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要多早,如何做早教?

戀丄緦淰

最近聽到有人說:

我搬磚就不能抱孩子,抱孩子就不能搬磚。

是不是有點心酸。

事業尚未成功,孩子嗷嗷待哺。又想給寶貝最好的陪伴和教育,又不得不在家和單位之間奔波。

大部分的白天時間,還得仰仗家裡老人帶娃。老人帶娃能幹嘛呢?小區遛一下,電視看一下,吃吃睡睡,一天就過去了。想想都發愁。

0-3歲,說好的黃金髮育期呢?說好的“最好的早教在家裡”呢?

看看下面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你是不是也遇到了?

身邊有個小姐妹給2週歲的孩子連報了2個早教班,一個少年宮辦的,一個是某樂高培訓機構的班。

她本來是很佛系的家長,平時也是爺爺奶奶在家帶。她之前一直覺得,3歲前麼還沒上幼兒園,孩子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就行了。平時工作很忙,也沒怎麼管孩子白天玩什麼。

有天生病請假在家,看著爺爺奶奶帶娃的一整天,覺得孩子真的在瞎玩。出門就是在小區亂逛瞎走,在家就是看電視,要麼就是丟幾件玩具給他自己幹家務去了,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讓她最後痛下決心的,是看到了同小區一個叫“伊伊”的孩子,同樣是爺爺奶奶在家帶,2歲多能唱英文兒歌,會騎滑板車,社交能力也很強。自家的還是啥也不會,出門總是畏畏縮縮。而且,自家爺爺看到小孩爬花壇、踩螞蟻,各種阻攔說髒。但人家爺爺卻非常鼓勵孩子勇於挑戰,還對她說現在這個時候就是不能怕孩子髒,讓他多去探索。

這是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但她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差距和壓力。想想娃未來還想上好的幼兒園和小學,2歲的差距都這麼大了,以後可怎麼辦。

只好馬上去報名早教班壓壓驚,但,這樣就有用了嗎?

早教不止是早教班

最好的早教在家裡

之前我們發過一篇文章,留言裡90%左右的人,都認同早教對孩子成長的好處。好的早教,能開發智力、培養習慣、提高運動能力……讓孩子在頭三年擁有全面的綜合能力。

只是大家對怎麼做早教,是去早教中心?還是在家裡自己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大家都認同,不管上不上早教班,日常生活中才最需要貫徹早教理念

就連對育兒很有心得的章子怡都說:“我已經報了一些早教課程,但其實早教課畢竟時間有限,更多的是學方法,日常陪孩子的時候多用這些方法更重要。

而且,在現代家庭中,很多時候依靠老人在帶娃。早教、高質量的陪伴已經不僅是父母要做的事,還是全家人都需要營造的氛圍。

同樣是陪娃,有的家長能陪出全能寶寶,有的家長卻是傻陪,白白耽誤了孩子成長關鍵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寶寶都有小汽車,大多數媽媽是這樣陪的:

寶寶自己擺弄小汽車,媽媽在一旁默默的看;陪寶寶把小汽車從高處滑到低處;遙控汽車的話,教給寶寶如何使用遙控器,然後就讓寶寶自己玩了……

但是有一位媽媽卻能把小汽車和水彩顏料結合在一起,引導寶寶觀察車胎花紋,然後讓不同的小車輪沾上水彩顏料,在白紙上滾動,紙上就留下了各式各樣的輪胎紋路,她陪著寶寶一起用車輪作畫。

後來這個孩子上了幼兒園,在老師創設的汽車課裡,這個孩子又把不同的車輪印在橡皮泥裡,拿著橡皮泥輪胎印記,和小夥伴們玩——這個印記來自哪輛車的遊戲。而同齡小朋友,只會玩玩這個車,又去摸摸那個車。

這是擔任11所幼兒園園長的曹宇老師分享的真實案例。這個小朋友把之前和媽媽一起玩車輪的經驗遷移到了新的學習場景中,他的創造力、學習力和觀察力,讓老師讚歎!

所以你看,同樣是陪娃,同樣是玩小汽車,家長怎麼陪,至關重要!

是不是經常有人告訴你,別給孩子搞得那麼累,頭三年讓孩子開心玩玩就好了!進了幼兒園,以後有的學呢。

這麼說的朋友,都不會對你娃的未來負責。只有你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才真正影響孩子的一生

要是真那麼“佛系”,娃到了幼兒園就落後了,娃的自信心也會受到很大打擊,未來可能會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所以回到問題的關鍵,怎麼做才是科學、有效、又好玩的家庭早教,讓全家人都成為孩子最好的引領者?我們研究了國內知名早教機構課程,結合了美國幼兒園早教課程研究,為大家總結了這三個原則:

1. 以玩為核心

其實去上過早教的家長都知道,早教本質上就是陪孩子玩。我們合作的一個資深幼兒園園長就說,

好的老師,就是要會玩看起來簡單,卻有很多門道的。

2. 注重形式多樣,培養綜合能力

在生長早期,給娃越多形式的刺激對他的成長越有利。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計不同的遊戲和內容,從而多方位培養孩子的感官能力/音樂能力/動手能力……

3. 配合教具,發散思維

學齡前的小朋友多感官認知是最快吸收新知識的方法

多感官指的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我們引導孩子進行多感官學習,儘可能多角度地刺激到小朋友。

教具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們多感官受到刺激。比如在玩顏料或者各種材料的時候,本身形狀、顏色、性狀等都不同,可以從各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物體的真實存在。這不是看看視頻就能解決的,孩子需要真實的觸摸和體驗。

但要做到這三點,可是不容易的,糕媽也有帶著年糕上早教班沒堅持下來的經歷。在家陪年糕的時候,又苦於沒有教具,沒法很好地把心裡的想法實踐。

那個時候我就有一個心願,想讓忙碌的家長、沒有學習條件的家長,都能輕鬆掌握在家做早教最科學的方法,還能隨手就有專業教具。

於是默默為了這個夢想不斷努力,三年積澱,一年的精心準備,現在終於實現了。

隆重地告訴大家我們的年糕媽媽早教盒子,在昨天5月15日重磅上線,歡迎來圍觀


年糕媽媽

早教,這兩個字相信各位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寶寶到了八九個月大時,很多家長便開始思考並研究早教這件事。但是,你真的瞭解早教嗎?早教,早到何時?又教些什麼呢?目前,很多爸爸媽媽都對早教這件事有很大誤區,“早教”“早教機構”“上課”“學習”這幾件事兒相信有很多家長都傻傻分不清,彆著急,往下看。

【早教,其實你一直都在做】

早教,即早期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自寶寶出生後進行的早期培養。那麼,問題來了——奶奶用紅色小球在寶寶眼前移動來鍛鍊目光追物的能力,算早教嗎?每次寶寶舒服洗完澡後,媽媽給寶寶做撫觸,算早教嗎?爸爸在每天臨睡前的親子時間給寶寶念故事書,算早教嗎?

當然算!其實,早教,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做著,只是可能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罷了。寶寶的早期引導和培養在每天的育兒生活中都在進行著,寶寶生後的第一年是建立安全感、感官發育、肢體運動及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陪伴、呵護、關愛和正確引導。

【按寶寶的月齡培養寶寶】

只要提到“培養”,就免不了涉及“揠苗助長”和“超前學習”,早教也是如此。看見鄰居的寶寶能爬了,在家裡就推著寶寶的腿讓他爬;聽說同時出生的寶寶能叫出“mama”了,就逼著自己的寶寶也開口,這樣的爸爸媽媽不在少數。寶寶的各項能力水平與他的月齡和平日的引導密切相關,揠苗助長的事幹不得。

不同月齡寶寶的感官能力、大運動、手部精細動作、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是不同的,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學習育兒知識,結合自己寶寶的情況制定一份居家早教小計劃,有條不紊、有的放矢地引導並培養寶寶。

【正確看待早教機構及課程】

有些爸爸媽媽對早教機構的理解很偏激,一方面認為早教機構是騙錢蒙人的,一方面又認為寶寶去上早教課程能大幅開發智力,甚至變成神童,不論是哪一種理解,都是不正確的,爸爸媽媽要正確看待早教機構及早教課程。這些機構的確能夠起到輔助引導和培養寶寶的作用,但是對於1歲左右的寶寶來說,更多的在於教會爸爸媽媽如何從生活中正確引導並培養寶寶,幫助家長能夠透過寶寶的行為了解其內心及性格,並加以正確引導。

如果家庭情況允許,帶寶寶參加一些早教課程也是不錯的,但是切勿跟風而行。即便寶寶參加了早教課程,也需要爸爸媽媽在上課時與寶寶一起投入學習的環境,並且在平日育兒時積極踐行,將學到的知識和理念用到生活中來,而不是“上完課就完了”。


崔玉濤育學園
幼兒開心果🍎 家長好朋友👏↗

首先,問題:早教要多早?

嚴格意義上來說,從小孩呱呱墜地開始到他上幼兒園期間,也就是孩子處於

0~3歲是早教的黃金時期

一般性的早教中心,會根據孩子的月齡有非常嚴格的課程劃分,對於什麼階段的月齡,課程顧問會推薦給家長對應的早教課程。

根據我以往的早教經驗,不推薦剛出生後的寶寶上早教,而是經過母乳餵養一段時間之後,十多個月左右的月齡寶寶可以進行早期教育,這是我個人認為,最早的早教時間,原因是:十多個月左右的寶寶,他的視覺,聽覺都在不斷的發展,語言能力表現為發出單音節的字,比如:發出啊、媽、吃等聲音



其次,問題:如何做早教?

如果家長有報名過早教課程,帶著寶寶上過早教課,那麼早教老師會給出系統的方式來指引家長,例如:寶寶平時比較喜歡吃手指怎麼辦?如果不滿足寶寶的要求,他大哭大鬧怎麼辦?這個早教遊戲,它是用來鍛鍊寶寶的哪個能力發展等等



如果家長沒有要上早教課的想法,那麼有以下措施可以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

  1. 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些育兒寶典、早教知識,要了解嬰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特點,比如:寶寶喜歡吃手指,是因為十多個月的寶寶正處於“口欲期”,他會有種吮吸的慾望,通過吃手指來緩解情緒,這是種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強行制止,等寶寶大一點就不會有這種行為了。
  2. 家長可以跟寶寶多玩一些親子游戲,遊戲可以有效地促進寶寶探索世界、鍛鍊交往、學習新知識、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好途徑。

教育界小菜鳥

望子成龍的心願父母都有,早教固然重要,但把孩子送入早教機構自己也盡到了父母的責任,殊不知作為父母卻忽視了早教的最佳氛圍——家庭。


6歲之前的早期干預教育都應該以家庭為核心,以父母陪伴為主導的家庭親子教育,可以適當藉助輔助工具進行,絕不是以送到早教培訓班為核心的教育方式。


為什麼送到早教班,阿凡詢問過身邊的一些家長,關於孩子家庭早教問題,大部分家長以忙沒有時間為藉口,無法在家裡開展早教,4+2+1的家庭組成,基本是老人帶孩子,父母不放心老人的早教干預,所以覺得早教班至少科學系統,有理念有老師教,比自己做早教有用。


但是讀了早教班一年的鄰居卻告訴阿凡,其實學了這麼久,也沒有見有什麼改變,和幼兒園一樣,孩子很多,老師也無法對每個孩子因材施教。


有句話是教育真諦:再好的早教課程,也不能代替家庭早教的作用,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父母要做的不是花大價錢送孩子讀早教班,而是儘可能多的抽出時間來,用愛心和不斷的精力投入,在生活中影響寶寶,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完善的性格。


現在市面上各種教育性和益智類玩具也測出不窮,比如,你可以買一臺花園寶寶點讀機。


再或者帶寶寶去公園,讓寶寶親眼看到什麼是猴子,什麼是猩猩,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告訴寶寶什麼是楊樹,什麼事柳樹,什麼是花香,什麼是鳥語,這遠比送寶寶去早教班的效果要好的多。


是的,早期教育的特性是因材施教,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早教可以早,因為很重要,父母的親子陪伴,遊戲互動才是最好的方式,迴歸家庭的早教,才是真正的早教。


阿里通557

早教,顧名思義,越早越好。對於孩子的教育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早教如何做完全在於家長。古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就是闡述了早教的重要性。寶寶的早教,主要遵循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來教。寶寶在每個時間段有不同的敏感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進行教育就可以,比如0到6個月,可以對寶寶多做一些撫觸操,讓寶寶多趴,練習抬頭鍛鍊脖頸和背部力量,為爬行做準備。6到9個月,是寶寶爬行的敏感期,多趴多爬,充足的爬行可以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以及空間感知能力。寶寶再大一些,就是走跳等大運動以及手部精細動作的練習,再加上語言表達,音樂感知等的培養。所以,關於如何做早教,關鍵在於家長的認知和找到一個適合寶寶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現在市面上很多的早教機構推崇的都是蒙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理念),還是比較適合孩子省心發展的,家長可以多瞭解一下蒙氏教育。


裡小西

從出生的第二天開始做早教,你就已經晚了一天,家長需要了解一下寶寶的大腦發育規律,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的腦重量是360g到390g,在寶寶0到12月生長髮育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50g,12個月到24個月生長髮育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12.5g,24個月到36個月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5.8g,寶寶三歲時,大腦的腦重能達到1015g左右,而成人的大腦腦重也只有1400g而已,

所以大家看一下,寶寶的大腦開發最重要的階段是在0到12個月期間,這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早教不是單純的教寶寶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寶寶擁有一個更聰慧的大腦,擁有一個更健康的人格。


王彥彥

一歲半的寶寶可以從學習認知能力、辨識能力等入手,比如讓他認識不同的物體材質,布質的,木質的,紙質的,可以教他認識各種的物體和動物.媽媽陪著寶寶一起互動.讓寶寶接受感統訓練都是不錯的選擇啊.如果想要給寶寶更系統全面的早教,建議你可以藉助家庭早教產品來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