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她是中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

從醫近60年,

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內分泌學事業;

她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一整套垂體瘤診治方法,

首次發現生長抑素類似物有形成膽石的副作用;

她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

是我國該領域的鴻篇鉅著,

被廣大同行視若寶典。

她,就是我國傑出的臨床醫學家、

醫學科學家和教育家,

中國現代內分泌學奠基人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

史軼蘩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史軼蘩,江蘇溧陽人。

溧陽是史姓的郡望所在。

公元59年,將軍史崇被加封為溧陽侯,

成為溧陽史氏之祖。

史軼蘩的祖父史國楨,

就是溧陽侯史崇的59代孫,

曾任溧陽公署衙門會計,

兼任溧陽高山女校校長。

崇尚教育的風氣讓史家人才輩出。

叔祖父史國綱,

早年就讀於哈佛大學,

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政治系主任。

父親史恩灝在海關工作,

講一口流利的牛津腔英語。

按照英美慣例,

史恩灝每三年就要調到另一個城市的海關,

因而他的子女也就降生在不同的地方。

1928年,史軼蘩出生在廣東江門。

幼時被送到江蘇金壇的外婆家生活,

日本全面侵華進入長江下游,

她輾轉來到父母身邊。

1940年,史軼蘩進入青島聖功女中讀書。

聖功女中以教育質量出眾而著稱,

儘管學校的要求很高,

史軼蘩的成績卻非常拔尖。

父親親自訓練的英文和

自幼大量閱讀小說練就的語文能力,

為她未來的中英文寫作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6年,史軼蘩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

目標直指北京協和醫學院。

協和的學制包括三年的醫學預科和五年的本科,

預科階段在綜合性大學完成,

然後再參加協和醫學院的入學考試;

燕京大學的醫預系是向協和輸送學生最多的綜合性大學,

但淘汰率也是相當高,

而且進入協和以後還會繼續淘汰。

史軼蘩在殘酷的“淘汰制”中游刃有餘。

1950年夏,因成績優異且全面發展,

史軼蘩被授予國際菲陶菲榮譽學會頒發的金鑰匙獎。

學業完成時,

她又和張之南、孫瑞龍一起被授予優等生稱號。

通常也是默默無聞的。

然而史軼蘩很快就在內科脫穎而出,

在醫生和醫學生中頗有名氣。

比史軼蘩低兩屆的師妹、

後來的心內科教授吳寧回憶當年的情景:

“每次我聽像史軼蘩這樣的上級大夫查房,

都會深受觸動。

他們的問題永遠是啟發式的,

每個問題和問題之間,

都貫徹著清晰的思維。

有時,他們為了給我們提問,

隔夜就開始準備,

就是為了讓我們學得更生動,

印象更深刻。”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史軼蘩在查房

成為我國第一個內分泌專科。

史軼蘩根據自己的興趣,

選擇跟隨著名的內分泌學專家

劉士豪教授進入內分泌領域,

到上世紀60年代初,

史軼蘩已經在內分泌科的臨床工作中起著骨幹作用。

1970年1月5日,

雲南發生“通海大地震”,

國家緊急派出一個大型的醫療隊去災區。

在那裡他們碰到一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

當時沒有胰島素,

史軼蘩就帶領醫護人員守在病人身邊,

靠用鹽水一點一點地輸液,

在嚴密的觀察下,

花了不到兩天的時間,

把這個人的酮症酸中毒給緩解過來。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史軼蘩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進入新時期,為學科發展需要,

協和內分泌科進行了分組,

幾乎沒有起步的垂體組由史軼蘩負責,

從此,中國內分泌學界的垂體研究

就和史軼蘩的名字緊密聯繫起來了。

作為垂體組的負責人,

史軼蘩重點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方法學。

她帶領垂體組對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和分泌不足的經典疾病——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矮小症的診斷方法進行了臨床研究,

建立了相應的功能試驗,

確定了這兩類疾病在中國人群的診斷標準,

可靠性和及時性均達到了國際水平。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史軼蘩(中)在實驗室

克服種種困難,

史軼蘩帶領的垂體研究組

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 種垂體激素的測定和

11 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

使垂體疾病的診斷全部進入了定量評價的階段。

由於功能試驗需要一批正常人來進行試驗,

以便確定正常參考值,

史軼蘩總是首當其衝,

先在自己身上試驗。

史軼蘩的長期合作伙伴鄧潔英教授曾回憶當年的情景:

“第一個實驗是胰島素耐量實驗,

當時誰也沒做過胰島素耐量,

打胰島素都是按照文獻。

胰島素一打,史大夫反應特別厲害,

滿身大汗心率很快,

低血糖的反應很明顯……”

多年的辛勤努力終結碩果,

自1989年起,

以史軼蘩為主要完成人的三項研究

相繼獲得衛生部級和國家級的科技進步獎。

其中,由她帶領內分泌科,

聯合神經外科、放射科等九個科室,

歷時14年完成的

“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獲得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她注重多學科協作、

緊密結合臨床需要開展基礎研究、

提高疾病診治水平的轉化醫學研究思路。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史軼蘩(左二)主持博士生考試

史軼蘩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臨床藥理研究,

她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

是我國該領域的鴻篇鉅著,

被廣大同行視若寶典,

極大地深化了國內同行對相關內分泌疾病的認識,

提高了我國內分泌疾病診治水平。

創新性的臨床科研是史軼蘩團隊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在使用生長抑素類似物

史軼蘩團隊發現膽石症的患者有明顯增加,

而這一現象在全世界均未曾報道。

他們就此進行了深入的實驗設計和系列臨床研究,

最後得出結論:

奧曲肽確實使膽石症發生增加,

建議肢端肥大症患者在

【致敬】她是我國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從醫近60年,與我國垂體研究事業緊密相連

1996 年,史軼蘩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96年,史軼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她是臨床內分泌學界的第一位院士。

此後,史軼蘩繼續在內分泌學領域開拓創新,

對肥胖和青春發育的研究

在她晚年的研究裡佔了很大的比重,

不僅為未來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指明瞭方向,

而且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2013年2月13日,

史軼蘩因病與世長辭,

享年85歲。

本文根據《中國科學報》印刻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