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前段時間A股被納入MSCI,舉國投資者興奮不已,A股市場也不負眾望小漲了一輪。還有機構投資者戲稱,A股闖關MSCI成功,意義堪比中國加入WTO,似乎已經提前感受到了A股未來的強勁漲勢。

為什麼大家如此看重指數變化?被納入指數和被剔出指數,對單個股價的影響會有多大?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其中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投資機會?今天,諾亞控股首席研究官夏春博士就和我們深入淺出地聊一聊這個問題。

作者 | 諾亞控股集團首席研究官 夏春

近期大家有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

恆生指數在5月4日宣佈,將在一個月後把聯想集團再次剔除出恆生指數成分股,用來自河北的石藥集團取而代之。

消息落地,聯想集團的股票在當天股價下跌3.23%;而石藥集團股票收漲4.28%(有趣的是,石藥集團最大的股東,正是聯想集團)。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聯想和石藥集團的股價變化似乎完全在意料之中,沒有什麼稀奇的。

因為每一個指數都有大量掛鉤的基金,只要成份股發生變化,這些基金就必須買進新納入的股票,賣掉被剔除的股票。

自然而然,增加的股票價格就會上漲,剔除的股票價格就會下跌。只要指數投資越來越普及,掛鉤的基金越來越多,這個指數增減效應就不會輕易消失。

但實際上,“指數增減效應”的複雜性遠遠不止於此。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指數的增減效應

要了解“指數的增減效應”,首先我們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指數的編制:

指數編制公司通常會在每個季度對個股重新評估,做出增減的決定,把一些表現差的公司剔除,同時用新的公司股票代替。

而每次這樣的調整會對受到影響的個股價格產生衝擊,這種“指數增減”都意味著可投資的機會。

最近被首次納入到MSCI中國指數的一些中概股,比如諾亞控股,就在消息出來的當天,股價大漲,值得買入。

如果同時賣掉那些被剔除的股票,幾天下來的回報就非常可觀。

所以,就算沒有A股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大家也可以每個季度賺一次“指數增減效應”的錢。

那麼這個神奇的指標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新成分股漲,舊成分股跌

對“指數增減效應”的研究開始於1986年,開篇之作來自於經濟學界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一位的哈佛大學教授安德烈·斯萊弗(Andrei Shleifer)教授。

多年下來,學者們對各個國家不同時間段的數據分析後得到了一些共識。

1、一方面是那些被新增添進入指數的股票: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平均來說,會在被宣佈之日開始到正式生效時,通常少於一個月的時間裡,股票價格比同期大盤指數漲幅高出3-9個百分點,而且這個優勢通常會在一年內保持。

2、另一方面,那些被剔除出指數的股票: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平均來說,業績會在短期內落後於大盤,但在

三個月內,股價往往會回到剔除前的水平。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和新納入成分股類似的股票也會出現短期上漲

另一方面,行為金融學家還發現:

即便沒有被納入股指,和新納入成分股類似的股票,也會出現持續上漲。

行為金融學家用“注意力偏差”做出瞭如下解釋:

某一領域的公司一旦被納入到指數,就會有研究員跟蹤分析,向市場提供信息,使得同領域的信息流動加速,也同樣因為這個原因,有些公司雖然沒有被納入到指數,但是因為他們和被納入的公司相似,這些公司的股票就會因為信息的流動,被帶動上漲。

換句話說,就算是在盈利基本面和現金流上都沒有發生變化,被新納入的公司和對應領域公司股票,也會因為信息和流動性上的變化,使得價格在短期和長期都獲益。

一個神奇的指標,迅速找到上漲的股票

即使被剔除出指數,也不代表該股票未來持續走低

行為金融學這一解釋還告訴我們,為什麼被剔除的公司股價下跌不是持久的。

一個公司即使被剔除出指數,也不代表他們未來的基本面會持續惡化。

由於投資人之前已經對它比較熟悉,所以一旦這些公司的股價過度下跌,低於心理價格,大家就會持續買入,使得他們的價格出現反轉。

另一方面,在傳統金融學派看來,股價是由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內在價值決定的,如果公司的基本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其股價也沒有理由出現長期上漲。

因為所有的指數編制公司都說,股票被納入不是“信息”事件。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

公司被納入指數,完全不代表它的基本面會發生真實的和持續的增長,沒有理由認為公司的股價會長期上漲。

也就是說,不論是新加入的成分股還是被剔除的成分股,只要其基本面不發生大的變化,經過短暫的波動之後,最後都會出現價格的迴歸。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小小的反例

這個指數增減效應是全球性的,當然也會有反例。

比如聯想集團在2000年加入恆生指數時就一直下跌,反而是在2013年被重新納入後先漲了兩年,再改為持續下跌。

此外,一些被剔除的股票價格持續下跌也很常見。

另一家被添進指數,股價上漲創下紀錄的公司叫做雅虎。雅虎在1999年11月30日被宣佈加入到標普500指數,12月8日正式生效。

結果,雅虎的股價從11月30日的收盤價到正式生效前一天12月7日,五個交易日就上漲了64%。

總結

本文的重心在於理解“指數增減效應”背後的因果邏輯,而不在於給出具體的投資建議。

第一,指數增減效應廣為人知後,會被機構投資者利用,過去有效的策略也可能失效。

相反,如果能夠根據指數增減的規則,每個季度提前預測,買入可能被納入的公司,和賣出可能被剔除的公司,效果才會更好。

當然,難度在於規則並不精確,但通過研究可以提高準確度。

現在,234只A股加入MSCI指數也會帶來類似的投資機會,而且每個季度的重新評估,都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第二,任何策略都不是一次就能夠保證見效的,要在長期堅持不斷重複,獲取平均的回報。

最重要的還是理解不同投資機構的行為特徵,從因果邏輯入手,先於其他人開發出新的有效的投資策略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