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汉人跟闽南语汉人都是共同祖先,为什么后来分成2个语系?

钱用草袋装89时尚

这个问题是比较有意义的,因为闽南人、包括今天在语言上和风俗上都与闽南人非常接近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其实都是拥有共同的祖先的:

1、闽客杂处——闽南地区;潮客杂处——潮汕地区,包括梅州部分地区(丰顺汤坑与留隍镇)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沿革。

2、无论是潮汕人还是客家人,都是同出福建地区,正所谓真正的“客都”不是今天的广东梅州,而是福建的汀州、宁化、石壁才对。

而且,从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来说,今日主要聚居在广东的客家人,绝大多数其源流都和福建有关,这一点潮汕人也一样(莆田)。

在分子人类学家那里,福建人、客家人、潮汕人,都被坐实大多数就是汉人,绝无花假:


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专家严实教授的图表。

由于去年开始原华夏基因三个子类型O1O2O3经过调整:O3为O2,O1则与原O2合并,因此,经过换算后,可以得知客家人的华夏基因为86.2%、汉人独有的O3则是59.5%;闽语区的人华夏基因为77.2%(潮汕人同在此列),汉人独有基因47.4%。

注:把O3,即今天的O2作为汉人独有基因,主要是出自复旦大学李辉与严实两位专家认定距今约3900-4300年前,位于今天山东半岛与河南少部分地区的“龙山文化”的先民确认为汉人最直接的祖先之理论,因为目前能够查到最多古人类基因且为O3类型的,只有这个地区。

虽然双方有一定差距,但是华夏基因77+%、汉人基因47.4%的福建人之占比,与整体南方汉人基因占比“标准”(大约是75%与55%吧)相差并不远,总而言之,各自的民族独有基因都占据了总体的主体。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是同为汉人,而且还是同出源流的,为何今天大家说的话会完全不同?

答案其实也是在上面的图表中:

前面说过,由于分子人类学更新过他们的基因定义,原定为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百越族」主体基因O1——包括侗傣语系与南岛语系,如台湾高山族、阿美族等;原定为O2型的两支,一支是古苗族和古瑶族,这两个基因的各自占比不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为何闽南人与客家人源出一流却语言不同的结论:

闽语人O1=19.3%;

客家人O2=16.5%。

这两个数字都是双方O3外的最大基因:

O1对应百越——正好对应大多数福建人《族谱》所记载的第一次大迁徙:

也就是五胡乱华期间“八姓入闽”——历史上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之始。秦汉之时,越族是我国东南的第一大族:



汉代武帝前,今日的浙江东南部、福建全境与与广东广西全境,还存在“越族三国”(其实还有一个“南海越国”,但文帝时被灭):





虽然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灭掉了闽越国后,史书记载武帝将闽越人悉数强徙自江淮一带,但是,考古学上的发掘却证实,直到晋代五胡乱华前,福建仍然有不少越人活动的痕迹,这个发现使我们相信,“八姓入闽”后的中原汉人与当地仍然留存的闽越土著不可避免的发生过民族融合,因此,这是今天的福建人O1较高的主要原因。

而语言学家则指出闽南话也确实留有越语的一些元素,不过已故的古汉语大师郑张尚芳指出,温州话保留的古越语元素要比福建话要多一些,但即便如此,说闽南话与古闽越语有关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O2对应苗瑶、也包含畲族——也就是说,也正好符号客家人一直往山区迁移并聚居的路线,虽然目前关于苗瑶畲的起源并无绝对定论(苗族相对清晰一些),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自百越族兴起后,就算得上是中原汉人没有大规模南渡前的东南之少数民族,考据具体考古发现,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苗瑶畲都是山区民族。

客家人进入这些地区后,同样与这些民族发生融合,因此,其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新的语言。

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以及温州话,都可以肯定它们是汉语方言,而不是古少数民族方言,因为更优秀及更强大的文化,总是战胜更落后于更弱小的文化,晋代福建人为第一次衣冠南渡的一份子,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与农耕技术,还有优越的民族文化,熏陶改变了福建地区的闽越人。而宋末开始大规模南下的客家人先祖,从福建西移进入江西,随后没多久又南下进入广东,形成了“老客”与“新客”,有次过程大概可得知,为何原本操着“中古福建话”的客家人先祖,会最终衍生出客家话。

答案是:因为民族融合。


無風即風

一、「在山为客,在海为闽」

客家人和闽南人,乃至与闽南人有着亲密关系的潮汕人都是比邻而居,其界限是明显的,风俗习惯也是泾渭分明,但并不影响二者相似的汉人南迁属性。

客家和闽南所处的闽粤赣交界,自古以来是南越和闽越的边区,并不是百越人的核心位置,在汉人南迁到来之前,一直是畲族先人的聚居地,但自从秦皇开辟岭南开始,这块山区沃土迎来了汰旧换新的重大变革。



中原人的南迁,按历史演变顺序,第一次为秦定南越,第二次为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第三次为陈元光开漳,第四次为黄巢起义三王入闽,第五次为北宋靖康之耻,第六次为南宋灭亡,第七次为明代全国大迁徙。

唐以前,福建人口稀少,南迁的人主要以沿海大江平原为主要聚居地,如木兰溪的南北洋平原,洛江和晋江的泉州平原,九龙江的漳州平原,以及绥安溪和漳江的漳浦、云霄等地,随着泉州和漳州两个州郡的建立,整体化、同质化的闽南文化开始形成,其时间定格在唐代。



而北宋以后,福建的闽北、闽东和闽南人口暴增,已经无法再接纳更多的北方移民,于是,新增的人口慢慢往福建山区聚集,其中以汀州人口增长最快,慢慢的,在汀州所属的县中,形成了新的汉族民系,那便是客家人。

以上,便是闽南人和客家人的本质区别,因早到福建,居住在海而形成了闽南人,后来人只好定居山区,故而成了客家人。

二、「在泉漳为闽南,在汀为客家」

福建的闽南人和客家人,其实很好区分,以民国以前的府县籍贯就可以辨别了。

凡汀州八县基本为客家人,漳泉两府则为闽南人,当然漳州靠山的县,如平和、诏安、南靖等地也有部分乡镇是客家人,他们属于后来移民,可能不完全受区划影响。

福建的府一级行政单位,早在宋代就已经定格,一千多年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民系的养成,在福建,很大程度上最受区划影响

以龙岩县为例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属闽南人。早在唐代以前,龙岩县本为新罗县苦草镇,当时的新罗县在长汀,后龙岩独立设县先后命名为新罗县、龙岩县,一直隶属于汀州。

如果按此形势发展,龙岩县应该会成为客家的一员,如同临近的永定一样。然而,历史在唐代出现了拐角。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以龙岩县离长汀太远又属九龙江流域而改属漳州,从此,龙岩县便发展成为闽南文化的一员,属于漳州话的一个分支。

如今,龙岩又再次与汀州合并成为龙岩市,其闽南成份慢慢在消退,而客家元素则在增长,与之命运相同的漳平则还是典型的闽南。

显然,客家与闽南,受政区影响还是很大的。



....................................

文/圭海四记

客家和闽南,形成的时间不同,其构成主体也属于不同时代的中原人,不同的时空背景造就的差异文化是两种民系的本质区别。


圭海四记

这边说到的客家人与闽南人确实从追溯源头是同一祖先没有错,古老而灿烂文明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客家人也是经过几次的大迁徙才从中原大地来到闽西,赣南,粤东长期地居住下来,其实客家先民原来使用中原语言,东晋,南朝以降经历社会变动而在不同地区停留,长期地与母语隔离,另外又要与南方的民族(包括很多少数民族)要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在此过程中逐步脱离了母语,在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进而发展成了另外一种方言也就是客家话,进而客家人的无任走到哪里客家话就带到哪里,成为和其它民系有着一个区别的重要标志。


闽南人也称为河洛人,主要也是中原河洛人南迁移民的后裔,他们跟客家人一样来自中原大地,在闽南人聚集地与客家人混居的地方,闽南人以河洛人自称跟客家人以作区别,早期闽南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客家人区分开来,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洛语。其实先如今的闽南语和闽南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了客家话和闽南话的不同,也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也叫河洛文化)的区别所在,不管如何相信只要团结努力不管什么语,什么民系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佳辰农业

大家好。许多回答到最后都变成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一点意思都没有。特别是某个广府人假装公允什么除了广州话保留古音最多第二就是闽南话,请问是谁给了你勇气胡说八道?


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第一,客家人与闽南人的源头是什么,文化上当然是古代中原人无疑,血统上呢?真的有纯汉人么?不可能的,闽南人十本家谱九本说自己是光州固始来的,搞得陈光元入闽前这里是无人区一样,客家人更夸张,罗香林开始吹牛说什么客家是纯血。其实都是瞎扯,与少数民族的通婚根本不可避免的——2003年,复旦大学对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所做的遗传分析表明,现代客家人父系血统中的畲族成分约占13%,母系更是基本与畲族一致,哪有什么纯正血统呵呵。


所以客家话与闽南话的差异,首先是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两者都有大量有音无字的单音节词的存在就是一个例子,许多这种字都不是汉语来源。然后呢,中原南迁汉人本身就有方言差异,譬如《切韵》里的全浊声母,唐代西北方音就读成送气清音了,跟客家话一样。显然闽南话可能来自不送气清音的方言,至于全浊声母,现在就只有吴语保留了。另外,中原汉人南迁有几个历史时期,各时期的汉语本来就不一样,比如锅就有“鼎-镬-锅”三个层次,闽南读第一个,粤语和吴语读第二个,北方话读第三个,都是一个例子。


最后,什么保留古音最多的鬼话就不要再说了,《广韵》36声母,现在无论闽南、粤、客家都是少一半,只有16-19个,剩下的那一半古声母是被狗吃了?中古果摄念a(比如普通话的他念a韵是滞古),闽、粤、客呢,不都念o了,古音在哪里?我告诉你们,在越南语里,汉越音的果摄至今是a,比如罗就是la,呵呵。再说声调,中古四声八调,粤语自说自话多出一个中阴入是存古还是瞎变?客家话平常只有6调,还有2个调怎么就不存古了?实际上跟中古声调契合最好的是吴语绍兴话,你见过哪个绍兴人跟粤吹客吹一样发神经。


有些时候,闷声大发财才是最好的,晓得了么,呵呵。


施费琴

客家话和闽南话的确都发源于河南,也可以说是题主所认为的共同祖先。但是它们的成型期有差异,闽南语在五代左右定型;客家话要稍微晚些,大概在南宋末年最终定型。而且细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闽南语的存古性要高于客家话,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在闽南语中找到一些古时的惯用语,这是由于其成型早、基于上古汉语的缘故。而客家话成型较晚,基于中古汉语,二者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故而分成两个语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闽南语的使用区域较之客家话的使用区域更为封闭,交流更少,保留下来的东西更多;而客家人虽然“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但却没能保证语言同最开始时一模一样,融会了许多客居之地的方言词汇,久而久之,二者差别更大,划分为两个语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简江的奇妙冒险

客家人和闽南人确实是共同祖先,这个共同的祖先分多批从中原地区迁移南方,有的人是迁入福建,当地土著人很排外,这些中原汉人用通婚或和亲方式来化解与土著人之间矛盾,被迫学习土著语,与土著通婚产生的后代就是闽南人,闽南语是由原土著闽越语演变过来,当然后代仍就认定祖先是中原地区汉人,家家有族谱记载,客家人的先祖是保持原来中原汉人血统,不愿和土著通婚,(我们这一代都被父母强迫包办婚姻必须娶客家女子),当年经常被当地土著骚扰,只能住山林地区,为了防御土著骚扰,发明创造了圆形建筑土楼和围龙屋,保持纯中原古汉语客家话,客家人先祖到南方,人多地少,又开始二次迁移,迁移到南方各省,难免为生计和当地人通婚,所以现在各地区客家话有差异,总之客家人和闽南人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只是客家人保持中原汉人原有语言,为人有中原汉人的好客心态,而闽南人具有原闽越土著的性格,讲变异的闽越语



中华孝子哥

客闽同为中原一代的汉人移民,最后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化,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1,迁出的原因不尽相同。

闽南先民多是官方军队集体性迁移,呈主动性和目的性。如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都是将领率军入闽,或平乱或割据。

客家先民迁移多是因为灾害,如战争、水、旱、虫等,呈被动性且初期目的地并不明确。

2,迁出的人员构成不同。

闽南有早期的衣冠八族入闽之说,还有上面提到的陈王二将,移民人员多是有官方背景。

客家迁移主要以避乱的百姓为主,有较强随意性。


3,迁入地的地理环境不同。

闽南民系多居住东南沿海少量的平原地区。客家主要形成于闽粤赣交界山区,受两者地形影响,双方交流不多,甚至后期因为双方人口剧增,交界混杂地带因为土地生存还产生了摩擦。


以上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客闽逐渐形成不同民系和语言,并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也都同属于中华优良文化的一部分。

(个人愚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批评。)


闽路行

粤语,闽南语,客家话要三者一起对比。

从来源看:

粤语是古汉语因为军队派驻等原因和当地的古越人融合逐步形成的语言,因为来源比较单一。

闽南语和粤语有相似之处,因为军队驻扎原因和当地古越人融合,同时受到晋朝五胡乱话和后续战乱的影响逐步变迁。

客家话是从晋朝五胡乱华开始的五次民族南迁逐步演变形成的。其形成的时间跨度和地理跨度都很长。


北影TA


用户53056239455

闽语脱胎于吴语,客语脱胎于赣语,他们的共同祖先是吴语和赣语的共同祖先。吴语和赣语在更早的时间就分离成两个独立大方言,这就注定了闽语和客语天生就分离的局面。闽西有闵客混合语存在,那是不同人群接近引起的相互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