁世凯一人挑起重担,顶住内外压力,在争吵当中拖着中国跨入近代,开创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期。直到社会各界的劝进“民意”终于让袁世凯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袁去世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已成定局,只是由时间来决定。准确的说没有人可以和袁世凯在北洋集团的作用相提并论!


来今雨轩39655858

袁世凯是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最具实力的人物,他以北洋军起家,以窃取民国革命果实而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又倒行逆施做了83天的洪宪皇帝。

按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可以想象他起初一定是以家天下做布局,传位儿子袁克定。所以在其北洋派中,袁世凯应该是在搞权利平衡,不会让某个人独揽大权。所以,当他去世后,在北约派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撑起北洋军的全局。但因为全国一致的反对,袁世凯知道他的家天下是绝对行不通,所以没有敢把大位传给他的儿子袁克定,也没有传给北洋派的任何人。而是传给了黎元洪。

黎元洪是前清的遗老,武昌起义后被起义军推举为督政。是个南北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而北洋派的段祺瑞作为总理,仍然控制着实际权利。这时的北洋派还没有出现分裂。

北洋派的分裂出现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后,黎元洪愤而辞职。这是副总统冯国璋任代总统,府院之争在继续,同是北洋派的段祺瑞和冯国璋开始出现矛盾。以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代表的皖系开始了战争。从此北洋军分为直系,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