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是日本人的洗白? 二戰中日本成受害者

《螢火蟲之墓》是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日本動畫,在海內外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主題卻備受爭議。

先來說說這部動畫的主要內容,動畫主要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的神戶,描寫父母雙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節子艱難求生的悲傷故事。空襲開始了,媽媽在轟炸中不幸離世。兄妹倆只能去投靠親戚。然而,戰爭讓親情疏遠,物質的貧乏更使人們彼此冷漠。越來越多的白眼和碗中越來越少的米飯暗示著他們必須離開了。哥哥終於決定帶著妹妹搬走,去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但是,在唱著歌快樂離開的時候,他豈能料到因那戰爭而不可逆轉的悲慘命運。螢火蟲飛舞,兄妹倆的厄運卻不斷降臨。飢餓和疾病不斷的打擊著這兩個可憐而年幼的孩子,為了讓妹妹不再餓肚子,哥哥只好趁飛機轟炸之時冒著生命危險去偷。每當在人去樓空的屋子裡找到一些食物,他都會無比的興奮。影片為這段生活賦予了更多的筆墨:廢棄的家園,荒涼的原野,恬淡與殘酷相間,冷漠與溫情並存。在漆黑的廢棄山洞中,哥哥將螢火蟲捉進蚊帳,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在夏季悶熱的深夜裡明明滅滅。哥哥將熟睡中的妹妹緊緊抱住,生怕一鬆手就又會失去。然而,戰爭本身就意味著失去。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人的洗白?  二戰中日本成受害者

螢火蟲,只能活一個夜晚。在美麗的夜裡,它盡情地展示著無窮的魅力,然後在黑暗中悄然墜下。惡劣的環境使節子嚴重的營養不良並且起了溼疹,他們沒有錢去看病,更沒有錢去買藥品……年幼的妹妹終究沒能逃過飢餓和疾病的雙重摺磨,在一個淒涼的夜晚虛弱地死去。

整部影片完全沉浸在一種灰暗、悲涼的氣氛中,靜靜地進行著,以死亡、飢餓控訴戰爭的無情,具有鮮明的反戰色彩,揭露法西斯殘暴統治。但這部電影不被中韓朝美等大部分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接受,這些國家認為,日本不是在宣傳反戰思想,而是在戰後替自己洗白,日本是侵略國之一,戰爭的發動者之一,可是在這部動畫片裡面完全是一個戰爭受害者形象,動畫把日本渲染成一個悲情角色,這極大傷害了參戰國成員,整部電影並沒有提及大背景,而大背景正是兄妹悲慘的原因:是日本先發動戰爭,正如影片的經典情節,美國空襲如本,日本居民對天大喊:我們做錯了什麼?可是對於由本國發動戰爭,造成其他國家的不幸,這樣的呼聲太過微弱,不少日本年青人甚至還搞不清什麼叫“二戰”,所謂的“二戰”和袋鼠到底有什麼區別。當一個日本青年學生跑到靖國神社面前,責罵神社工作人員缺乏良心、對不起諸鄰國時,迎接他的卻是一頓捱揍,可是旁邊觀看的人們卻半天搞不清是怎麼一回事,以為只是個鬧事的。被歪曲的歷史所矇蔽的日本人,是不可能真正明白受害國的心靈傷害的,這種情況,就好比你捱了某人一巴掌,整天只管喊痛,卻半天也想不明白這件事的起因是由於你老頭子在幾年前揍了那人的父親的緣故。我們中國人強調:“勿忘歷史,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當你把這句拿去問一個日本人時,他會回答你:“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歷史,尤其是那兩顆原子彈……”在日本人看來,他們只會同情那對兄妹,而不會反思戰爭的前因後果,這與日本老百姓懂不懂得反省自己並沒有太多的關係,日本人對二戰的記憶是相當模糊的,就好比我們中國人對十年動亂的記憶一樣,他們還要更加嚴重。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人的洗白?  二戰中日本成受害者

故事的最後,兄妹倆的生命都走到了盡頭,他們的靈魂伴隨著螢火蟲之光飛走了,彷彿在另一個世界——沒有戰爭的世界尋找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說,這是很感人的情節,這也是無數的觀眾——甚至是中國觀眾為之落淚的一個原因。螢火蟲至少有自己的墓,但是遠征軍卻沒有自己墓碑,傷感的螢火蟲,奪走了無數人的眼淚,可是,我們這些遭受遺忘、遺棄的無名英雄們,又會有多少螢火蟲去伴隨著他們呢?又會有多少人會去關懷呢?

國內有些網站和文章在介紹《螢火蟲》時,為了突出劇情的感人,竟給主角父親之死用上了“犧牲”這樣的字眼,敢問,作為法西斯軍隊的成員,他是為誰犧牲了?為太平洋戰爭上的美國人嗎?好吧,就說在法西斯的眼裡他是“犧牲”了,可是寫這篇介紹文的人是中國人啊,敢問這樣寫的人,他到底擺著什麼樣的心態?

《螢火蟲之墓》是日本人的洗白?  二戰中日本成受害者

韓國人不接受並抵制這部電影,情有可原,電影傷害了他們的感情,這部電影本身沒錯,錯只錯在是日本人的作品,而馮小寧執導的相同題材的電影《紫日》則大受好評,基本上沒有被過多的非議。無論是《紫日》中被軍國分子殺害的秋葉子,還是《螢火蟲》裡在絕境中走向死亡的兄妹,他們身上都有同樣令人同情的地方,可是,在頑固的日本右翼氣焰囂張之時,《螢火蟲》這種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控訴法西斯的作品,卻能夠在中國廣為的流傳開來,簡直是一種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