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说|孔子闻麒麟而泣

人物传说|孔子闻麒麟而泣

孔子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的大圣人,他开创了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儒家”学派,并且,开创了“私墊”模式。

他从小就心有大志,希望以周鼎盛时的礼仪与思想来教化人们,以达到清明盛世,成人后,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在政期间,以自己的政治理念治理百姓。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

仲尼观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

《孔子家语》也有类似的描述,也更详细:“孔子曰:‘麟也,胡为米哉?胡为来哉?’袂反拭面,涕泣沾衿。

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

人物传说|孔子闻麒麟而泣

孔子认为,麒麟是灵兽,只有君王贤明,太平盛世才会出现。

现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麒麟怎么会出现呢?它的出现和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国之将亡,自己的生命也到头了。

于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个大坟堆,就是现在的麒麟冢。

《东周列国志》记述,七十一岁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后感情难以控制,抚琴悲歌:“唐虞世兮膦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他编修的《春秋》正是止于这一年。《春秋》的最后一句话即是“(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人物传说|孔子闻麒麟而泣

尽管这则故事可能会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圣人或者说是出色的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都要有从事物微小的迹象中得到事物走向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作为万世之师的孔圣人,尽管他心中抱着“入世”的观念,乘车周游列国,企图以自己的思想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是作为一个与天地契合的圣人,他也十分注意万物的运作规律,并能够从它们中找到规律。

人物传说|孔子闻麒麟而泣

在他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他的政治理念并不为人所接受,但他却为此吃尽苦头,甚至被困下蔡绝食三日。他最终放弃了游说,回到家乡育人子弟。

在孔子去世后,如他所预料到的,历史走向战国阶段,开始了互相攻伐的血腥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