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lygfire

这个事情其实不能只看表面!

孔融的所谓“不孝”,其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孔融是孔子传人,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勤奋好学,家学渊源深厚,可以说是接受了很好的儒家训练,所以才会有“孔融让梨”之举,而且这个事情也确实是属实的。

但孝顺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杀掉,其实还是因为政治原因,并非孔融本人的人品问题。

孔融本人一直素有大名,做事刚直不阿,董卓当政期间,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彰儒术,荐举贤良。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将领管亥所围,情势紧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可见当时孔融的名望。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之前,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这引起了曹操的嫉恨。

这是因为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

孔融曾经举荐祢衡给汉献帝,祢衡这个人确实很有才,但是非常自负,还曾经脱掉衣服、击鼓骂曹,羞辱了曹操一番。这样一来,曹操想杀掉祢衡,但又不想自己动手,只好把他推荐给刘表,刘表又推荐给江夏太守黄祖,后来祢衡终于得罪了黄祖,被干掉了。原因就是这个人太狂妄了,谁都敢骂。

孔融虽然不像祢衡那么过分,但是内心对曹操是非常不满的,表现在行为上,也就不难看出了。曹操多精明的人,想排除异己,终归是要找出点理由来的。

于是乎,孔融之前的言行都成为了罪状,而他之所以有那样的言行,其实都是针对曹操个人的。

比如说,孔融曾经说,父母对孩子有什么亲情好说的?父亲对于孩子来说,不过是自己的情欲发作罢了;而母亲对于孩子来说,不过是瓜熟蒂落的过程,孩子只是暂时寄生在你体内罢了。

如果联系孔融和曹操的恩怨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对于曹操不遵礼制,不感恩汉室反倒意欲谋权的一种讽刺。

事实上,孔融是个非常孝顺的人,而且他的孩子也很孝顺。当孔融被曹操处死,并且要株连全族的时候,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他们寄在别人家中。孔融被捕的时候,二子正在下棋,不为所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哭着不再喝了。有人对曹操说了这件事,于是曹操决定把他们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孩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时人都为之悲伤。

试想,如果孔融真的认为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恩情,那为什么他的孩子还会深明大义吗?


半瓣花上阅乾坤

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并不是一直那么恶劣,曹植更多的诗句表达的是对曹丕的眷恋爱慕之情……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生的,是一奶同胞,同父同母。

曹植文采很好,诗写得飘逸潇洒,人挺聪明的,估计长得也不错吧,老爹曹操非常喜欢他。但是,曹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咋地(艺!术!家!都!这!样!);曹丕比较稳重,有司马懿加持,各方面又比较均衡,相对来说,更适合当君主。所以曹操摇摆很久之后,最终杀了杨修,选择曹丕继位。



大家说起曹丕和曹植两兄弟,最为人知的段子就是曹丕登基之后,曹植在死亡的威胁下七步成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名句,铁板钉钉地把曹丕塑造成欲图谋害手足的禽兽兄长。学界一般认为,曹植境遇改变的转折点是曹丕继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后。


但其实,曹植写得更多的诗是表达对曹丕的仰慕和爱恋啊。


曹植写过《杂诗》,有人曾经考证说,这是曹丕出征的时候曹植写的。诗描写的是一个独守空闺的少妇,因为丈夫从军在外,在家没心思织布,又叹气,又悲啸。又把自己比成孤单的飞鸟,在鸣叫着追寻自己的鸟群。最后还提出愿望:“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经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古人经常会自比妻子,而把同性的师长、君主等比成远征的丈夫。唐朝著名的诗人朱庆馀在考试之前去拜访张籍,他自比新娘,把张籍比成新郎,把考官比成公婆,用一首《闺意献张水部》去试探张籍的意见,问问他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张籍很应景,回了一首《酬朱庆馀》,把朱庆馀大大夸了一顿。所以,曹植自比独守空闺的妻子,在怀念远征的丈夫(曹丕)也就不显得那么奇怪了。


曹植《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对曹丕的吹捧可谓是竭尽全力了:又是翩翩佳公子,又是神一样的机巧。结尾铿锵有力地点(chui)题(peng)!



曹丕死了之后,曹睿继位,有人说曹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有人说他是为了怀念曹丕。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曹植又写了好多诗。

袖锋抽刃,欲自僵毙。追慕三良,甘心同穴。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死同穴,“入君怀”,手足情深的那种画面感真是呼之欲出啊。


myida

让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么一个仁义孝道的孩子,后来,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了,还连带了一族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孔融长大之后升任少府,后封为太中大夫。没事的时候,经常去挑衅曹操。

一次,曹操颁布了一个“禁酒令”,孔融写了篇文章反击曹操,之后又讽刺曹操的儿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的事情。

那么,曹操一代枭雄,是那么好惹的吗?于是,曹操就一直想打机会杀他。

不久,机会来了:

“父子之间有什么亲情?探究本意,只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就如同把东西暂时放在瓶罐里,拿出来双方就断了关系”。

孔融的这番惊世骇论,终于让曹操找到了好的罪名:不孝!就以“不尊孝道”为理由,将他满门抄斩。


那么,历史上还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呢?我们来看一下:

1、包青天其实是年薪过千万的高收入“金领”职员

  按《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一把手时,国家财政每月给他:15石米、15石麦、20捆柴禾、40捆干草、2000亩耕地等,年薪共21878贯。

如果按当时400文铜钱购买力等于现在250元人民币,21878贯铜钱合计1367万元。当时,超级富国宋朝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包青天其实是年薪过千万的高收入“金领”职员。



2、中国古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人其实是个令人不耻的太监

东汉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这个人政一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成了流传千古的四大发明家之一。

3、明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其实是个土匪

明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览全国名山大川的时候曾经让土匪劫过,还被扔河里,差点儿淹死,而他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地理学家。其实,他在游历全国时自己也没少干土匪的勾当。像捆路人当脚夫,打劫驿站等事情,他也没少干。当然,他偶尔也会正义感爆棚,暴打那些土匪一顿。



4、被当作神仙祭拜的“桃花夫人”原来是“红颜祸水”

  春秋时期,有个绝色美女,就是著名的息夫人,她后来被人们称为“桃花夫人”。但是,真实的她却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因她而分崩离析,所以她可谓时真正的“红颜祸水”。但后世之人,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来敬仰祭拜。



5、政坛死敌原来是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

我们在影视上常常看到,纪晓岚与和珅是天生的死对头,一个强调清廉治国,一个却谄媚贪婪误国。其实,真实的纪晓岚则是十分欣赏和珅的,他经常在一些事情善意提醒和珅,而和珅对纪晓岚也非常关照,两人在乾隆朝堂事务中配合十分默契。纪晓岚比和珅大二十六岁,两人可以算是忘年交。


超能古博士

历史上这样的事非常多。

清廉的陈世美

提起陈世美,大家都知道是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被世人唾弃的负心汉。陈世美也成为后世对负心汉的别称。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却跟这大相径庭,陈世美是清代官员,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考中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为官非常清廉。后来当年曾给他提供过资助的几名同窗找陈世美求官,但被他拒绝。这几个人恼羞成怒,在回去的路上就炮制了戏剧《铡美案》,戏中大骂陈世美忘恩负义,并安排其死于包公铡下。

高大英俊的武大郎

提起武大郎,大家脑海里都会闪现出那个身形矮小、猥琐懦弱的形象,可实际上真实的武大郎是河北清河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同胞弟弟武二郎,名字也非武松。兄弟两都生的很英俊挺拔,一表人才,尤其是武大郎,更是个风流倜傥的大才子。武大郎从小就酷爱读书,后来一举高中状元,做了清河县令,他一个穷困潦倒的同乡向他借钱未果,就一路把武大郎夫妇编排的非常不堪,结果回家一看武大郎给他盖了好几间大房子,此人追悔莫及,而武大郎的故事却从此传开了。

怕冷的钱谦益

号称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她“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可是多少青年才俊她看不上,20岁的时候嫁给大她36岁的老头子,号称“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钱谦益为妻。后来清兵南下时,柳如是要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效屈原自尽,钱同意了,可是在湖边转了一天,钱谦益也不愿投水,最后摸了下水的温度,说水太冷,然后就回去了。对于柳如是,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与侄子“和睦相处”的朱棣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帖木尔帝国国王老帖木尔死后,诸子争位,其第四子沙哈鲁击败老帖木尔在世的时侯最喜欢的孙儿哈里取得王位。这事传到朱棣那里,他于永乐八年让使臣给沙哈鲁带去了一封信,信中非常热心的劝沙哈鲁要与他的侄子和睦相处。同样是排行第四,同样夺了自己侄子的位,这时候朱棣好像忘了他自己是怎么跟亲侄子建文帝“和睦相处”的了。


惯与长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虽然在众多唐诗中不算特别出彩,但是却流传极广。

第一首诗描绘了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用汗滴浇灌禾苗,警示我们尊重农民的劳动果实,节约粮食。

第二首诗则表现了农民终年辛苦,粮食获得丰收却惨遭饿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无奈。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一代宰相、诗人李绅。除却上面两首《悯农》广为流传外,还有一首鲜为人知,“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这样看来,李绅可以说是一个体恤百姓疾苦的好官。可事实上,其不仅卷入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为官暴酷、滥施淫威,并且生活奢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阿飞是那个阿飞

借着题主这个问题为引子,聊一聊四大名著中有哪些非常讽刺的真相?

一、先说《三国演义》。如题主所说,让梨的孔融却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杀掉。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家喻户晓,恐怕现在还有很多家长用来教育孩子。李贤注解《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则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我是小孩,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孔家是个大家族,又是孔子的后裔,所以家族规矩应该是很大的,不论大人小孩都应该遵守家族的规矩。孔融自小也应该是被灌输了这些规矩,也就是他所说的道理:按道理应该拿小的,或者说按规矩应该拿小的。或许他也想要拿大的,但那样会被大人责备,说不定要被罚抄写《论语》三百遍。

因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看出礼让的美德来。可能当时人们也并不用来教育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为殉道者的武器无从可考。类似的事情在鲁迅身上也发生过,还记得那句著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吗?我们抓住这句话一再的拔高,断定鲁迅表达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其实鲁迅真实表达的只是他对周海婴的喜爱之情。

二、再说《水浒传》。一说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我们最感兴趣的恐怕不是晁盖、宋江、李逵等一伙梁山好汉,而是那个阳谷县紫石街上的武潘金莲。不光我们感兴趣,施耐庵兴致也很浓,在潘金莲身上花费的笔墨,梁山上三员女将加在一起也不及。一支生花妙笔,活脱脱勾勒出了一个勾引奸夫,毒害亲夫,千古第一淫妇的形象。同时,也描绘了一个软弱无能、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的形象。

然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并非如此。武大郎本名武值,是阳谷县的县令,身高有一米八左右。而且武大郎并不是蔑称,九纹龙史进也称为史大郎,是一种美称。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施耐庵采风的时候,没有经过认真调查,道听途说,结果把两个人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三、再说《西游记》。佛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是神圣的,是无欲无求的,是普度众生的。那么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祖办公的地方就更应该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了。可是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磨难,终于见到真经,可是因为没有送人事,得到的是一本本没有字的假经。

若没有大鹏尊者帮忙,这一路的经历的艰险磨难就泡汤了。师徒四人回到大雷音寺,向如来佛祖告明真相,没想到,如来佛祖一点也没有责怪借着放经之名收取贿赂的阿难、迦叶,反而还替二人辩护:“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忒卖贱了,叫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记得当时看到这的时候,已经不是大跌眼镜了,眼睛都快跌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佛祖爷爷吗?这就是普度众生、佛法无边的我佛如来吗?看来,我们自幼就把佛神化的太过了,仔细想想,他们只不过是没有头发而已!

四、再说《红楼梦》。这个留给答友们来说一说吧,我会在评论里面提供自己的回答。


龙驹带你看水浒

我补充一条吧,是西游记里的。

取经回东土大唐之后的猪八戒,已经丧失对食物的兴趣了,如来佛祖却封他为净坛使者。

印象中,猪八戒是个贪吃好色的主,主要有吃的,他就能忘掉一切,扑上去吃食。不管是原著还是央视版,对猪八戒的贪吃,都达成了共识。

可是在功行圆满之后,径回大唐之时,猪八戒竟然不再喜欢吃饭了。

此时八戒也不嚷茶饭,也不弄喧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

在陈家庄,孙悟空还特意问猪八戒为什么不吃饭,八戒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

如来佛祖不知道这一切吗?他们道果完成之后,脾胃功能就弱了,这种事情,如来不可能不知道!因为他自己就经历过这一切,他身边的人也都经历过这一切。

我们来看看猪八戒封圣时,如来是如何点评的。

猪悟能…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做净坛使者

如来对其他四人,也都是先给一巴掌,然后嘴里塞颗糖。不管怎么说,其他四人虽说多多少少犯过错,也都支撑着走下来了。

唯独猪八戒,走是走下来了,可因为他多次闹散货,差点儿毁了取经队伍。对此,如来岂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乎,如来便在封圣之事上坐了手脚,明面上如来是对八戒好,实际上呢?猪八戒要在无尽的岁月里,每天做自己最不想做的事:吃饭。

让猪八戒当净坛使者,大概类似于让孙悟空坐禅,让沙师弟端盘,让唐三藏改弦。


文丨祗树


纸老鼠鼠

说一下朱熹和海瑞,不妨从侧面来看一下这两个人,与正史有很大的不同。

一、朱熹

朱熹是南宋儒学集大成者,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要消除人性中的恶和生理欲望,讲究清心寡欲,要求女子恪守封建道德,三从四德,丈夫死后不得改嫁等。程朱理学从朱熹开始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甚至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还在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然而创立程朱理学的朱熹本人,其所作所为却根本不符合程朱理学的要求,典型的伪君子作为,自己生活作风方面淫乱不堪。

根据《宋史》记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即公元1196年,当时的监察御史沈继祖向皇帝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等,另外还有“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特别是后两条说朱熹将两个尼姑引诱作妾,朱熹在出去做官时也将其带在身边;朱熹的儿媳在其丈夫死后还怀孕,意思是说也是朱熹做下的好事……最后,沈继祖向皇帝建议杀掉朱熹,废除程朱理学。这就是著名的“庆元党案”。

沈继祖弹劾朱熹的罪状是否属实呢,这里不妨分析一下,从弹劾的内容来看,罪行非常深重,放在封建社会,触犯任何一条就是掉脑袋的事情,按照常理推测,沈继祖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敢弹劾的,因为朱熹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之高,除了创立程朱理学,使之成为朝廷的指导思想之外,朱熹本人还身居高位,在被弹劾时,时年六十五岁的朱熹,经宰相赵汝愚推荐,出任皇帝顾问和皇帝老师,这样的一种身份,沈继祖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敢随便弹劾的。而朱熹又是儒家道德代表,门下弟子遍布天下,谁敢随便诬陷他呢?但朱熹并没有否认将两个尼姑引诱作妾和其儿媳在其丈夫死后还怀孕的事实,最终,朱熹被撤职了,程朱理学也被斥为“伪学”,朱熹成为“伪师”,其学生成为“伪徒”。

二、海瑞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其用一生经历了明朝四个皇帝,他做官一开始从知县做起,一直做到户部、兵部高官,正史记载他为官深得民心,屡平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打击豪强地主、平赋税,修筑水利工程等,推行张居正的提倡的一条鞭法,被称为“海青天”。在他死了之后,其故事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然而,根据明朝官员沈德符的记载,海瑞去世的时候,他刚好十岁。在他所撰写的《万历野获编》一书里,收录了当时官员房寰弹劾海瑞的奏章,写道海瑞“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无故而缢其女,是皆异常之事……今瑞已耄,而妻方艾,人欲固无所不极;女既杀而子亦无,天道或不可尽爽也。”意思是说,海瑞虽为清官,但是为人处世不近人情,先后娶了9个老婆,要么被他休了要么被他杀了,女儿因吃了仆人给的饼也被他杀死,其所作所为都非寻常人能做的出来的,现在他年龄大了,而妻子还年轻,一生也没有儿子,这都是上天对他的报应。


梦归秦淮

我说两个现实中权斗残酷的例子吧,评书《杨家将》,《包青天》里正义的化身八贤王赵德芳其实才活了23岁;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其实是个赫赫军功的开国元勋。

赵德芳

赵德芳是赵匡胤第三子,当过节度使,死后追封的王爷。

没有记载说赵德芳的死和他叔叔宋太宗赵光义有关,可是作为先皇的儿子,被后来的皇帝记挂着也不是没有道理。 他的二哥就是因为打仗的时候人们想拥立他为皇帝被赵光义训斥而死。赵德芳英年早逝,说是赵光义下的手,是合理的怀疑。毕竟赵匡胤的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不过赵光义没绝他的后嗣。他的后代在南宋当过皇帝。还有,虽然有崖山十万殉国,其实元朝对宋朝皇室没有斩尽杀绝。他的后代赵孟頫,大画家,书法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客。

潘美

真正的潘美,不是靠女儿上位的国丈潘仁美,是靠显赫的军功上位的开国元勋,而且和赵匡胤关系深厚。他的女儿的确嫁给了皇帝,但是他没活到那一天。

杨业的死,不怪潘美。虽然潘美是主帅,杨业是先锋,杨业一个北汉降将,远不能危及潘美这个一品武将的地位潘美是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比一个行省的节度使地位都高,杨业一个代州知州,在级别上和潘美差的很远。逼迫杨业去送死的是监军王侁。潘美的错,在于没有阻拦杨业去送死。

我们分析一下潘美当时的处境:

  • 赵匡胤的心腹爱将

  • 一直在打胜仗

  • 身边有新皇帝的监军

这种情况下,他这支军队谁做主?监军王侁!

此外,如果他再打胜仗,会功高震主,被新皇帝赵光义收拾了。他需要一个败仗来救自己。

从事后的处理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潘美被降三级,为真定知府。和杨业平级了,也不是威胁新皇帝的前朝旧臣了。

潘美的确和皇家关系密切。

  • 潘美的三儿子潘惟吉被怀疑是赵匡胤默许下收养的周世宗的儿子

  • 潘美的儿子娶了赵德芳的女儿

  • 潘美的女儿嫁给了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

所以,潘美是国丈,在杨业死的时候,潘美还不是国丈。甚至,潘美死的时候,赵恒还没当皇帝,他没当过一天国丈。


知识学人

不回答问题,想说的是题本身有点问题。

首先在汉朝不孝是死罪,说实话我不相信孔融那么蠢会在公开场合大谈不孝,原话内容:父与子有什么恩? 论其本意不过是情欲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寄存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也没有了。 这种思想之即便2000年后的人也想不到吧,况且还是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即便汉朝的狂生也没有那句话可以和这样的话媲美吧。 根据汉朝律法使用不孝的人做官从推荐人到使用者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曹操的罪则也难逃的。

再说,即便不孝是真的,那么依法也不足以杀全族的。退一步讲孔融的孩子对曹操没有威胁也不应该杀唉。而被诛族的可能基本只有一种那就是谋反,当然是造曹操的反。

放眼孔融一生不管是孔融让梨,还有因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时一家人争着负死,还是教育出了一对堪称百里之才的儿女都可以看出其人品本身应该不会有大问题的。

所以孔融真正的死因应该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