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島 君 說

當估值6億多港元的金山在香港成功上市後,眾人歡呼雀躍,而為之奮鬥了16年的雷軍卻陷入了痛苦,幾千個日夜的奮鬥雖換來外人看來還不錯的結果,但在雷軍的信仰中這卻是遠遠不夠的。

看似令人羨慕的40歲退休,在雷軍看來更像是被世界所遺忘,終於在經歷無數的人情冷暖,熬過了冷酷的現實壓力後,雷軍找回了自己最初的信仰——小米的誕生,或許每一次的痛苦也正在為將來的成就鋪平道路

梁寧被雷軍稱之為“中關村的才女”,更是雷軍的好友,她結合雷軍的創業之路將對人有決定作用的情緒比作底層操作系統,而底層操作系統的強大與否更是影響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那麼底層操作系統是如何影響的我們?我們又該如何升級底層操作系統呢?文章中給出了答案。

作 者:莫同

圖 片:站酷海洛

來 源:莫同

你和雷軍最大的區別在哪?是能力嗎?

不。是底層操作系統不一樣。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機,人的情緒是底層的操作系統,他的能力只是上面一個個的app。” 湖畔大學的梁寧說。

梁寧被譽為“神一樣的產品經理”。雷軍說她是“中關村的才女,思想深刻,洞察力強”。美團的王興、yy的李學凌、美圖的蔡文勝、豆瓣的阿貝、諸多圈中大佬,都對梁寧讚譽有加。

如果把人比作手機,你的某些app是比雷軍要厲害的。

“Are you OK?” 2015年,雷軍在印度小米發佈會上的鬼畜視頻瘋傳網絡。

一位網友表示:聽了雷總的英語,我對自己的英文有了一點毫無必要的自信.....

但雷軍的底層操作系統碾壓了你。你在用ios1.0,雷軍已經更新到ios 11.3了。

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是情緒,主要包括愉悅、痛苦、恐懼。

我們今天要談兩個問題:

底層操作系統如何決定你的人生軌跡?

你該如何升級底層操作系統?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

有一種天份叫痛苦

什麼是普通人?就是快樂沒有那麼強烈,痛苦也沒有那麼巨大。所以,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相對平衡地運行,而不是被快樂和痛苦牽引撕扯,沒完沒了地折騰。

什麼叫有一技之長的人?就是當他在沉下來做某件事的時候,他不厭其煩,樂在其中,完全不理會別人的差異或者不理解。

什麼是傑出的人?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個,他得不到,他就像萬蟻噬心那樣痛苦。犧牲什麼都可以,他必須得到他想要的那個東西。

如果你賺到了1000萬,你有多快樂?

金山在香港上市,估值6.261億港元,眾人歡呼雀躍,而雷軍卻陷入深深的痛苦:16年,5840天的日夜奮鬥,才換來6億市值?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一個想法單純、積極向上的青年人,他的信仰被十多年的失敗現實無情擊碎。你知道這有多可怕、多可悲嗎?”

雷軍比你更容易痛苦。

聖經上有句話:神在悲傷中創造了這個世界。

那麼,你該讓自己更痛苦嗎?

在做過400起職業規劃案例之後,我的想法是:分人。

每個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的人已經快被痛苦壓垮了。就別再自尋煩惱了。

但有的人還可以再痛苦點。一個朋友名校畢業,在騰訊做產品,24歲就結婚了。他能力很強。但我覺得他內心太安逸了。如果多點痛苦,他會表現得更好。

怎麼做會讓自己變痛苦?

雷軍在金山做總經理的時候,馬化騰、丁磊剛從學校畢業到電信局上班,李彥宏還在美國唸書,周鴻禕也才參加工作,馬雲籌辦中國黃頁在北京到處碰壁。

而到2003年,這些“年輕小輩”卻借互聯網大潮把雷軍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痛苦不是你不夠牛,而是你看到了更牛的人。

我有個朋友想做自媒體,她的目標是經過5年的努力,40歲能靠自媒體年入20萬。

讓她痛苦點很簡單,給她介紹一個30歲靠自媒體年入200萬的同行。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恐懼決定邊界:

你的操作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了

曾有人想請梁寧給一位上市公司的ceo去做互聯網戰略。

梁寧想了想,拒絕了。

“他根本不是看不到互聯網的重要和強大,而是他的恐懼,把他在現有的位置、現有的業務裡捆的死死的。”

“如果他能卸下恐懼,很多事,他自己就做了。因為他都懂。而能幫他卸下恐懼的人呢,既不是你,也不是我。所以呢?算了吧。”

為什麼很多人道理全明白,但多半還是會選擇原地受苦。因為恐懼會束縛一個人的手腳,恐懼決定你的邊界。

恐懼的本質是什麼?

我在古典《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看到一個故事:一位已經在當地非常受人愛戴的老師競聘新東方培訓師,但他害怕在評委面前演講。

這位老師的恐懼可以成為三層:

第一層,恐懼事情本身。害怕公眾演講。

第二層,恐懼的是害怕失去背後的價值。害怕不被評委認可。

第三層,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可能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害怕評委說,你很一般。害怕自己無力面對不被認可的情況。你的“人設”崩塌——從自我感覺良好,到徹底懷疑和否定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既不甘平凡,又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努力。

“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 徒然賣弄著’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的警句。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怯,和厭惡鑽研刻苦的懈怠。就是我的全部了。” —— 中島敦寫於《山月記》

我們該如何消除不必要的恐懼?

1.不要以某一件事來評價自身的整體價值

小時候,你的父母可能會對你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有什麼用啊?”

典型的以偏概全:用單單一件事就完全否定一個人的所有價值。

其實,你完全可以對自己說:我只是不太會在評委面前演講,但這不代表我“一無是處”或“毫無價值”。平常面對同學上課,我可以處理得很好。

2.不要過於依賴他人的評價。內心的安穩源自於內心,而不是外界

梁寧說:“2017年,我有一個讓我自己人生豁然開朗的體會,所有的榮譽都是暫時的,真正會祝賀你的是少數人,只有鄙視是永恆存在的。”

3.不要過度想象和推論

有的人習慣把一件事情的可能後果想象到非常可怕,甚至是滅頂之災。

考砸一次就斷言“自己的人生已經失去了意義”;失戀一次就認為“這輩子都不可能幸福了”;面試掛掉一次就擔心“自己會不會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一次演講失敗就只是一次演講失敗。它不會山崩地裂,也不會巨浪滔天。更不會讓你墮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

4.用“暫時”來替換掉“永遠”這個詞

你可能不知道,你潛意識裡會在很多事情上加上“永遠”這個詞。

你有那麼害怕一次演講失敗嗎?其實你害怕地是你“永遠”都演講失敗。

一個心理強大的人,會時刻提醒自己:我只是“暫時”做不到這件事,並不會“永遠”做不到這件事。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愉悅決定方向:

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為什麼你照著ppt練習3次,你就會痛苦。而喬布斯為了蘋果發佈會對著ppt練習100次,依舊樂此不疲?”

梁寧說:“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份所在。”

巴菲特曾經問一個28歲的哈佛畢業生:“下一步你打算做什麼?”

年輕人回答:“可能讀個MBA吧,然後去個管理諮詢的大公司,簡歷上看著漂亮點。”

巴菲特說:“等一下,你才28歲,你做了這麼多事情,你的簡歷比我看到過最好的還要強10倍。你應該選擇你熱愛的工作,而不是讓你的簡歷看上去風光。現在去找一個你不喜歡的工作,你不覺得這好像是把你的性生活省下來到晚年再來用嗎?”

如果你單純地喜歡做一項工作,那就是你應該做的工作。你會學到很多東西,從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

愉悅,決定你的方向。

但是,問題來了。

什麼讓你快樂?吃飯,睡覺,旅行,刷抖音。

所以,你的人生方向就是:繼續吃飯,睡覺,旅行,刷抖音?

這能賺錢嗎?可以。

不過你得先了解什麼是“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和“志趣”。

雷軍:不經歷人情冷暖,哪來成就上的蛻變

刷抖音只是“感官興趣”。

這種興趣很原始。好奇,多變,不穩定。就好像你在抖音上剛被一個小哥哥/小姐姐撩得動了心,下一秒又被一個更美的迷住了眼。這樣的我們和一隻追逐毛球的貓沒什麼區別。

我們不停地被主人手中變幻的玩具所吸引。外界的刺激決定了感官興趣的長度和強度。這很動物!

當你開始琢磨怎麼拍,怎麼運鏡,怎麼設計分鏡頭,你就進入到“自覺興趣”。

“感官興趣”是被情緒和本能驅動著,“自覺興趣”則加入了思考和學習。你在網上搜“抖音運鏡教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習,然後串聯起來。第一遍太笨拙,所以你又拍了一次。

當你持續投入1萬個小時,成為一個小網紅時,“自覺興趣”就變成了“志趣”。

“志趣” 是把”感官興趣”通過學習變成了能力,通過能力尋找平臺獲得了價值。

所以“志趣”的第一個標誌:你可以接廣告賺錢了!

但是,每天更新壓力很大?黑粉吐槽你段子沒新意?

你內心要有足夠的動力,去忍受興趣變成工作之後不愉快的部分。這是“志趣”的第二個標誌。

讓你持續快樂的事情,是你的天分所在。但你得區分這種快樂是“感官興趣”、“自覺興趣”還是“志趣”。

你需要“刻意練習”,最終獲得“志趣”。

有個朋友酷愛旅行。旅行就是一種“感官興趣”。看山看水看美女,不用工作。誰不喜歡?

但他堅持把旅行中的見聞寫成文章,有意識地運營微博,這就變成了“自覺興趣”。

最後他把文章攢成書,微博月收入超過10萬,還在麗江開了客棧。旅行就變成了“志趣”。

能力只是app,情緒才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愉悅指引方向,痛苦提供能量,恐懼決定邊界。

要深入瞭解一個人,看他的愉悅、痛苦和恐懼;要深入瞭解你自己,內觀你的愉悅、痛苦和恐懼。

祝大家升級底層操作系統順利~不死機,不黑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