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屯溪区趟出“村改居”城镇化新路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城市建设向城郊辐射,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我市于2003年启动“村改居”,加速涵盖三区四县共34个近郊农村向城市融合,使村民变成了市民。

在“村改居”推进过程中,原有的村集体资产如何处置、失地农民何去何从成为最为关键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屯溪区是我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村改居”的重要战场之一,在破解这两大难题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屯溪区现辖4个镇(除新潭镇托管),4个街道,20个城市社区和36个农村社区,其中龙山社区、前园社区、社屋前社区、湖边社区、水心亭社区、上新社区、阜上社区、华资社区和引充社区由12个城郊村“村改居”。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华资社区和引充社区随新潭镇交由黄山经济开发区托管。

2012年,屯溪区确定“农民市民化、资金资产化、村民股东化、管理规范化”改革思路,出台村集体财产股份制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年7月31日,屯光镇社屋前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组建了全省首家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原有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共量化资产1960余万元,确认股东1581人,初步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目标,由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事会对资产进行管理经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监管有力”的法人治理结构,既提高了集体资产运行效率,又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股份只能继承,不能转让,也不可以退股提现,确保大家永久收益,而且这些年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对股权量化分配进行适当调整并定期公布资产资金收支情况,确保大家都放心满意。”程青水说。

据了解,该合作社先后从集体经济积累中投入1400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城东农贸市场,生意红火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投资1500万元,建设4000多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计划发展为周边住宅配套的服务业,现即将封顶。目前,村集体资产资金已超2亿元,去年合作社分红400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450万元。

居民汪永进是城市扩张的受益者,也是“村改居”的亲历者,更是那1581名股东之一。“以前靠2亩地过活,保障一家老小温饱就不错了,有了合作社以后每年都有分红,现在一年能分到10000多呢。”心思活络的汪永进还投资做起了工程承包、运输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也越过越悠闲,“我老婆总开我玩笑,说我没事在家就是养花除草收支付宝。”

今年5月,屯溪区农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表示将全面开展新一轮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激活集体沉睡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争到2020年,全区80%以上的村(含村改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位居全市前列。

股份制改革使得失地农民能够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不能完全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如何确保失地农民真正“安居乐业”呢?除了合作社章程规定的凡合作社举办的各类经济实体,优先照顾社员就业外,屯溪区还发挥中心城区和旅游集散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社区层面,在确保所有居民享受应有政策外,我们对无劳动能力的进行政策兜底,有劳动能力的积极组织进行就业培训、参加市里区里各类招聘会,也鼓励年轻人去创业,确保优先就业、就近就业。”洽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秋伟说,洽阳社区原处在城乡结合部,种田不是主业,绝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水果批发、屠宰和豆制品生产经营,“原来这片非常热闹的,说是全民做生意都不夸张。”

江南片区开发,尤其是江南新城小区征迁建设,几乎与“村改居”同时启动,刚刚完成身份转换的洽阳社区居民就窥见了商机,不少人开始试水建筑行业,闯出了一条创业新路。佳伟建设集团黄山分公司负责人胡卫平就是其中之一。胡卫平做过村里文书,后来“下海”经商,在洽阳社区办起了建材厂主营墙材,“零几年厂就成气候了,屯溪大部分小区用的都是我们家的墙材,厂子年产值有5000多万元。”胡卫平笑着说。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城市快速扩张以来,越来越多乡村褪去“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与城市接轨,越来越多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里直起身,抛却失去土地的不安,从村民变成“市民”,在这片叫家园的土地上,这个叫黄山的城市里尽情挥洒智慧和汗水,书写时代篇章,眺望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