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

籃球先動的手

這個不是絕對的,視情況而定!

拼刺刀這個問題從日本方面角度來說,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個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國仰攻203高地時,硬是靠著屍體填滿山溝,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幾萬人的代價,拿下這個據說只有四挺機槍的高地。

因此,這種敢戰敢死的精神在後來當時盛行軍國主義的日本被推崇到極致,認為在戰爭中能夠鼓舞士氣,此外還能讓對手恐懼,這是精神層面,此外日本相當重視單兵作戰能力。

幾乎每個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戰的高手,這也是為什麼抗戰前期日本兵如此難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還有原因就是日本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衝鋒槍什麼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沒那麼多資源,因此日本喜歡白刃戰不是沒有原因。

而當時日本主要對手是中國,也是白刃戰主要發生的戰場,為啥,因為當時中國窮啊,大炮不能造,飛機打一架少一架,工業生產能力簡直慘不忍睹,特別是國民黨非嫡系部隊以及八路軍那是更窮!

所以經常是要麼沒子彈了撤退,要麼沒辦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歡這個,缺子彈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後關頭喜歡一波萬歲衝鋒解決對手!




但是白刃戰在太平洋戰場失靈了,因為美軍可沒功夫也沒這個心情拼刺刀,大炮,飛機,機槍,衝鋒槍,手槍,各種招呼,通常日本鬼子還沒近身就被幹沒了。

所以拼刺刀這樣的場景多發生在中國戰場上,當年蘇聯出兵東北,日本兵更沒有機會使用刺刀,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大規模拼刺刀這樣的戰術的出現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因素在裡面!


飛魚小侃

拼刺刀這種戰術主要是在一戰以前被運用的比較廣泛,因為當時的西方國家使用的是前裝彈的滑膛槍,裝彈過程十分繁瑣,速度也很慢。

早期落後的軍事技術和戰術,導致了刺刀戰的興起。

在早期的熱武器交戰時,兩軍先是排隊互相“槍斃”,等兩軍接近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就必須要上刺刀衝鋒,使用白刃戰來沖垮敵軍。

這種戰鬥方式,到了一戰時期還比較流行,因為那個時候的世界各國軍隊,由於軍工技術不發達等原因,大多數還是使用手動步槍甚至單發步槍。

這種步槍換彈速度慢,在換彈的期間,如果敵軍突然接近的話,往往會讓己方軍隊在近戰時處於劣勢,當敵方軍隊發起刺刀戰的時候,我方軍隊必須要同時以刺刀戰對敵,不然就會被密集的敵人用刺刀沖垮防線,造成己方軍隊潰敗。所以這個時候的陸軍還比較重視白刃刺刀戰的。

比如一戰前發生的日俄戰爭,俄國軍隊就是在日本的“豕突”戰術下,被日本軍隊用刺刀戰沖垮了軍隊而敗北。所以一戰、二戰期間的日本陸軍,由於廣泛裝備了手動換彈的三八式步槍,因此對於刺刀戰非常的重視。並將拼刺刀作為戰鬥訓練的重要科目來進行訓練。

日本都是這樣,中國軍隊就更不用說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先進程度還不如日軍呢。由於中國軍隊也是大量裝備了手動拉栓的中正式步槍,因此在近戰的時候,也必須要上刺刀打白刃戰,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手動換彈的時候被敵軍沖垮隊伍。

二戰時期,世界各國已經在全面淘汰刺刀戰。

當然了,到了二戰時期,由於陣地戰戰術不斷的更新,以及坦克、大炮、機槍等先進武器被大量投入使用,步兵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作為戰場的主力被投入使用,所以像一戰中那樣發起大規模步兵集團衝鋒的情況不是很多。

而且在衝鋒時一般多以班為單位或者採用三三制進行散兵線衝鋒,所以像一戰時那樣的大規模刺刀戰基本上就不多了。

而且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開始逐漸換裝美式連發武器,這個時候就刺刀戰的出現概率就更少。理由也很簡單,敵軍在衝鋒的時候,我軍可以憑藉自動武器的密集火力直接將敵人消滅在進攻的路上,自然也就不需要打什麼刺刀戰了。

說到底,一個戰術的使用,主要還是為戰場服務的,在戰場上進行白刃格鬥對自己有利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白刃戰,如果白刃戰對自己不利,那還使用什麼白刃戰?大家又都不是傻子。

當然了,抗日戰爭有關的電視劇或者電影裡倒是會常常放一些白刃戰的鏡頭,這個主要還是為了渲染抗日戰爭的艱苦性殘酷性,突出劇情的緊張程度。在真實的抗戰中,出現白刃戰的情況並不是很多。


落下m

99隨便語:從士兵的角度,分析二戰中國戰場上的拼刺刀,什麼日本兵有武士道精神不怕死,那都是胡扯,真實的情況是他不得不拼。

第一,說說步槍的構造。

最早的現代步槍,認為是19世紀60年代,德國毛瑟兄弟發明的“旋轉式閉鎖槍機”後裝單發步槍,命名為1871式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支毛瑟步槍。

“旋轉式閉鎖槍機”單發步槍,又叫手動步槍。

手動,顧名思義就是需要用手動的方式,完成子彈送入槍膛,當發射之後,再利用手動的方式,將使用過的彈殼退出槍膛,然後再次手動上膛,發射第二發子彈。

手動步槍,一直延續到二次大戰結束前,是各國陸軍的主要步槍裝備。

第二,日本的三八大蓋射速有多慢?

其實手動步槍也是有區別的,根據槍機的不同,分為三種,德國毛瑟式,英國李-恩菲爾德式,俄國莫辛-納甘式,其中前兩種為主流。

英國李-恩菲爾德式,槍機特點“旋轉和後拉動作同時進行”,簡單說,一個動作完成槍機的閉鎖,是手動步槍中完成退膛動作最快的。

相比之下,毛瑟式就不行了,發射完第一發子彈後,必須先旋轉槍栓,再後拉,才可以完成槍機的退膛和閉鎖功能。

日本陸軍三八大蓋,就是毛瑟式。

原型是毛瑟三十年式步槍,又叫作1897式步槍,槍機是典型的德國毛瑟式。

三八大蓋的射速很慢!

據統計,一名熟練士兵,使用三八大蓋進行戰鬥,一分鐘內可發射5發子彈。

即,平均打一槍需要12秒鐘!

我們都知道,12秒鐘時間裡一名運動員幾乎能跑出100米,即便換作戰場環境裡,全副武裝的士兵,短距離衝刺跑出三五十米,也是輕輕鬆鬆。

第三,二戰時日軍的作戰理念。

說二戰時的日本兵,有武士道精神,那只是日本人的一種宣傳而已,無論誰上到戰場上,都怕死,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殺死敵人,就是好方式。

其實,二戰時的日本人是個怪胎。

那個時候在歐洲,由於坦克的出現,公認的軍事理論中,步槍已經不再追求超遠距離射擊,戰鬥方式改為步兵配合坦克,中距離射殺敵人。

所以,歐洲步兵使用的步槍,開始縮短槍管,保持400米有效射程,就足夠了。

日軍卻不是這樣的,當歐洲正統的毛瑟步槍,由1.24米縮短到1.1米,日軍的三八大蓋,卻是驚人的1.28米,成為二戰期間最長的制式步槍。

日本人的作戰理念,也與歐洲是不同的,他們從馬奇諾防線受到啟發,認為,戰鬥應當依託於防禦工事,應當保持步槍的超遠射程,最大限度殺傷敵人。

所以我們看到,日軍每到一處,立刻修建碉堡,士兵位於高高的碉堡炮樓上,可以遠距離發現接近的敵人,在敵人衝到自己面前之前,將敵人殺死。

實戰中,三八大蓋經常在800米外,完成精準射擊。

如此就很清楚了,日本兵也是怕死的,他們並不願貼身拼刺刀!

第四,關於我軍士兵裝備。

二戰時,日本兵使用三八大蓋,射速慢,彈匣內5發子彈,這樣的火力標準,比歐洲戰場上的士兵,那是差遠了。

然而,中國士兵的裝備顯然更差。

那時候的國內工業基礎差,我國士兵使用的很多是漢陽造,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俗稱“老套筒”,雖然也是手動步槍,但比毛瑟步槍差遠了,是歐洲早已淘汰的槍型,裝彈退彈都很困難,比三八大蓋還要慢很多。

除了漢陽造,還有少量中正式,那是在漢陽造88式步槍基礎上,使用毛瑟式旋轉槍栓,改進的新型漢陽造。

然而,無論是漢陽造還是中正式,步槍長度僅有一米,那是為了節約原料。

相比於日軍三八大蓋,我國士兵手裡的步槍,射程不如對手,射擊精度也不如,射速同樣不如,如果再加上彈藥補充不易,那就是全面落後。

第五,戰場環境決定了,必須拼刺刀。

手中武器不如對手,訓練水平也不如對手,難道這個仗就不打了嗎?

那是保家衛國,當然不能認輸投降!

小鬼子的正面戰鬥能力是很強的,他們不僅步槍厲害,小股部隊就能裝備機槍,擲彈筒,火力兇猛,正面與之相持戰鬥,我國士兵的犧牲太大。

無法相持作戰,那就只有衝上去,肉搏!

電影電視上,往往出現一大群士兵,端著槍往前猛衝,但那種情況在現實中不存在,我軍士兵也不是傻子,通常運用分散突擊動作,運動到距離敵人百米之內,暫時潛伏。

那個時代的一線指揮員,必須要有一樣本事。

他必須能通過槍聲的變化,判斷出,什麼時候大部分敵人已經開了一槍,正在槍機復位。

這個時候,一聲令下全軍衝鋒!

命令下達,不管你怕不怕死,所有士兵都必須從隱蔽的地方爬起來,以最快的速度衝向敵方陣地,然後與之肉搏。

幾十米的距離,在戰鬥中屬於轉瞬即逝。

面對我軍士兵的全員衝鋒,難題就丟給了對面的日軍指揮官。

假如指揮官無動於衷,很多日軍士兵當然有機會開出一槍,造成我軍士兵的傷亡,但接下來,他們就完了。

要知道,士兵射擊的時候,步槍上是沒有加掛刺刀的,因為那會嚴重影響射擊精度。

當日軍士兵打完一槍,手忙腳亂上刺刀,我軍士兵已經殺到他們眼前!

所以,面對我們士兵的衝鋒,日軍指揮官只能下達命令,第一步退子彈,第二步上刺刀,第三步從位置較低的戰壕內衝出來,擺好姿勢,迎接一場刺刀戰。

為什麼必須首先退子彈?

有人說三八大蓋子彈的穿透力強,可能在擊穿我軍士兵的身體後,擊中他們自己人,這是一個理由,但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理由。

軍隊不是一群無組織的鴨子,軍隊必須協調一致,保持統一,才最有戰鬥力。

試想,一群士兵站起來了,有的舉槍射擊,有的退子彈,有的上刺刀,那就亂了套,等到雙方開始白刃戰的時候,亂哄哄一片,不用打就輸了。

所以,日軍指揮官在實戰中總結出經驗,遇到這種時候,無論士兵槍膛裡有沒有子彈,都必須同時行動,保持步調的一致。

這就是戰鬥!這就是戰爭!

結束語:二戰時的中國戰場上,我軍士兵是受到武器的限制,不得不衝上去拼命,而日本鬼子也不是所謂的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他們是為了戰鬥目的,不得不與我們拼刺刀。


99隨便

春秋時候的“禮儀之戰”,不僅不能偷襲,對方逃跑到了50步,還不能再去追擊。二戰是滅國之戰,陰謀詐術很多。在中國戰場上,拼刺刀的情況也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中國一方沒有子彈了,被迫衝鋒與日軍進行的白刃貼身戰。

日本是二戰中各個主要工業國力實力最弱的一個,他的同盟國德國,不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煤、鐵等主要經濟指標上都遠遠超過日本,更不用說日本的武器質量低劣,92式重機槍經常卡殼。即使日本如此不濟,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難以想象,中國軍隊面對在日本軍隊這樣的二流軍隊時,常常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抗戰,戰爭在中國的土地基本上就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在打仗。清王朝賠出去十幾億兩銀子,搜刮甚烈,窮中華國力建起來的一點工業基礎,在清朝滅亡後的30年間,也被摧殘光了。直到武漢抗戰時,士兵手中拿著的武器還是清朝時期仿造克虜伯兵工廠“漢陽造”。至於飛機、坦克、艦船等需要國家工業實力和財力才能置辦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則是想都不敢想。即使是普通的槍支彈藥也做不到應有盡有,打仗都得算著打,陣地打5發,衝鋒3發,打完了子彈,就只有拼刺刀一條路了——不然怎麼打?

這是當時中國國力貧弱的現實——一顆子彈,在工業落後的中國要價值5枚雞蛋。訓練一個機槍手,訓練彈都要5000發。中國士兵打仗,是在用命來換鋼鐵。

因此,在抗戰時,正面戰場上,中國和日本軍方都是按照8:1的比例來測算中日軍隊的戰鬥力的。因此經常一個聯隊3000人的日本軍隊,都敢正面與中國軍隊一個軍16000人正面硬剛。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逼迫日本人與中國軍隊拼刺刀,實際上還是相當有利的,起碼不會有士兵還沒有見到日本人,就被炸彈給炸死。

(石牌保衛戰)

二戰最大的白刃戰,就發生在中國的三峽石牌。那個午後,整整三個小時,陣地上沒有一聲槍響,不是在睡午覺,而是雙方几萬把刺刀在明亮的陽光下閃耀著白光。最終,中國士兵白刃戰犧牲了15000人,守住了石牌要塞,堵住了日本陸軍西進的通道。

日本陸軍在戰爭相持階段決勝法寶就是端起刺刀來拼殺,被武士道精神和精良的訓練武裝的日本士兵,熱衷於拼刺刀。他們認為比起熱武器的遠距離射殺,拼刺刀體現出來的是震懾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日本士兵也不傻,如果能用火炮解決的戰鬥,他們也不會無端去拼刺刀,更多時候日本士兵是被中國士兵不要命的打法給逼迫成白刃戰的。日本士兵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子彈孔徑小,穿透力強,在近戰時容易射傷同伴。而且,這種步槍裝填速度很慢,彈容量只有5發,一旦打完了,重新裝彈,步兵一個衝鋒就來到了跟前。這個時候,日本士兵就只能被逼著拼刺刀了。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士兵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下,發起的玉碎衝鋒,端著刺刀主動拼刺是另外一種情況。

可是即使是拼刺刀,中國農家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良,很多十六七歲的士兵,還沒有槍身高,因此一對一的拼刺刀也往往拼不過日本士兵。

所以,8:1的戰損比例,經常出現在各個戰場上的戰報裡。我們經常提到的“天爐戰法”中,薛嶽以14萬國軍士兵,對陣5萬因輕裝前進沒有了坦克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最終也沒有完成全殲的戰役目標,只是在自己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後,重創日軍。

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士兵開始裝備了美援武器,拼刺刀的情形就少見了。

(被擊斃的日本士兵)


日本人的戰術發展路徑受制於資源小國的現實情況,所以他們講究精確射擊,講究用最少的鋼鐵來完成戰鬥。日本人認為衝鋒槍都是浪費資源的武器,一直不願意裝備部隊。至於他們的坦克,據說重機槍都可以擊穿的薄皮坦克,是用鉚釘聯結的,也就是欺負中國人手中沒有重武器。節約的意識進入了日本人的骨髓,以至於日本士兵在1935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被德軍的軍事觀察員評價為還處在一戰中的愚蠢的戰術裡。

與日本士兵對壘的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士兵,在遠距離互相射擊,耗光了日本士兵的彈藥儲備後,日本士兵也會發動決死衝鋒,希望拼刺刀。然而工業體系健全的歐美國家,回應的是鋪天蓋地的鋼鐵和火藥。


工業實力的薄弱,讓中國在二戰時候承受了大量的傷亡。人民戰爭雖然讓侵略者最終慘敗,但是人民也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的代價。

如今的中國,工業體系健全,戰爭潛力比起二戰時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中國如今在國際政治中長袖善舞最大的底氣所在。


而知而行

拼刺刀也不是沒子彈,是因為裝備不足!我們看一下美國和日本作戰中,就沒有拼刺刀的,即使是短兵相接的時候,拼刺刀也很少!美軍和日本作戰,開始美國兵一看日本兵拼刺刀就慌了,後來美國指揮官發現後,美軍人手一把手槍,日本兵衝上來拼刺刀抬手就是一槍。

拼刺刀一般是發生在步兵對步兵尤其是陣地戰中!

1、日本兵用的三八大蓋步槍,優點是射出;的子彈穩,彈道穩,射程460米,子彈初速度765米/秒;但是缺點是:彈容量只有5發,白刃戰的時候容易誤傷自己人!子彈一旦用完,裝填速度慢!戰場上,打完之後,裝子彈的功夫對手都衝到眼前了,所以當對方拼刺刀的時候,如果槍裡有子彈,開槍固然好。但是一般衝刺都是等對方開槍過後衝鋒,此時裝彈來不及了,等自己裝填好,敵人已經衝到眼前了。此時還不如拼刺刀呢!

你看《亮劍》山崎大隊面對八路軍衝鋒,開始的時候也是不拼刺刀,因為距離長,足夠換子彈!但是李雲龍往前土工掘進了離它只有30米的時候,再衝鋒,日本兵壓根來不及換子彈。

日本的三八步槍1.7米,而我國的中正步槍只有1.6米,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國士兵和日本兵拼刺刀很吃虧,畢竟沒人的槍長。後來著名的大刀隊為什麼讓日本兵害怕!得益於以為武術家:李堯臣!李堯臣根據日本的拼殺動作,發明了三個簡單的劈殺動作,讓日本兵吃了大虧,日本兵不得不用馬鐵口打造鐵圍脖。大家可以看《亮劍》裡一營營長張大彪就是大刀隊裡的!

2、美軍為何不拼刺刀,美軍的裝備相當好。美軍的步槍有彈夾的,打完之後直接換上一個就可以了,速度快,身上還配備了一把手槍。因為前期美軍跟日本人拼刺刀吃了虧,所以人手一把手槍,用於短距離作戰,這把槍的殺傷力剛好能打穿人體,但是不會傷到後面的人

後來日本兵衝過來,美國兵直接拔出手槍,距離十米的時候就能幹趴日本兵。

3、工業基礎,製造子彈需要鋼和銅,日本缺呀!美國不缺阿,美國開動工業造子彈跟生產大米似的!日本兵為啥練精準射擊,省子彈阿,他打的是比他還窮的中國,裝備比他還差!當然不怕了,但是美國工業基礎強大,上來就是一梭子子彈,就算一顆打中就行!所以日本兵和美軍作戰有比較愣,所以很吃虧。

所以,打仗不僅僅打的是勇猛,打的更是智慧、科技、國力!美軍單兵裝備:

1945年時,美國的兵力:

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

美國軍事工業已經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餘輛,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8萬多輛坦克,其中近半數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軍用汽車的年生產能力更是達到百萬輛的規模。

海軍裝備方面

1941-1945年,美國共建造了航空母艦(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軍裝備上拼盡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說)、戰列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63艘、潛艇126艘

可不是什麼規則,這是兩家科技、工業實力、國力的基礎決定的;為啥現在美國不敢動中國,周邊國家也只敢叫叫,一樣的,國力和工業實力,中國擁有聯合國收錄的全工業門類,真要戰爭打起來,開動生產力,一夜之間造出來幾十萬兩裝甲車都沒問題

解放軍裝備,而且我們一直在進步


嘟嘟讀讀



如果兩個人面臨生死格鬥,一人亮出了刺刀要搏命,而另外一人有手槍,也有刺刀。結局會怎樣?

如果你用手槍擊斃了對方,對方會死的很怨恨。如果你用刺刀拼刺刀把他拼死了,他無話可說,還很服氣。這裡就是日本人,崇拜強者。

我接下的話,可能讓很多人不適應,會引起罵戰,不喜歡的到這裡已經可以退出了。

日本人近戰是不會開槍的,不然要上軍事法庭。別說步槍穿透力強不敢開槍,人家日本軍官就沒有手槍嗎?可人家到死都不會開,甚至這些軍官比普通士兵是更喜歡用武士刀來解決戰鬥。

簡單來說,這對於日本人而言,是榮譽問題。如果你能在近身白刃戰中擊潰他們,他們就很服你。日本人崇拜強者。如果你表現的像一個勇士,他們更加會尊重你。比如東北抗聯的楊靖宇,國軍的張自忠。

他們把戰爭昇華到了民族榮譽和武士道的高度。且他們一向自認為作為亞洲最優秀的國家,各方面都要做出表率。也就是經濟,科技,文化,戰鬥力,素質,個人修養都要達到領先水平。

我實話實說,日本初期的軍隊是很有紀律性,過百姓村莊只佔領水井,吃行軍乾糧,與百姓秋毫無犯(這一點可以問河北地帶的民間老人)。到了孔廟和老子故里鹿邑,人家都是下馬行禮以示尊重的。

後期打到了南京,才開始大規模殺俘。

不過殺俘虜這種事情,在亞洲早就司空見慣了。日本人殺俘虜,我們也殺,且早就習以為常。晚清時期太平天國起義在內的幾十年動亂中,國人自相殘殺了上億人。屠城更是司空見慣,哪一個都比南京大屠殺狠多了。

後期日本佔領區發生的種種劣跡,更多的是偽軍和皇協軍所為,也就是漢奸。這些都是自己的國人,可事實上往往是自己人,對自己人尤為狠戾,且不擇手段。

我不是偏袒日本人,而是說日本人比我們更殘忍。倘若我們自己人屠城滅村順手擒來的時候,日本人卻始終不屠城,那他們成什麼了?日本人成聖人了?

與此同時,德國滅絕猶太人,蘇聯也搞大屠殺。只有美英這種自由民主的國家才不殺俘虜,但他們虐俘。

插一句,無論何等自由發達,民主文明的社會,一旦發生戰爭,吃虧的都是老百姓,且無一例外!可以看看今日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

且,要知道,日本人對誰都狠,對自己更狠。零式戰鬥機,玉碎衝鋒,這種自殺性襲擊,讓美國人都畏懼三分。因此日本人是膽氣很足的,是敢於近距離格鬥的時候,放棄射擊,刺刀見紅的。

一個日本人能打三四個,那不是開玩笑。單對單,國人白刃戰是打不過日本人的。別生氣,原因是人家能吃飽飯,我們都是餓著肚子面黃肌瘦。為什麼日本人能吃飽飯,我們卻要面黃肌瘦?這就是政治問題了,不再敷述。

最後說一句真理,只有當你正視敵人,瞭解敵人,乃至於尊重敵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打敗敵人。妄自尊大,極端蔑視,那是北朝鮮。


冰道29533263

其實,在抗日戰爭中,從來沒有什麼交戰法則,要求一方拼刺刀則另一方就要配合。

拼刺刀通常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雙方已陷入短兵交接,拼刺刀比開槍更方便,更有利於殺傷敵人;二是沒子彈了,通常都是中國軍隊先沒子彈了,而日本鬼子正好很愛拼刺刀。

在抗戰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是非常吃虧的。當時日本鬼子普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槍身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而中國當時的中正式步槍呢,槍身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此外,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鬼子拼刺刀訓練的水平也很高。

很多人從影視中可能注意到一個怪異的細節,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這是什麼鬼?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然,這完全是出於戰術上的考慮。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特點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所以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但是,也正因為彈丸初速高,命中後往往易於貫穿,而在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子彈貫穿後就容易誤傷自己人。

此外,如果在拼刺刀的時候還隨時做好射擊準備,手指就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其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磕碰,就會走火;其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也使不上全力。還有一點,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就已經被刺倒了。

正是出於以上種種考慮,日本鬼子在拼刺刀前才會退掉子彈。

針對這一點,後來中國軍隊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最佳方式就是以大刀配駁殼槍。面對端著刺刀衝上來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對方的第一次突刺,然後右手一扳駁殼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花。

儘管戰爭初期,日本鬼子依靠單發步槍和白刃格鬥,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可謂吃夠了苦頭,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鬼子的愚昧和狂妄自大。


非白非黑

  1.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2.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3.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拼刺刀的來源

說到日軍拼刺技術的淵源,儘管有中古時期開始發展的被稱為“劍道”的獨具特色的器械搏擊術,但它與刺槍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戰國時期“足輕”們所使用的竹槍是被武士階級所不齒的,因此槍術的發展也無從談起。

竹槍

實際上,對於日本而言,大規模的刺刀技戰術訓練仍然始於19世紀末期。在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陸軍中,受法國陸軍重視白刃戰傳統的影響(1873年頒佈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譯自法文),刺刀訓練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別是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期間,精於近戰格鬥、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西鄉軍在白刃戰中曾給予政府軍以重大殺傷,戰後,日本陸軍開始進一步加強對普通士兵的白刃戰訓練,同時,針對日軍士兵特點的“銃剣術”技戰術動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軍事劍術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刺槍團的對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經過精心設計的無懈可擊的單兵刺槍術曾給予在場的各國觀察員以深刻的印象。

與西方列強相比,日軍將所謂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強調進攻精神,把精神力作為戰鬥力的主體;認為以刺刀突擊才能取得最後的決勝,因此“以肉搏戰制勝”的觀點在當時的日軍高層中大行其道。這固然是因為日本與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工業和經濟實力仍然相對落後; 但軍部高層對陸軍火力的進步對作戰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勝,使日軍片面的依靠所謂的“白兵突擊”,對於速射火力可以改變戰場形態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日俄戰爭

此外,一戰中歐洲戰場殘酷的塹壕攻防戰,對於日軍來說並沒有直觀的認識;歐洲人眼中的“大戰”,對於日本人來說只不過是在亞太地區幾場“輕鬆的勝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強調“充溢的攻擊精神可以凌駕與物質的威力之上”。

對於中國國民黨軍隊來說,國民黨高層軍政人員的日本軍校教育的背景,似乎並未對部隊拼刺訓練產生什麼積極的影響。而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受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頗深。由於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戰場上持續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戰或者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德軍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這一點並不符合當時中國軍隊和以日本為假想敵作戰的實際情況。

國民黨王牌特種部隊:委員長特別衛隊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日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更加重視拼刺刀。在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打仗,日軍很愛拼刺刀。更讓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而且這竟然是日本陸軍步兵操典的規定。可以看出日軍拼刺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子彈,那是為什麼呢?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日軍為什麼要在拼刺刀的時候退出子彈呢,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是,完全是為了戰術上的考慮。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是相吻合的。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它的特點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三八步槍的缺點是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誤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因此日軍做這種規定,一方面為了加強其傳統“武士道”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實際情況的需要。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對於日軍來說,在拼刺刀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擺出這個姿勢後,步槍的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

  1. 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

  2. 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因此,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進而進行射擊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所以對於日軍來說,拼刺刀時是不太可能開槍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抗日戰爭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時候是落下風的。當時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比一個人還要高;

可以看到三八式步槍比日軍還高點

反觀中國的中正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訓練水平也較高,所以抗戰初期中國軍人在與日本拼刺刀時非常吃虧。據說,8箇中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日本鬼子。可能有朋友會說:“那不拼刺刀開槍就好了。”其實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曾經和日本鬼子拼過刺刀,可以說拼刺刀也是那個年代比較普遍的。那是不是我們真的在拼刺刀時候不開槍呢?

後來,中國人總結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訣竅,就是用我們的大刀對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說明的是,不是純以大刀做武器,還必須配備駁殼槍: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後,或者用大刀近戰中更靈活,劈、砍、刺;或者來乾脆的,右手用駁殼槍,一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點難受了,刀法嫻熟,膽子大的,可以佔有優勢,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敵人同歸於盡。當被鬼子一刀刺中時,可以抓住其槍身不讓其抽槍後撤,然後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西北軍“手槍連”的基本裝束

因此,對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駁殼槍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駁殼槍有20發的彈夾,可以連射,幾十人同時以駁殼槍掃射,密集的火力足以擊潰幾倍於自己的對手。

最有名的是長城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在趙登禹將軍指揮下,殲敵5000餘人,其中大刀隊殺敵數百人。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有的,美軍就是一個。美軍學習了中國的大刀加駁殼槍的經驗。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美國就給士兵們裝備了11.43MM的柯爾特M1911手槍。同時配有鈍頭彈,這種槍的子彈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槍把衝上來的鬼子爆頭,跟現在打遊戲一樣痛快過癮。最有名的戰鬥就是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裡,當時,美國的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現周圍趴著有近一百具日軍屍體。

約翰·巴錫龍軍士

結論

現在看來,日本鬼子當時使用刺刀肉搏,有點落後了。儘管戰爭初期,依靠單發步槍和拼刺刀,日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吃夠了苦頭(經驗主義害死人)。因此,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完全沒必要理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才是取勝之道。


松鼠講武堂

有網友問:抗戰為什麼有那麼多拼刺刀的戰鬥,難道迎戰的一方都沒有子彈了嗎?抗戰每次戰鬥都靠拼刺刀決勝負,其實那只是影視劇帶給觀眾的印象。在整個抗戰,刺刀傷連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戰最頻繁的華北游擊戰,刺刀傷也低於4%,發生在1938年的張鼓峰戰役,日蘇戰爭,蘇軍的刺刀傷為1%,日軍刺刀傷更是低於千分之4。其實在抗戰的刺刀戰遠沒有影視劇表現的那麼誇張。

而且刺刀衝鋒的最終目的,也並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勵士兵進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離衝鋒,日軍也沒有什麼拼刺刀卸子彈的說法,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沒有。

日軍要求的刺刀衝鋒是,機槍從兩翼側射掩護,擲彈筒和迫擊炮在正後方炮擊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衝上對方陣地,在最後時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彈和開一排槍,然後才衝進戰壕裡。

由於,雙方主要都是單發栓動步槍,一旦對方衝進30米距離,手榴彈已經扔出來,那麼,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對方的戰術,栓動步槍再開槍已經來不及了。

日軍打仗從來都不講究什麼武士道精神,這都是地攤文學瞎編的,日軍是,能放毒氣就放毒氣,能下細菌就下細菌,能以多打少,絕不以少打多,可以隱蔽起來陰對手,絕不出來打正面。可以趁對方睡覺,搞夜襲,絕不早晨吃完飯才出來打仗。

在近戰,日軍也一樣開槍,不僅是步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在日軍衝鋒近戰的時候都是對目標的後方和側面全速射擊的。日軍為了怕傷人,講究武士道,退子彈?這種謠傳也有人相信?講究武士道,講究公正原則,還能濫殺無辜婦孺?


深度軍事

日軍漫畫表現拼刺和衝鋒(圖注)

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

一方面,這個問題問得不準,大概是電影電視看多了得出這種印象。這也可以“理解”:如果鬼子要拼刺,咱卻用槍,顯得咱勝之不武……其實,在實戰中,咱們在能用槍的情況下,是不會和鬼子拼刺的。在殘酷的戰場上,殺死對方讓自己活下來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雲”。陳賡麾下有個儒將叫吳效閔,是第20團政治處主任。吳主任曾特別對官兵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反應臺兒莊白刃戰的油畫(圖注)

另一方面,對付鬼子拼刺,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刺刀也不是步槍,而是“手槍”。到了要拼刺的時候,往往雙方的距離很近了。按照林元帥(請原諒不便打出全名,不過大夥兒應該知道說的是誰)的說法——“30米內刺刀見紅”。在這種時候,步槍由於槍身過長,往往來不及瞄準就被對方殺到跟前了。所以,在這種時候,手槍的優勢就突出出來了——調轉槍口和瞄準容易。而且,手槍射擊子彈的初速度不如步槍,打中鬼子後反而不是貫穿傷,不至於傷到自己人,還能留在鬼子身體裡,殺傷力更大。

與鬼子打白刃戰中,真正不落下風的部隊幾乎只有西北軍的大刀隊,其他部隊基本不行。在戰場上,最講求實際和效率,咱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與鬼子拼刺,實在要拼,也是“以多打少”。平型關戰役就是如此。據老八路王汝林回憶:“拼刺刀時,兄弟們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有個鬼子的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進攻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決其他鬼子後,捅死了這鬼子官。”

日軍《步兵操典》

到了抗戰後期,我們自己的拼刺技術上來了,鬼子的老兵少了新兵多了,我軍在白刃戰中才逐漸佔上風,拼刺才成為常見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